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持敬、去欲的主体修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870
颗粒名称: 四、持敬、去欲的主体修养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6
页码: 325-3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持敬”、“正心修身”、“虑心观理”、读书以“管摄此心”等,都是讲体知主体修养和如何修养问题,包含着合理思想,如“虑心切己”、“整齐严肃”、“居敬涵养”、“主一无适”、正心诚意修身等。
关键词: 持敬 主体修养 理想

内容

格物怎样转变为致知?人们的耳目感官在体认外在对象时,是否有歪曲,即在“物交物”②中,能否穷尽一物中的理,而达到对形而上理的体认。朱熹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知主体的作用。只有加强体知主体的修养,才不会使人们的耳目感官或头脑的思想意识和思想方法发生弊端,导致体知上的偏差和错误,而不能达到对形而上理的体知。
  朱熹重视体知主体的修养。他说:“盖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③这便是居敬、持志——致精——读书——穷理之要的进路,要穷尽事物之理,必须先居敬持志。持敬是入道的惟一途径,进行体知主体修养是穷理、得道的重要方法。居敬与穷理两者互相发,“能穷理则居敬工夫日益进,能居敬则穷理工夫日益密。”①因此,他特别赞赏程颐“涵养须是敬,进学则在致知”这两句话,说“此语最妙”②,“二言者(程)夫子所以教人造道入德之大端”③。
  从认知意义上说,敬是体知主体修养一种形式。朱熹给敬作了如下的规定:
  其一,敬,是“动容貌,整思虑”。他说:“持敬之说,不必多言,但熟味整齐严肃,严威俨恪,动容貌,整思虑,正衣冠,尊瞻视此等数语,而实加功焉,……身心严然,表里如一矣。”④“详考从上圣贤以及程氏之说,论下学处,莫不以正衣冠、肃容貌为先,盖必如此,然后心得所存,而不流于邪僻。”⑤“正衣冠”、“肃容貌”这是指外表的敬的表现;“整思虑”指内在思虑的端正。就是从外到内,都要使之整齐严肃,这样心得其所存,而不流于邪恶。体知主体经过从外到内的整肃、修养,便能存得心,不被外物所诱。
  其二,敬是主一。朱熹继承程颐的思想,“‘庄整齐肃,则心便一,一则自无非僻之干,存之久而天理明矣。’至其门人谢良佐之言,则曰:‘敬是常惺惺法,’尹焞之言则曰:‘人能收敛其心,不容一物,则可以谓之敬矣。’此皆切至之言,深得圣经之旨。”⑥朱熹引用程颐学生谢、尹的解释,说明“主一”就是“常惺惺”和“收敛此心”。常惺惺,有戒谨恐惧的意思,也即是“敬是畏的意思”①;“收敛此心”,就是“收拾自家精神,专一在此”②,不使“今人平日恁地放肆身心”③。这些都是讲体知主体如何修养问题。
  所谓“收拾自家精神”、“戒谨恐惧”、“不流于邪僻”,都是指不要有蔽于外物,而被人欲所诱,以达到明天理,消人欲。朱熹说:“是知圣门之学,别无要妙,彻头彻尾,只是个敬字而已。又承苦于妄念而有意于释氏之学,此正是元不曾实下持敬工夫之故。若能持敬以穷理,则天理自明,人欲自消,而彼之邪妄将不攻而自破矣。”④强调敬是圣门之学的要妙,要求人人都要居敬。这就是说,要加强体知主体心的修养,不仅要去掉邪僻,而且不要流入佛教的妄念,以便能持敬穷理。这样佛教的邪妄之说就不攻自破了。
  “天理明,人欲消”,就是消除心中一切私欲,以便体认天理。消人欲的方法,朱熹很称道孔子的学生曾参“吾日三省吾身”,说这是“得为学之本”⑤,抓住了修养的根本。他认为这种用力于身心修养,是得孔子之道的真传。“独曾子之学,专用心于内,故传之无弊。”⑥专用心于体知主体的修养,是防止人欲萌芽的一种好办法。他说:“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⑦不使人欲在隐藏中暗长和滋生,否则就会离道愈来愈远。而难体悟道的真谛。这里所谓道,也即是朱熹的天理。在他看来,道是不待外求的,“大凡道理,皆是我自我之物,非从外得”①,“所谓道者,不待外求,而无所不备”。②这个不待外求的思想,与佛教禅宗慧能所说的“若自悟者,不假外求”③十分相似,只要“反求诸身”,“就自家身上推究”④,其理便易晓。
  所谓“就自家身上推究”,就是磨去人欲的工夫。“致知乃本心之知,如一面镜子,本全体通明,只被昏翳了,而今逐旋磨去,使四边皆照见,其明无所不照。”⑤心镜之喻,脱胎于禅宗北派创始人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垢”⑥的比喻,是说本心如明镜,本全体通明,由于被人欲这种尘垢昏翳了,因此需要经常把本心打扫干净,才能“明天理”。怎样克私欲?朱熹说:“大率克己工夫,是自著力做底事,与他人殊不相干,紧紧闭门,自就身上子细体认,觉得才有私意便克去。”⑦人“心之所以不正,只是私意牵去”⑧。“仔细体认”,就是“吾日三省吾身”的意思,体认到“私意”便克去,而达明天理,如何体认,简言之,就是格物致知,就是使人知道什么是善的,什么是不善的;善的去做,不善的不做,而不被私欲牵了去。便能做到意诚,即“反身而诚”。“所谓格物,亦曰反身而诚,则天下之物,无不在我者,是亦似矣。”⑨意诚就是去恶根,譬如种田,“不先去了草,如何下种”⑩。意诚是最“紧要工夫”?如果意诚做好了,就能正心、修身。“《大学》于格物诚意,都锻炼成了,到得正心修身处,只是行将去都易了。”①主体修养做到了心正,便能获得正确的体认,即对理的穷尽。
  “天理明,人欲消”,除了正心、修身的方法外,朱熹认为,人们的耳目等感觉器官不被外物所诱,是加强体知主体修养的重要方法。“盖人心至灵,有什么事不知,有什么事不晓,有什么道理不具在这里。何缘有不明?为是气禀之偏,又为物欲所乱,如目之于色,耳之于声,口之于味,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所以不明。然而其德本是至明物事,终是遮不得,必有时发见。”②人心至灵,何理不知、不晓,为什么不明?一是气禀之偏,二是物欲所乱。譬如眼睛被外界的颜色所蒙蔽,耳朵被外界的声音所扰乱,鼻子被外界的香臭所混淆,口被外界的味道所迷惑,身体被安佚所迷惑。改变气禀之所偏,摈弃物欲之所乱,便心复明,而无所不照。
  此外,读书也是加强体知主体修养的一种途径。朱熹说:“人常读书,庶几可以管摄此心,使之常存。横渠有言:‘书所以维持此心,一时放下,则一时德生有懈,其何可废。’”③所谓读书可“管摄此心”,“维持此心”,就是使本心常存,而不被私欲牵引。“本心陷溺之久,义理浸灌未透,且宜读书穷理,常不间断则物欲之心自不能胜,而本心之义理自安且固矣。”④读书有益于“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⑤,才能见理,“心不定,故见理不得。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暗镜如何照物。”⑥以明镜之喻,说明体知主体心的修养。只有心如止水、如明镜,静心寡欲,以至无一丝私意,才能通过格物致知而达穷理。
  朱熹“持敬”、“正心修身”、“虑心观理”①、读书以“管摄此心”等,都是讲体知主体修养和如何修养问题,包含着合理思想,如“虑心切己”、“整齐严肃”、“居敬涵养”、“主一无适”、正心诚意修身等。

附注

②朱熹解释说:“上个物字主外物言,下个物字主耳目言。”“物交物”,即耳目等感觉器官与外物相交、接触的意思(参见《朱子语类》卷五十九)。 ③《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文集》卷十四。 ①《朱子语类》卷九。 ②《朱子语类》卷十二。 ③《尹和静言行录序》,《文集》卷七十五。 ④《答杨子直》,《文集》卷四十五。 ⑤《答吕伯恭》,《文集》卷三十三。 ⑥《经筵讲义》,《文集》卷十五。 ①《朱子语类》卷九十六。 ②《朱子语类》卷十二。 ③《朱子语类》卷一二〇。 ④《答程允夫》,《文集》卷四十一。 ⑤《学而第一》,《论语集注》卷一。 ⑥同上。 ⑦《中庸章句》第一章。 ①《朱子语类》卷十七。 ②《朱子四书或问》,《中庸或问》卷一。 ③《般若品·第二》,《六祖法宝坛经》。 ④《朱子语类》卷十一。 ⑤《朱子语类》卷十五。 ⑥《自序品·第一》,《六祖法宝坛经》。 ⑦《朱子语类》卷四十一。 ⑧《朱子语类》卷十五。 ⑨《朱子四书或问》,《大学或问》卷二。 ⑩《朱子语类》卷十五。 ⑪同上。 ①《朱子语类》卷十五。 ②《朱子语类》卷十四。 ③《朱子语类》卷十一。 ④同上。 ⑤同上。 ⑥同上。 ①《朱子语类》卷九。

知识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朱熹思想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本书运用哲学逻辑结构的方法,提示了朱子理气先后、理一分殊、格致心思、持敬知行、心性情才、诗理自然的理性精神。以及其天理君权、理欲义利、心术王霸、人伦教育的道德精神。诠释其哲学致广大、尽精微之存在,梳理其思想前后之变化,贯通其内在的思想逻辑结构,肯定其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的地位。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研究朱子思想的体悟,是当前国内论述朱子思想最全面的著作。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