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贫富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815
颗粒名称: 一、贫富论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5
页码: 67-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经济思想的贫富论的道德观念情况。
关键词: 经济思想 道德观念 贫富

内容

朱熹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渗润着伦理道德观念。“不以其道得之,谓不当得而得之。然于富贵则不处,于贫贱则不去,君子之审富贵而安贫贱也如此。”①尽管富贵是人们所欲求的,贫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君子对于财富和贫贱所应持的态度和标准,是道和仁。如果道就是道义或道德的话,那么,于道不当富贵,则应视富贵轻如浮云,无动无衷,即使富贵也不处,因为这是不应得而得之的;反之,假如于义当贫贱,则应安贫乐贱,于贫贱而不去。就仁来说,这是君子的重要品德。所以朱熹说:“君子所以为君子,以其仁也,若贪富贵而厌贫贱,则是自离其仁,而无君子之实矣。”①君子之实,就是不贪不厌,不离仁,如果既贪又厌,则“自离其仁”了。君子在富贵与贫贱的取舍之间,要合乎仁这个标准。
  在宗法等级社会中,贫富和贵贱紧密结合,贵者就是富者,贱者就是贫者。因此,贫富、贵贱,既是社会政治地位的体现,也是社会经济地位的反映。所以贪富贵厌贫贱,是等级社会意识。朱熹在《论语或问》中说道:“欲富贵而恶贫贱,人之常情,君子小人未尝不同。”②在这里,朱熹把等级社会意识说成是思想的普遍性形式,是君子和小人共同的“人之常情”。然而,“君子”比“小人”高明的地方,就在于“君子”“以非义而得富贵则不处,不幸而得贫贱则不去耳。”③尽管君子得富贵而不处,但毕竟“有非道以得富贵者”,④这就如绍兴府指使密克勤偷盗赈济官米;兼并土地、不伏赈粜的豪右朱熙绩之类。由于他们“非义”、“非道”而得富贵,因而,朱熹对其进行了弹劾。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看到了贪富贵、厌贫贱而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是有价值的。但他把社会的一些不安定因素,归结为贪富贵、厌贫贱,也有不全面之处。因而,他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定,便援伦理道德学说入财富观念,把财富的获得与伦理道德规范结合起来,企图用伦理道德规范来调节对于富贵的追求,以使其不危害社会的稳固为原则;调节贵与贱、贫与富的冲突,以统治者不竭泽而渔,被统治者安于贫贱而不反抗为原则。
  当然,这种“不当得而得”的富贵现象,不仅指统治集团内部而言,更重要的是针对那时民众心理和农民军领袖钟相所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而发的。“均贫富”,就是使占有生产资料与丧失生产资料者之间得到均等,使贫贱者与富贵者得以均平。尽管这是农民平均主义的幻想,但在反对旧制度的斗争中,农民小资产者的平均思想是正当和进步的,因为它表现了反对等级专制的不平等现象,这在朱熹看来就是“非道”、“非义”,“不当得而得之”者的范围了。
  朱熹在处理财富和道德的关系时,以道德为第一位,财富为第二位。孟子以为为政要以仁义为先,而不能谈财利。《孟子·梁惠王》记载:“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由于孟子反对财利,尽至忽视“辟草莱,任土地”①等生产活动,而宣扬“仁义”,被当时人目为“迂远而阔于事情”。②朱熹对于孟子这个思想的态度是,一方面维护,另外也加以捐益。他依据当时的时势,认为完全否定“利”和“辟草莱”是不行的,并认为孟子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也不对。他说:
  古圣贤之言治,必以仁义为先,而不以功利为急,夫岂固为是迂阔无用之谈,以欺世眩俗,而甘受实祸哉!……吾以苟为一切之计而已,是申商吴李之徒,所以亡人之国而自灭其身,国虽富其民必贫,兵虽强其国必病,利虽近其为害也必远。①
  尽管朱熹也说过“仁人者,正其义不谋其利”,②但并不完全反对“功利”,而只以“仁义”为先,“功利”为后;不去谋“利”而不是不要“利”,这是对孟子的捐益。不过,他要求以“仁义”来“制万事”,就是以伦理道德规范来制约财利等经济问题。如果以“利”为先,那便是申不害、商鞅、吴起、李悝之徒。其结果,必亡国灭身。
  那么,如何获得财富?《论语集注》中有这样一段话:“设言富若可求,则虽身为贱役以求之,亦所不辞。然有命焉,非求之可得也,则安于义理而已矣,何必徒取辱哉?”③假设财富是可以追求的,即使去做贱役而求得它,也在所不辞。然而,财富、贫穷是命定的,不是去追求而能得到的,何必空取屈辱呢?在这里,朱熹忽视了人的能动作用,用“命定论”来讲财富的取得问题。这样,人们便安于义理,“安贫乐贱”,不要去求富厌贫,以至犯上作乱。当然,“安贫有命说”,对于统治者内部各集团来说,也是必要的。因为统治者内部各集团之间的财富与权力再分配的斗争,有时是很激烈尖锐的。“安贫有命说”是缓和它们之间冲突的一种伦理道德规范。以“安贫有命说”来限制财富的获得,说明财富的取得要服从于“仁”、“义”或“义理”。可见,朱熹并不一味否定财富的作用,而是不要侈谈财富。
  朱熹进一步提出了“民富”与“君富”的关系问题。他说:
  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①
  富其君者,夺民之财耳,而夫子犹恶之。况为土地之故而杀人,使其肝脑涂地,则是率土地而食人之肉,其罪之大,虽至于死,犹不足以容之也。②
  民的贫、富与君(即国家)的贫、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民富是君富的基础,百姓富足了,君(国)也不会贫困。反之,亦然。只能是水涨船高,民富而国富强。如果,夺民之财而“富其君”,则犹如杀鸡取蛋、竭泽而渔。看来“君”是富了,但百姓却一贫如洗,生活不下去,其结果必然是揭竿而起,提出“均贫富”的口号。因此,朱熹主张要制止国家对于百姓的厚敛。他看到民富与君富的相互依赖关系,具有合理性和深刻性。

附注

①《里仁》,《论语集注》卷二。 ①《里仁》,《论语集注》卷二。 ②《朱子四书或问》,《论语或问》卷四。 ③同上。 ④同上。 ①《离娄上》,《孟子集注》卷七。 ②《孟荀列传》,《史记》卷七十四。 ①《送张仲隆序》,《文集》卷七十五。 ②《周易上经》,《周易本义》卷一。 ③《述而》,《论语集注》卷四。 ①《颜渊》,《论语集注》卷六。 ②《离娄上》,《孟子集注》卷七。

知识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朱熹思想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本书运用哲学逻辑结构的方法,提示了朱子理气先后、理一分殊、格致心思、持敬知行、心性情才、诗理自然的理性精神。以及其天理君权、理欲义利、心术王霸、人伦教育的道德精神。诠释其哲学致广大、尽精微之存在,梳理其思想前后之变化,贯通其内在的思想逻辑结构,肯定其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的地位。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研究朱子思想的体悟,是当前国内论述朱子思想最全面的著作。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