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经说·春秋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近思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5605
颗粒名称: 《程氏经说·春秋传》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312-313
摘要: 本文出自《程氏经说·春秋传》阐述了为民众设立一个君主,目的是要他养民。养民的办法,在于爱护民力。民力充足了,那么生息养育才能实现;能够生息养育,就能使教化流行而风俗善美。所以治国要以民力为重。
关键词: 理学 程氏经说 春秋传

内容

8.14 为民立君,所以养之也;养民之道,在爱其力。民力足,则生养遂;生养遂,则教化行而风俗美。①故为政以民力为重也。《春秋》凡用民力必书。其所兴作,不时害义,固为罪也。②虽时且义必书,见劳民力为重事也。后之人君知此义,则知慎重于用民力矣。然有用民力之大而不书者,为教之意深矣。僖公修泮宫,复閟宫,非不用民力也,然而不书。③二者复古兴废之大事,为国之先务,如是而用民力,乃所当用也。人君知此义,知为政之先后轻重矣。
  [译文]
  为民众设立一个君主,目的是要他养民。养民的办法,在于爱护民力。民力充足了,那么生息养育才能实现;能够生息养育,就能使教化流行而风俗善美。所以治国要以民力为重。《春秋》一书凡动用民力之事一定记载。其所兴建的事项,违背了农时而害于道义,固然是罪恶;即使是合时合义的也一定要记载,以显示劳动民力是重大的事情啊。后代的君主懂得了《春秋》这项意义,也就懂得了慎重对待使用民力了。然而《春秋》也有动用民力很大却没有记载的,这其中教导后人之意是深刻的。如僖公修泮宫、复閟宫,并非没有动用民力,然而不作记载。因为这两件事是复古兴废的大事,是国事的优先之务,如此使用民力,乃是应当使用的。国君懂得这一意义,就懂得了治理政事的先后轻重了。

附注

[注释] ①《春秋》隐公七年,“夏,城中丘”。中丘城当在今山东临沂东北。《左传》:“夏,城中丘。书,不时也。”不时也,谓其既非国防之急,而又妨害农事。此条就此论述爱惜民力问题。生养遂:实现生息养育之目的。(②不时害义:言其兴建事项违背农时而害于道义。③僖公修泮宫,复閟宫:《诗经·鲁颂》有《泮水》、《閟宫》二首,《小序》:“《泮水》,颂僖公能修泮宫也。”泮宫即学宫。“《閟(bì)宫》,颂僖公能复周公之宇也。”此宇字,解者多以为土宇之宇,即复周公时之疆宇。而此处以为屋宇之宇。按閟宫为周之先祖姜嫄之神庙,《诗经·鲁颂·閟宫》:“閟宫有侐,实实枚枚。”毛传:“閟,闭也。先妣姜嫄之庙在周,常闭而无事,孟仲子曰:是禖宫也。”郑玄笺:“閟,神也。姜嫄神所依,故庙曰神宫。”此二事均不见于《春秋》。

知识出处

近思录

《近思录》

出版者:中州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近思录》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书和概论性著作。它选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4人语录622条,分类编辑而成。这次整理,以江永集解本为底本,文字校勘,主要参校茅星来集注本,也参考了叶采本与张伯行本,随校随改,未出校记。注释重在指明语言出处或理论渊源,有义理难明者指明义理。有关义理阐释,尽可能借助朱熹、叶采、茅星来、江永、张伯行等旧解,旧解无法借助则自加解说。翻译不是字句对译,以明理为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