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文集》卷一《请修学校尊师儒取士札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近思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5619
颗粒名称: 《二程文集》卷一《请修学校尊师儒取士札子》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322-324
摘要: 本文出自《二程文集》卷一《请修学校尊师儒取士札子》阐述了治理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应先给近侍、贤儒及执事百官以礼命,要他们悉心推访,凡有德业充实完备,足可为人师表的,其次有笃志好学、品才兼优的,朝廷要厚礼聘请,州县诚意遣送,把他们集中在京师,让他们从早到晚互相研究发明正学。
关键词: 理学 二程文集 程颢

内容

9.2 明道先生言于朝曰①: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宜先礼命近侍贤儒及百执事,悉心推访,有德业充备,足为师表者,其次有笃志好学,材良行修者,延聘、敦遣,萃于京师,②俾朝夕相与讲明正学。其道必本于人伦,明乎物理。其教自小学洒扫应对以往,修其孝悌忠信,周旋礼乐,其所以诱掖激厉渐摩成就之道,皆有节序,其要在于择善修身,至于化成天下,自乡人而可至于圣人之道。③其学行皆中于是者为成德。取材识明达,可进于善者,使日受其业。择其学明德尊者,为太学之师,次以分教天下之学。择士入学,县升之州,州宾兴④于太学,太学聚而教之,岁论其贤者能者于朝。凡选士之法,皆以性行端洁,居家孝悌,有廉耻礼逊,通明学业,晓达治道者。⑤
  [译文]
  程颢在朝廷上说:治理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如何得贤才?应先给近侍、贤儒及执事百官以礼命,要他们悉心推访,凡有德业充实完备,足可为人师表的,其次有笃志好学、品才兼优的,朝廷要厚礼聘请,州县诚意遣送,把他们集中在京师,让他们从早到晚互相研究发明正学。他们的学问必然是本于人伦,明于事理。他们教人从小学的洒扫应对开始,修明孝悌忠信,人事应酬中的礼乐等,其用以诱导、激励、浸润、砥砺后学直到成就其德业的方法,都有一个顺序,其大要在于教人择善修身,推而广之至于化成天下,如此从一个普通的人进进不已直至走上成为圣人之道。其中那些学业品行都符合以上要求的就叫做成德。选取那些材识明达,可以达到善性的人,让他们天天在这里学习。而选取那些学业大明、德义可尊的大儒,作为太学的师长,学问德义次于这些人的,让他们分别去教授天下的各级学校。选择好的士人入学学习,从县学升到州学,州学再荐举到太学,太学集合起这些人来教育,每年都在朝廷上议论太学中谁贤谁能。凡选士,都要选取品性行为端洁,在家孝悌,有廉耻知礼让,通明学业,晓达治国之道的人。

附注

[注释] ①此条为摘编程颢《请修学校尊师儒取士札子》一文而成。②延聘、敦遣:《请修学校尊师儒取士札子》原文为:“其高蹈之士,朝廷当厚礼延聘,其余命州县敦遣,萃于京师。”萃:聚集;汇集。③洒扫应对:弟子之事,属小学教育的内容,见(1.28)注。周旋礼乐:《孟子·尽心下》:“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见(2.3)注⑩。择善修身:《左传》昭公十八年:“择善而从之曰比。”择善即择善而从。《周易·贲·彖》:“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化为教化之意,化成天下之风俗。乡人:普通的人。具体解释,或作乡下人,或作乡大夫(即乡良人)。《孟子·离娄下》:“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此指乡下人。《礼记·乡饮酒义》:“乡人士君子尊于房户之间,宾主共之也。”郑玄注:“乡人,乡大夫也。”④宾兴:举荐之意。周代选法,自乡小学举贤能而宾礼之,以升于国学。见《周礼·地官·大司徒》。⑤“凡选士之法”以下几句,均讲所选之人。原文自此以下才讲到选法,此未录,故“法”字失去照应。

知识出处

近思录

《近思录》

出版者:中州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近思录》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书和概论性著作。它选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4人语录622条,分类编辑而成。这次整理,以江永集解本为底本,文字校勘,主要参校茅星来集注本,也参考了叶采本与张伯行本,随校随改,未出校记。注释重在指明语言出处或理论渊源,有义理难明者指明义理。有关义理阐释,尽可能借助朱熹、叶采、茅星来、江永、张伯行等旧解,旧解无法借助则自加解说。翻译不是字句对译,以明理为准。

阅读

相关地名

程颢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