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清廉为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522
颗粒名称: (四)“清廉为民”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2
页码: 074-0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廉为民,指杨时清正廉明、安贫乐道的优秀品格和恤民、爱民、为民的仁政观。杨时面对国难当头、民族危机以及“三纲不振”、“义利不分”、“人生邪僻”的道德危机,不是做旁观者,而是积极宣扬儒家传统的理论思想和道德观念。
关键词: 杨时精神 意义 文化

内容

清廉为民,指杨时清正廉明、安贫乐道的优秀品格和恤民、爱民、为民的仁政观。杨时面对国难当头、民族危机以及“三纲不振”、“义利不分”、“人生邪僻”的道德危机,不是做旁观者,而是积极宣扬儒家传统的理论思想和道德观念。他身体力行,明德修身,践履崇实,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富贵如浮云,苟得所非臧。贫贱岂吾羞,逐物乃自戕。胼胝奏艰食,一飘甘糟糠。所逢义适然,未殊行与藏……”。杨时的《此日不再得·示同学》一诗正是他一生安贫乐道、清正廉明的真实写照。杨时自24岁登第进士后步入仕途,历任30个官职,但始终保持勤俭节约的美德。他逝世时,身后萧然,家徒壁立。正因为杨时注重清正廉洁,具有伟岸正直的美德,所以他才敢于抗佞排奸,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杨时坚持以民为本的从政理念,所到之处皆有惠政。《宋史·杨时传》载:杨时“历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这是杨时推崇中庸思想,实施“仁政”的具体表现,主要包括民贵、宽政、法治与愿治相结合等。他提出:“夫民者邦之本也,一失其心则本摇也”、“人君所当法者尧舜而已”、“宽者得众”,主张:“爱人节用、取用适时、安抚农民、使民有家产”,目的是为了休养生息,使民安居乐业:杨时还是中国历史上提出法治与愿治相结合较早的人。
  杨时倡道东南,洛学入闽,把纯正的“二程”之学传播到客家地区并逐步扩大,不仅开创了闽学,还对客家思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对现代福建精神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杨时精神是一个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诚学穷理,尊师重教,爱国怀乡,清廉为民”这四个方面,在其他历史名人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但在杨时身上,将这四者融为一体时,则鲜明地展示出杨时的精神品格,是有别于其他名人文化精神的标识。其中“诚学穷理”体现杨时可贵的学术个性和探求精神,居核心地位;“尊师重教”体现杨时的教育理念,是杨时文化精神的标识;“爱国怀乡”体现杨时崇高的情怀;“清廉为民”体现杨时高尚的人格和为政态度。这四个不同的侧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杨时精神有机统一体,承接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思想道德的优良传统,整体上共同发挥文化、思想、精神的包容、引领、激励、提升的功能。杨时精神与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是相一致的,体现出传统文化和时代的特征。推动新时期将乐以至福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应大力弘扬杨时精神。

知识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共收集文章47篇,诗词12首。这些文章有的从杨时的家训和族规入手,深入阐述堪称楷模的杨时家庭教育;有的从杨时的教育哲学角度,探索杨时教育思想的深刻哲理;有的从当代教育的利弊,引申出杨时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观;也有的从杨时思想与精神中吸取营养,看到和领悟到杨时文化的影响力之深远和广泛;还有的从先贤杨时与“理学名邦”延平的文人交往史,阐述杨时与南平的不解之缘;更有的从歌颂杨时的诗赞中,体会到历朝历代人民对杨时的不尽思念和无限敬仰。

阅读

相关人物

肖胜龙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