《二程遗书》卷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近思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5789
颗粒名称: 《二程遗书》卷一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433-434
摘要: 本文出自《二程遗书》卷一阐述了汉代的儒者如毛苌、董仲舒,最能理解圣人之意,但对圣人之道认识得不够分明。他们之下就挨到了扬雄,其规模就更窄狭了。
关键词: 理学 二程遗书 注释

内容

14.8 汉儒如毛苌、董仲舒,最得圣人之意,然见道不甚分明。①下此至于扬雄,规模又窄狭矣。②
  [译文]
  汉代的儒者如毛苌、董仲舒,最能理解圣人之意,但对圣人之道认识得不够分明。他们之下就挨到了扬雄,其规模就更窄狭了。

附注

[注释] ①毛苌:或作毛长,汉时人,传《诗经》,为河间献王博士。所谓得圣人之意,张伯行以为:“毛以修身齐家为论治之要,董以正谊明道为格君之本是也。”见道不分明,朱熹以为:“如董云性者生之质”,“似不识本然之性”。“毛公诗传,紧要有数处”,“要之亦不多见,只是气象大概好耳”。②扬雄规模窄狭,朱熹解:“学老氏将取固与之术,卒为莽大夫,非儒者规模,其窄狭又甚矣。”莽指王莽。王莽篡汉,扬雄校书天禄阁,官至大夫。

知识出处

近思录

《近思录》

出版者:中州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近思录》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书和概论性著作。它选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4人语录622条,分类编辑而成。这次整理,以江永集解本为底本,文字校勘,主要参校茅星来集注本,也参考了叶采本与张伯行本,随校随改,未出校记。注释重在指明语言出处或理论渊源,有义理难明者指明义理。有关义理阐释,尽可能借助朱熹、叶采、茅星来、江永、张伯行等旧解,旧解无法借助则自加解说。翻译不是字句对译,以明理为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