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遗书》卷二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近思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5772
颗粒名称: 《二程遗书》卷二上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418-420
摘要: 本文出自《二程遗书》卷二上阐述了所以说万物一体的原因,是万物都具备这同一天理,只因为都从这天理中来。
关键词: 理学 二程遗书 系辞上

内容

13.6 所以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生,皆完此理。①人则能推,物则气昏推不得,不可道他物不与有也。②人只为自私,将自家躯壳上头起意,故看得道理小了他底。放这身来,都在万物中一例看,大小大③快活。释氏以不知此,去他身上起意思,奈何那身不得,故却厌恶,要得去尽根尘④。为心源不定,故要得如枯木死灰。然没此理,要有此理,除是死也。释氏其实是爱身,放不得,故说许多。譬如负版之虫,已载不起,犹自更取物在身。⑤又如抱石投河,以其重愈沉,终不道放下石头,惟嫌重也。
  [译文]
  所以说万物一体的原因,是万物都具备这同一天理,只因为都从这天理中来。《周易》说:“生生不已就是易。”虽然就道说是生生不已变易无穷,物之生则是一时所生,所有的人和物,自其生成,理就完备无缺。人禀气清,则能推扩此理,物则禀气昏而不能推而扩之,但不可说物不与人一样具有此理。只因为人自私,只在自己身体上去思考,所以把这广大无边无处不在的理看得小了。要把这身体放在万物之中,与万物一样看待,大小一切事,都得极大快活。佛教不懂得万物一体、身与万物为一的道理,只就他身上去思考,又拿这身体无可奈何,所以就厌恶躯体,想要去尽六根六尘,而后归于清净。又因为心源不定,所以要使这心如枯木死灰无息无动。然而既有身有心,就决无静定如枯木死灰的道理,要得有此道理,除非是人死去。佛教其实是爱怜自己的身体,放不下,不能忘却物我之别将此身同于万物,所以才说了许多舍弃身躯的话。就像一只蝜蝂,背负的东西已经使它跌倒起不来了,它仍然要再取物放在身上。佛教以躯体的负累,已经压得他受不了了,还是要背负着不肯放下(能理会得万物一体,身与万物为一,忘却物我之分,即忘我就是放下)。又像抱着石头投河,因为石头重就越加向下沉,只嫌这石头太重,却到底也想不到把这石头放下,只嫌躯体为负累(却不懂得要忘我以解除这负累)。
  13.7 人有语导气①者,问先生曰:君亦有术乎?曰:吾尝夏葛而冬裘②,饥食而渴饮,节嗜欲,定心气,如斯而已。

附注

[注释] ①此理:如说“是道”,理学家所谓先天地而生又禀赋于万物的理。《周易·系辞上》:“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生生:孳生不绝,繁衍不已。孔颖达疏:“生生,不绝之辞。阴阳变转,后生次于前生,是万物恒生谓之易也。”②人则能推:《周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推即推而行之,通即会通适变。程颢又说:“理则天下只是一个理,故推至四海而准。须是质诸天地、考诸三王不易之理。”则推有推广、推行、实行、验证等义。又说:“万物皆备于我,不独人尔,物皆然,都自这里出去。只是物不能推,人则能推之。虽能推之,几时添得一分?不能推之,几时减得一分?……几时道尧尽君道,添得些君道多?舜尽子道,添得些孝道多?”如此,“推”之义可明。物不能推,不能说物不有此理。③大小大:宋时俗语,何等、多么之意。江永按:“大小大快活,犹云许多快活也。”④根尘:六根六尘。佛家以耳、目、口、鼻、身、意为六根,以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眼入色、耳入声、鼻入臭、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为六入,认为幻尘灭故幻根亦灭,幻根灭故幻心亦灭。所以要去尽根尘。⑤柳宗元《蝜蝂传》:“蝜蝂者,善负之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印其首负之,负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率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知识出处

近思录

《近思录》

出版者:中州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近思录》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书和概论性著作。它选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4人语录622条,分类编辑而成。这次整理,以江永集解本为底本,文字校勘,主要参校茅星来集注本,也参考了叶采本与张伯行本,随校随改,未出校记。注释重在指明语言出处或理论渊源,有义理难明者指明义理。有关义理阐释,尽可能借助朱熹、叶采、茅星来、江永、张伯行等旧解,旧解无法借助则自加解说。翻译不是字句对译,以明理为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