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鬼神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860
颗粒名称: 三、鬼神论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7
页码: 248-2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魂魄论是关于精神与形体关系的深入揭示和论述,鬼神论则是发挥精神与形体的作用的,朱熹的鬼神论是对汉以来企图摆脱世俗鬼神迷信的尝试的一种继承。
关键词: 鬼神 哲学 迷信

内容

如果说魂魄论是关于精神与形体关系的深入揭示和论述,那么,鬼神论则是发挥精神与形体的作用的。朱熹的鬼神论是对汉以来企图摆脱世俗鬼神迷信的尝试的一种继承。汉时,对鬼神大致有这样几种解释:(1)以“人〔死〕为鬼,有知,能害人”①。(2)“鬼者,归也;神者,荒忽无形者也。”②《韩诗外传》说:“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土,血归于水,脉归于泽,声归于雷,动归于风,眠归于日月,……呼吸之气,复归于人。”③(3)“鬼神,阴阳之名也。”④从传统的世俗神鬼迷信中解脱出来,而赋予新义。朱熹基本上沿袭了汉以来关于鬼神的观点,并有所发挥。
  (一)何谓鬼神
  在朱熹哲学逻辑结构中,与魂魄论相联系的是鬼神论。陈淳说:“《左传》曰:‘心之精爽,是谓魂魄。’《淮南子》曰:‘阳神为魂,阴神为魄。’魂魄二字,正犹精神二字。神即是魂,精即是魄,魂属阳为神,魄属阴为鬼。”⑤神具有精神、意识的意思,鬼具有形体、体魄的意思。朱熹说:“因言魂魄鬼神之说,曰:只今生人便自一半是神,一半是鬼了。但未死以前则神为主,已死之后,则鬼为主。”⑥人生以精神、意识活动为主,人死以形体为主。
  对于鬼神,朱熹作了如下的规定:
  ——鬼神是实理。《语类》这样记载:“问:‘南轩鬼神一言以蔽之曰诚而已,此语如何?’曰:‘诚是实然之理,鬼神亦只是实理。若无这理,则便无鬼神,无万物,都无所该载了。’”①诚有实和实在的意思,“诚,实也。言鬼神是实有者”②,因而以诚为实理,鬼神也便是实理了。然而,“鬼神”在朱熹哲学逻辑结构中,是属于形而下的,即使是半神半鬼,也只能是间乎形而上、下之间的。这又与“鬼神亦只是实理”之说发生冲突。
  ——鬼神是“阴阳之气”。“鬼神通天地间一气而言,魂魄主于人身而言,方气之伸,精魄固具,然神为主;及气之屈,魂气虽存,然鬼为主,气尽则魄降而纯于鬼矣,故人死曰鬼。”③鬼神是通天地间的气,鬼神便是形而下的。《语类》记载:“鬼神主乎气而言,只是形而下者。但对物而言:则鬼神主乎气,为物之体;物主乎形,待气而生。盖鬼神是气之精英。”④鬼神作为气来说,即使是气之精英,也是形而下者,而不是形而上者。然对于事物来说,不仅待气而生,而且鬼神为物之体。既然鬼神是气,自是无知,不害人,不主宰自然和社会。他这样说:“‘鬼神者,二气之良能’,是说往来屈伸乃理之自然,非有安排布置,故曰‘良能’也。”⑤这里所谓良能,是指固有的气的屈伸运动。陈淳解释:“良能,言二气之屈伸往来,是自然能如此。”⑥如是,则朱熹的鬼神论颇接近于无神论。
  ——鬼神是宇宙现象的代表。“鬼神是阴阳二气往来屈伸。天地间如消底是鬼,息底是神;生底是神,死的是鬼。以四时言之,春夏便为神,秋冬便为鬼。又如昼夜,昼便是神,夜便是鬼。以人言之,语为神,默为鬼;动为神,静为鬼。以气息言之,呼为神,吸为鬼。”①息、生、春、夏、昼、语、动、呼等属神;消、死、秋、冬、夜、默、静、吸为鬼,鬼神犹如阴阳一样,是一个实虚范畴,它像现成的套子,凡自然和社会中一切具有相对意义的事物、概念,都可以由鬼神来表示,这样,鬼神便是先在的模式。
  ——鬼神是运动的一种情状。“鬼神者,气之往来也。”②“鬼神,只是气之屈伸”③,“二气之分,实一气之运。故凡气之来而方伸者为神,气之往而既屈者为鬼。阳主伸,阴主屈,此以一气言也。故以二气言,则阴为鬼,阳为神。”④鬼神是阴阳二气固有的运动形态,它表现为屈伸往来。所谓伸,有伸张、生长的意思;屈,是退缩、停止的意思。往,有消逝、过去的意思;来,有回来,复归的意思。“神,伸也;鬼,屈也。如风、雨、雷、电初发时,神也;及至风止、雨过、雷住、电息则鬼也。”⑤“草木方发生来是神,雕残衰落是鬼;人自小至壮是神,衰老是鬼,鼻息呼是神,吸是鬼。”⑥凡伸、生、来属阳,称为神;凡屈、往、老属阴,称为鬼。这都是作为鬼神的阴阳二气运动情况而言的。而鬼神这种屈伸往来的运动,是不假外力的自身固有的运动。“横渠谓‘二气之良能’,何谓‘良能’?曰:‘屈伸往来,是二气自然能如此。’”⑦是阴阳二气自然的生长、衰落、春来、寒往的运动。
  ——鬼神何物不在,何时不有。既然鬼神是“阴阳之气”的运动变化,气何处不有,何时不在,鬼神亦何所而不在。“鬼神不过阴阳消长而已。亭毒化育,风雨晦冥,皆是。在人则精是魄,魄者鬼之盛也;气是魂,魂者神之盛也。精气聚而为物,何物而无鬼神。”①何物无鬼神,鬼神则是一个普遍的存在的东西。《语类》记载,当时有人问:“体物而不可遗,是有此物,便有鬼神。凡天下万物万事皆不能外夫鬼神否?”朱熹说:“不是有此物时,便有此鬼神,说倒了。乃是有这鬼神了,方有此物,及至有此物了,又有能违夫鬼神也。”②朱熹同意天下万物万事皆不外鬼神的说法,而于有此物便有鬼神则不同意,他认为,应先有鬼神后有物,有物后又不能违鬼神。“将鬼神做主,将物作宾,方看得出是鬼神去体那物,鬼神却是主也。”③在这里,是朱熹自己“说倒了”。
  朱熹认为,鬼神是一切自然观象的代表,是运动的一种情状,是自然能如此,这都是对汉以来关于鬼神说的发展。而以“鬼神”为“实理”,则是其哲学逻辑结构的需要,体现了理学哲学的特征。在这里,朱熹对于鬼神的解释,已无迷信的气味。把鬼神作为事物运动的一种形态或“阴阳之气”,是对于鬼神的合理的描述,即是元描述。
  然而,摆脱一种传统的根深蒂固的习惯观念是多么曲折和艰难!尽管朱熹作了尝试,但习惯观念也还在鬼神说上表现出来。《语类》记载:“又问:‘世之见鬼神者甚多,不审有无如何?’曰:‘世间人见者极多,岂可谓无,但非正理耳。如伯有为厉。’”④这就是说,“鬼神”是存在的。
  即使是承认鬼神存在的情况下,朱熹也是抱着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的态度,把鬼神之事放到“第二著”的地位。“义刚将鬼神问目呈毕,先生曰:‘此事自是第二著,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此说尽了。今且须去理会眼前事,那个鬼神事,无形无影,莫要枉费心力。”①朱熹主张着实做好眼前的实事,不要枉费心力去理会无形无影的鬼神。对鬼神采敬而远之的态度。并以鬼神为惑。“或问:‘鬼神有无?’曰:‘此岂卒乍可说!便说,公亦岂能信得及。须于众理看得渐明,则此惑自解。’”②他认为解惑之法,是将其放在一边,告诫理会得众理渐明,则鬼神之惑自解,是有见地的。
  (二)鬼神的功用和妙用
  朱熹的鬼神说是发挥精神与形体的妙用的。“鬼神者,有屈伸往来之迹。如寒来暑往,日往月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皆鬼神之功用。此间可见也。忽然而来,忽然而往,方如此,又如彼,使人不可测知,鬼神之妙用也。”③就鬼神的功用说,是指鬼神的屈伸往来等运动形式:“以功用谓之鬼神,此以气之屈伸往来言也。”④“鬼神如阴阳、屈伸、往来、消长。”⑤既然是指自然事物现象的屈伸、往来、消长,那么,它必是有形迹可窥见的。“鬼神是有一个渐次形迹。”⑥“功用是有迹底。”⑦正因为“有迹底”,所以能看见。这是一层意思。
  另一层意思是,鬼神“兼精粗而言,是说造化”①。“鬼神者,造化之迹。”②所谓“造化之迹”,是指造作万物而能看得见的。从人来看,“人自方生,而天地之气只管增添在身上,渐渐大,渐渐长成,极至了便渐渐衰耗,渐渐散,言鬼神自有迹者而言之。”③“造化之迹”,就是“阴阳之气”化育万物的过程以及事物发展过程而留下的形迹。
  就其妙用说,似专指“神”而言,他说:“所谓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妙处即是神;……不测者,则谓之神。”④神的妙用,即是神妙莫测。“以妙用谓之神,是忽然如此,皆不可测,忽然而来,忽然而去,忽然在这里,忽然在那里。”⑤正由于飘忽不定,所以是“无迹可见”和“变而不可知底”⑥。既无形迹,又不可知,且是功用之所以然者。这种描术,似指精神或意识而说的。
  鬼神之所以具有功用和妙用,是由于鬼神的冲突融合。鬼神作为一个和合体的两个方面。无疑应是有界分的。《语类》记载:“问:‘先生说鬼神自有界分,如何?’曰:‘如日为神,夜为鬼;生为神,死为鬼,岂不是界分。’”⑦日(昼)夜、生死都是冲突双方,鬼神也为冲突双方。《语类》记载:“伸是神,屈是鬼否?先生以手圈桌上而直指其中,曰:这道理圆,只就中分别恁地,气之方来皆属阳,是神;气之反皆属阴,是鬼。日自午以前是神,午以后是鬼;月自初三以后是神,十六以后是鬼。”⑧这是就鬼神的相对待而讲的。
  鬼神不仅相互对待,而且相互感通和渗透。“鬼神只是气。屈伸往来者气也。天地间无非气。人之气与天地之气常相接,无间断,人自不见。人心才动,必达于气,便与为屈伸往来者相感通。”①气相互感通,作为气的鬼神,无疑也相互感通。既相感通,而必相联结,这便是鬼神冲突的融合性。
  从鬼神和合的角度来看,两者则是互相渗透的。“以一气言,则方伸之气亦有伸有屈,其方伸者神之神,其既屈者神之鬼;既屈之气,亦有屈有伸,其既屈者鬼之鬼,其来格者鬼之神。天地人物皆然,不离此气之往来、屈伸、合散而已,此所谓可错综言者也。”②神为伸,鬼为屈。“方伸之气”为神,神中有伸有屈,这便有两种情况:神之伸者,为“神之神”;神之屈者,为“神之鬼”。“既屈之气”为鬼。鬼中“有屈有伸”也有两种情况:鬼之屈者,为“鬼之鬼”;鬼之伸者,为“鬼之神”。鬼神互相错综、渗透,而交织成不断屈伸往来的运动,从而吴现了鬼神的功用和妙用。
  关于精神、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问题,在历史上曾经被中外科学家和哲学家所关注。朱熹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问题的探讨的确深入了一步,超越传统看法,而有所创新。正如黄子洪在《朱子语类门目》中所说:“鬼神其别有三:在天之鬼神,阴阳造化是也;在人之鬼神,人死为鬼是也;祭祀之鬼神,神示、祖考是也。三者虽异,其所以为鬼神者则同。知其异,又知其同,斯可以语鬼神之道矣。”③鬼神在不同场合、界域、环境中,有不同的含义,人们对其理会亦不同,但其所以为鬼神,则都认为是气的屈伸往来的变化运动。

附注

①《论死篇》,《论衡》卷二十。“死”字据黄晖的《论衡校释》补。 ②《论死篇》,《论衡》卷二十。 ③《太平御览》卷八八三引。 ④《论死篇》,《论衡》卷二十。 ⑤《鬼神》,《北溪先生字义》卷下。 ⑥《朱子语类》卷六十三。 ①《朱子语类》卷六十三。 ②同上。 ③《答梁文叔》,《文集》卷四十四。 ④《朱子语类》卷六十三。 ⑤同上。 ⑥《鬼神》,《北溪先生字义》卷下。 ①《朱子语类》卷六十八。 ②《答徐居甫》,《文集》卷五十八。 ③《答吕子约》,《文集》卷四十七。 ④《朱子语类》卷六十三。 ⑤《朱子语类》卷三。 ⑥《朱子语类》卷六十三。 ⑦同上。 ①《朱子语类》卷三。 ②《朱子语类》卷六十三。 ③《朱子语类》卷三。 ④同上。 ①《朱子语类》卷三。 ②同上。 ③《朱子语类》卷六十八。 ④同上。 ⑤同上。 ⑥同上。 ⑦同上。 ①《朱子语类》卷六十八。 ②同上。 ③《朱子语类》卷六十三。 ④《朱子语类》卷六十八。 ⑤同上。 ⑥同上。 ⑦《朱子语类》卷三。 ⑧《朱子语类》卷六十三。 ①《朱子语类》卷三。 ②《朱子语类》卷六十三。 ③《朱子语类》卷首。

知识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朱熹思想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本书运用哲学逻辑结构的方法,提示了朱子理气先后、理一分殊、格致心思、持敬知行、心性情才、诗理自然的理性精神。以及其天理君权、理欲义利、心术王霸、人伦教育的道德精神。诠释其哲学致广大、尽精微之存在,梳理其思想前后之变化,贯通其内在的思想逻辑结构,肯定其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的地位。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研究朱子思想的体悟,是当前国内论述朱子思想最全面的著作。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