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遗书》卷十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近思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5343
颗粒名称: 《二程遗书》卷十八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140-142
摘要: 本文出自《二程遗书》卷十八,阐述了人性本善,顺理而行,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本来也不难,只怕为人不明理,旋安排一个理去顺着做,那就难了,觉得其中意味与年轻时自是不同。
关键词: 二程遗书 注释 译文

内容

3.8 问:忠信进德之事,固可勉强,然致知甚难。①伊川先生曰:学者固当勉强,然须是知了方行得。若不知,只是觑却尧,学他行事,无尧许多聪明睿智,怎生得如他动容周旋中礼?②如子所言,是笃信而固守之,非固有之也。③未致知,便欲诚意,是躐等也。④勉强行者,安能持久?除非烛理⑤明,自然乐循理。性本善,循理而行,是顺理事,本亦不难。但为人不知,旋安排著,便道难也,知有多少般数?⑥煞有深浅⑦。学者须是真知,才知得是,便泰然行将去也。某年二十时,解释经义,与今无异。然思今日,觉得意味与少时自别。
  
  [译文]
  有人问:内积忠信以进修德业的事,固然可以努力去做。但要做到明白其中道理却难。程颐回答说:学者固然应当努力实行,但需要是先知了而后才能行。如果不懂其中道理,只是看见尧,就学尧那样行事,没有尧那样的聪明睿智,怎么能像尧一样举止容仪、行为动作全都符合礼呢?像你刚才说的那样,那是实实在在地相信并且牢固地守持着某一善行,这善行却不是他自身所有的,没有做到获取知识明白事理,就想做到真实无妄诚实无欺,是越级而进。超越能力的勉强实行,怎么能持久呢?除非你洞彻事理明白无碍,才会自然而然地乐于按照圣人之道去行。人性本善,顺理而行,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本来也不难。只怕为人不明理,旋安排一个理去顺着做,那就难了。你知道要行的事有多少般多少种,怎么一一安排?这里很有个深浅。学者须是真正理解了事理,刚刚正确地理解了这理,就泰然实行了。我二十岁时,解释经义,与今日没有什么不同。但想想今天,觉得其中意味与年轻时自是不同。

附注

[注释] ①忠信进德:语出《周易·乾卦·文言》,内心忠信以进修德业。参考(2.90)注③。勉强:尽力而为,努力去做。《礼记·中庸》:“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致知:《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按此条讲知行关系。“忠信进德”是行,“致知”是知,即明理。朱熹阐发二程之知行观说:“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参考(2.58)注。②《孟子·尽心下》:“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举止容仪、行为动作全都符合礼,是盛美之德的极致。③笃信而固守之:真诚地相信并牢固地守持。《论语·泰伯》:“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固有之:自身原本自然具有。叶采解:“固守者,勉强坚持;固有者,从容自得。”④《礼记·大学》讲为学次第说:“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躐(liè)等:不循次序,越级而进。致知是认识,是明;诚意是修养。学者应由明而诚。《礼记·学记》:“学不躐等也。”程颐主张知先行后。⑤烛理:考察事理。见(3.5)注。⑥安排:不任自然而以己意干预,周辉《清波杂志》卷九:“积从胡瑗学,一见异待之,尝延食中堂,二女子侍立,将退,积问曰:‘门人或问见侍女否,何以答之?’瑗曰:‘莫安排。’积闻此言省悟,所学顿进。”陆游《兀坐久散步野舍》诗:“先师有遗训,万事忌安排。”这一节说:除非你考察事理,明了无碍,才会自然而然地乐于按照圣人之道去行。人性本善,顺理而行,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本来也不难。只怕为人不明理,临事安排一个理去,那就难了,因为事有多少般多少种,怎么一一安排?⑦煞有深浅:很有深浅的区别。这句讲真知与非真知的不同。《二程遗书》原文此处有一例,说:“向亲见一人曾为虎所伤,因言及虎,神色便变。傍有数人,见他说虎,非不知虎之猛可畏,然不如他说了有畏惧之色。盖真知虎者也。学者深知亦如此。”

知识出处

近思录

《近思录》

出版者:中州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近思录》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书和概论性著作。它选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4人语录622条,分类编辑而成。这次整理,以江永集解本为底本,文字校勘,主要参校茅星来集注本,也参考了叶采本与张伯行本,随校随改,未出校记。注释重在指明语言出处或理论渊源,有义理难明者指明义理。有关义理阐释,尽可能借助朱熹、叶采、茅星来、江永、张伯行等旧解,旧解无法借助则自加解说。翻译不是字句对译,以明理为准。

阅读

相关地名

程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