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901
颗粒名称: (二)大学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489-4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读大学时期的教育内容。
关键词: 教育 思想 大学

内容

朱熹认为,十五以后,为读大学时期。“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②这话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受教育的范围。如果说,小学还能“至于庶人之子弟”的话,那么,大学只限于“与凡民之俊秀”了。所以,真正“民之俊秀”,入大学是很难的。这样,大学教育的面,就比小学狭隘了。
  另是大学的教育内容,穷理、正心、修己、治人。“大人之学,穷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是也。”③穷理、修身、正心,这是内事,是讲自身的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事,即是治人。可见,小学、大学的教育内容有区别。“问:‘小学、大学如何?’曰:‘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忠、信、孝、悌之类,须于小学中出;然正心、诚意之类,小学如何知得,须其有识后,以此实之,大抵大学一节一节恢廓展布将去,然必到于此而后进。既到而一进,固不可;未到而求进,亦不可。”④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内容既有联系,亦有区别。因此,小学教育不能代替大学教育,大学教育也不能取代小学教育。
  朱熹认为,大学教育的内容,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可能出发的。当时人才日衰、风俗日敝,需要恢复三代的圣人教育。他说:“盖周人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其德六:曰智、仁、圣、义、中、和;其行六:曰孝、友、睦、姻、任、恤;其艺六:曰礼、乐、射、御、书、数。是于学者日用起居食饮之间,……其德业者,又皆交相为用而无所偏废,此先王之世,所以人材众多,风俗美盛,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①由于后来圣学不传,风俗败坏,“而不得以入于圣贤之域,于是时也。异端杂学之士,阿世徇俗之流,又或其甚乖妄之说而乘之。”②根据这种情况,朱熹认为:“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③就是说,恢复圣人之学是可能的。
  大学的穷理、正心、修身、齐家等教育,是为了培养为国家尽其力的、有用的知识分子。“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④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出有才学之士,而为国家服务。

附注

②《大学章句序》,《文集》卷七十六。 ③《文集》卷十五。 ④《朱子语类》卷十四。 ①《信州铅山县学记》,《文集》卷七十八。 ②同上。 ③《大学章句序》,《文集》卷七十六。 ④《送李伯谏序》,《文集》七十五。

知识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朱熹思想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本书运用哲学逻辑结构的方法,提示了朱子理气先后、理一分殊、格致心思、持敬知行、心性情才、诗理自然的理性精神。以及其天理君权、理欲义利、心术王霸、人伦教育的道德精神。诠释其哲学致广大、尽精微之存在,梳理其思想前后之变化,贯通其内在的思想逻辑结构,肯定其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的地位。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研究朱子思想的体悟,是当前国内论述朱子思想最全面的著作。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