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概念的内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835
颗粒名称: 一、政治概念的内涵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104-1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政治概念的内涵利益和需要政治法律制度问题。
关键词: 政治 内涵 观念

内容

政治,不同阶级、集团按照其本阶级、本集团的经济和政治的利益和需要,作了种种不同的回答。朱熹认为,政治就是国家的“号令”和“刑罚”,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语类》中记载:“吴英茂实云:‘政治当明其号令,不必严刑以为威。’曰:‘号令既明,刑罚亦不可弛。苟不用刑罚,则号令徒挂墙壁尔。与其不遵以梗吾治,曷若惩其一以戒百;与其核实检察于其终,曷若严其始而使之无犯,做大事,岂可以小不忍为心’。”①“号令”犹如国家颁布的法律制度,“刑罚”含有施行这种法律制度的意思。号令和刑罚,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如果刑罚不用,则号令也失去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而成为徒挂墙壁的空文。与其不遵守法令而阻塞国家的治理,不如惩一戒百;与其检察其结果,不如严其始而不犯法。在这里,朱熹所说的政治,触及到了政治学说的主要问题,即国家政权和维护这个政权的政治法律制度问题。
  然而,某种政治学说的理论代表,是通过一定的个人来表现的。而某一个人所表现的政治学说不完全是个人的意志,主要是一定集团政治、经济利益的体现,是该集团意识的表现。朱熹把国家的号令与刑罚结合起来,作为国家统治的工具。所以有时又把政治的含义,规定为治理百姓。“因论郡县政治之乖,曰:民虽众,毕竟只是一个心,甚易感也”②。治理民众的方法,是感民心,即所谓正民心。他在讲天子与民的关系时引用董仲舒的话:“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③天子“心正”,就能“正万民”,“正四方”,即治理百姓和天下。朱熹在总结汉以来社会政治祸乱的根源时说:“古今祸乱,必有病根。汉宦官、后戚,唐藩镇,皆病根也。今之病根,在归正人,忽然放教他来,州县如何奈得他何。”④所谓“归正人”,他在《语类》中有一个解释:“归正人,元(原)是中原人,后陷于蕃而复归中原,盖自邪而归于正也。归明人,元不是中原人,是徭洞之人来归中原,盖自暗而归于明也。”⑤“归正人”不同于“归明人”,是从“邪”归“正”,从陷于金朝而复归宋廷的人。在这些人中,有的原是北宋末代朝廷的显官,他们的回来,给南宋地方政权带来威胁。在朱熹看来,他们犹如汉朝末年的宦官、后戚专权和唐代的藩镇割据一样,是政治祸乱的“病根”。当然,不从社会政治、经济关系中去寻找社会祸乱的根源,而把它归咎于某些人,是片面的,但朱熹也直观地看到了当时一些实际现象,如秦桧等,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朱熹曾把治国之道比为棋道,认为“国手下棋一著,便见得数十著以后之著”①,要思虑周到,看得深远,不为眼前所蔽和局限。但最重要的是安定国家。“为政如无大利害,不必议更张,则所更一事未成,必哄然成纷扰,卒未已也。至于大家,且假借之,故子产引《郑书》曰:‘安定国家,必大焉先’。”②把“安定”作为国家政治中“大”且“先”的问题,可说是我国长期宗法社会统治经验的总结,也是统治阶级国家政权观念的指导思想和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问题。当然,“安定”的内容,不同时期、不同集团是不同的。子产在郑国实行了“作封洫”、“作丘赋”、“铸刑鼎”等三项改革,他所说的“安定”,是指巩固改革成果。朱熹要求改革“时弊”、“法弊”和科举之弊,但这种改革都是有限度的,是以不“哄成纷扰”为尺度的。朱熹对于政治内涵的理解,尽管接触到了国家政权和维护这个政权的政治法律制度问题。但他把政治说成是“感民心”、“正朝廷”以“正万民”的问题,就把政治与人性论和伦理道德论融而为一了。这种以伦理为本位的法律制度,就不可能实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公正性。

附注

①《朱子语类》卷一〇八。 ②同上。 ③《天子之礼》,《文集》卷六十九。 ④《朱子语类》卷一一〇。 ⑤《朱子语类》卷一一一。 ①《朱子语类》卷一〇九。 ②《朱子语类》卷一〇八。

知识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朱熹思想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本书运用哲学逻辑结构的方法,提示了朱子理气先后、理一分殊、格致心思、持敬知行、心性情才、诗理自然的理性精神。以及其天理君权、理欲义利、心术王霸、人伦教育的道德精神。诠释其哲学致广大、尽精微之存在,梳理其思想前后之变化,贯通其内在的思想逻辑结构,肯定其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的地位。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研究朱子思想的体悟,是当前国内论述朱子思想最全面的著作。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