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易传·咸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近思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5232
颗粒名称: 《程氏易传·咸传》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72-74
摘要: 本文出自《程氏易传·咸传》此条据《程氏易传·咸传》之《象》传及九四爻传改编而成。
关键词: 程氏易传 咸传 理学

内容

2.10 《咸》之《象》曰:“君子以虚受人。”①《程氏易传》曰:中无私主,则无感不通。以量而容之,择合而受之,非圣人有感必通之道也。②其九四曰:“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③传曰:感者人之动也,故《咸》皆就人身取象。四当心位而不言“咸其心”,感乃心也。④感之道无所不通,有所私系,则害于感通,所谓“悔”也。⑤圣人感天下之心,如寒暑雨旸,无不通无不应者,亦贞而已矣。贞者虚中无我之谓也。⑥若往来憧憧然,用其私心以感物,则思之所及者有能感而动,所不及者不能感也。以有系之私心,既主于一隅一事,岂能廓然⑦无所不通乎?
  [译文]
  《周易·咸卦》的《象》辞说:“君子应该虚怀若谷以接纳他人。”程颐《程氏易传》解释说:内心没有私念主宰,那就能与所有的人沟通。如果按一己有限的心量容纳他人,就只能选择那些与自己合得来的才接纳,那就不是圣人有感必通之道了。《咸》卦的九四爻辞说:“虚中无私就吉利,就没有了悔吝。如果心神不定地走来走去,就只有少数朋辈能顺从你的思路。”程颐解释说:感是人的行为,所以《咸》卦全就人的身体取象。九四爻处在相当于人心的位置,爻辞上却没有“咸其心”这样的话,是因为“感”本来就是心的活动。按感应的道理说所感之处是无不通的,但如果有私心牵掣着,就会妨害感通,这就是悔吝。圣人之心感天下之人心而无不通,就像大自然中的寒暑阴晴有感必通必应。之所以无不通无不应,也是因为圣人能虚己无私。“贞吉,悔亡”的贞,就是虚己无私的意思。如果怀着私心走来走去心神不定,用你的私心去感他人,那么你思虑所及的人就能受感而动,你的思虑所不及的就不能感了。用受牵掣限制的私心去感,你之所感就指向了某一角落某一事物,怎么还能扩然大公使一切人和物无不与你沟通呢?

附注

[注释] ①此条据《程氏易传·咸传》之《象》传及九四爻传改编而成。按《咸》卦(〓)艮下兑上,艮为山,兑为泽,泽在山上,山受泽中的水。其《象》辞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君子应该效法山受泽水的精神,虚心地接受他人。②《象》辞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咸的意思就是感。宋代理学家认为,世间万物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感与应而已,见(1.34)。《周易·系辞上》云:“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程颐以“虚中无我”解释《咸》卦之贞,与“虚己以受人”合。无我即无私,所以有“中无私主,则无感不通”的话。朱熹解:“人能克去己私,则心无私主,而物来能应,有感必通也。‘以量’,谓随我量之大小以容之;‘择合’,谓择其见之合于我者而受之。皆谓不虚也。”③《咸》卦九四爻辞,解见(2.4)注⑤。④《咸》卦都就人身取象。首先下艮为少男,上兑为少女,已从人身取象。然后其六爻,初六曰“咸其拇”,六二曰“咸其腓”,九三曰“咸其股”,九四未指明,九五曰“咸其脢”,上六曰“咸其辅颊舌”。⑤有所私系:受到狭隘的偏私之心的牵制和局限。私心影响了感通,心所不通,这就是九四爻辞所说的“悔”。⑥叶采解:“圣人之感天下,如寒暑雨旸,周遍公溥,无所私系,故无不通应。”程颐认为圣人之感天下无不通无不应的原因,就是“贞”。这是他对九四爻辞“贞吉”的理解。按“贞”字之义,前人没有解作“虚中无我”,程颐创为此解。虚中,虚怀若谷。无我,无私。虚中无我,即扩然而大公。⑦廓然:也作扩然,即推广一己为大公,使一心能包容万物。

知识出处

近思录

《近思录》

出版者:中州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近思录》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书和概论性著作。它选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4人语录622条,分类编辑而成。这次整理,以江永集解本为底本,文字校勘,主要参校茅星来集注本,也参考了叶采本与张伯行本,随校随改,未出校记。注释重在指明语言出处或理论渊源,有义理难明者指明义理。有关义理阐释,尽可能借助朱熹、叶采、茅星来、江永、张伯行等旧解,旧解无法借助则自加解说。翻译不是字句对译,以明理为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