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家庭道德教育的典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511
颗粒名称: 二、家庭道德教育的典范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3
页码: 056-0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时家庭道德教育的典范,杨时的家庭道德教育秉承儒学道德教育理念,注重“养心”的思想道德方面培养孩子。他用孔孟等圣贤儒家经典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杨时的五个儿子都荣登科第,“诸孙登科第者数十人”,都德、才兼备成为对社会有用之英才。
关键词: 杨时 道德教育 意义

内容

杨时的家庭道德教育秉承儒学道德教育理念,注重“养心”的思想道德方面培养孩子。他用孔孟等圣贤儒家经典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杨时的五个儿子都荣登科第,“诸孙登科第者数十人”,都德、才兼备成为对社会有用之英才。
  杨时家庭德育教育既传承孔孟又有创新,内容丰富,方法科学,是当今增强家庭德育教育活力的源头活水。
  1、杨时把“学至圣人”作为家庭道德教育之首,引导向圣贤学习道德修养为目标
  父母是孩子天然的第一个教师。杨时既是五个儿子的父亲又是老师,他的一言一行成为孩子模仿、学习的榜样。杨时力行儒家纲常和传统美德,传承孔孟济世思想。杨时学习研究孔孟绝学传道正宗为标指,著作儒家经典。杨时的儿子近水楼台先得月,耳闻目染杨时学习研究著作儒家经典全过程,从小就接触学习儒家经典。杨时在自身修身养性过程中言传身教五个孩子“学至圣人为目标”。他说:“夫学者,必以孔孟为师,学而不求诸孔孟之言,则末矣。”①教导孩子要以孔孟为师,牢记并实践孔孟的各项教导。他还对他的女婿李郁说:“学者当知古人之学何所用,学之将何用”。②他还注重对孩子们遵循“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心正而后修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③之道的教育与实践。同时,杨时教育孩子以圣人为志,通过求学牢记和实践圣贤之道,克服气质的偏差,“存天理,去胜(私)心”,④以进入圣贤境界。
  2、杨时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教育孩子
  综观杨时一生,他是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仁慈宽容的好父亲、学而不厌的好学生、诲人不倦的好先生。在地方,他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官、清官;在朝廷,他是爱国爱民、忠肝义胆的元老大臣,维护国家统一的崇高民族气节的楷模。杨时的子孙耳闻目染杨时孝敬父母的孝心。他对待继母如亲生母亲一样。元丰八年(1085)七月,杨时继母病逝,他辞去徐州司法的官职,日夜兼程回家殡丧,并在家守孝三年。元祐五年(1090),杨时父亲杨埴逝世,他辞去虔州司法回家理丧守孝三年。他想起父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十分悲伤,哭着写下《先君行状》记叙父亲一生的德行,用来悼念父亲的亡灵。
  杨时还以德育的家规教育子孙。为了教育子孙“俭以养德”,特立下这样的家规:“三餐饭蔬,不论脆甘酸苦,只要是可以吃的,就不可有所嗜好;衣服鞋帽,不论布料精细只要合身,就不许挑挑拣拣;所居房屋,尽管简陋,只要还能居住,就应安居乐业,不要羡慕别人雕梁画栋;故山田园,先祖遗留,应该守其世业,不可增营地产,侵犯他人利益。”他还赋诗勉励子孙:“敝裘千里北风寒,还忆箪瓢陋巷安。位重金多非所慕、直缘三釜慰亲欢。”他还谆谆告诫子孙:“富贵如浮云,苟得非所藏,贫贱岂吾羞,逐物乃自戕。胼胝奏艰食,一瓢甘糟糠。所逢义适然,未殊行与藏。”
  3、杨时家庭道德教育对现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启示
  家庭道德教育,对孩子道德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天然第一个教师。杨时家庭道德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是,对孩子道德教育,首要的就是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正气感,其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结合当今精神文明中道德的内涵,引导孩子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讲谦让的品德,引导孩子在家孝敬长辈、在学校尊敬师长、在社会奉献爱心。同时,教育孩子树立远大理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中生根发芽。
  家长好示范,孩子好习惯。
  家长少说教,自己做给孩子看着学着。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思想、正确行动、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杨时重视家教,重视家长的示范作用,给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我国现代数学家钱学森极重视家教,“重在以身作则,一个行动比一千遍说教更有力量。”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远离假恶丑,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家长要从一味溺爱、袒护、放纵孩子的错误做法和对抗式说教中解脱出来,用“爱心、耐心、时间”遵循认识规律,疏导孩子认知(知之深、感之切、志之坚)“人无德不立”,从而让孩子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

知识出处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

楊時文化研究续集共收集文章47篇,诗词12首。这些文章有的从杨时的家训和族规入手,深入阐述堪称楷模的杨时家庭教育;有的从杨时的教育哲学角度,探索杨时教育思想的深刻哲理;有的从当代教育的利弊,引申出杨时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观;也有的从杨时思想与精神中吸取营养,看到和领悟到杨时文化的影响力之深远和广泛;还有的从先贤杨时与“理学名邦”延平的文人交往史,阐述杨时与南平的不解之缘;更有的从歌颂杨时的诗赞中,体会到历朝历代人民对杨时的不尽思念和无限敬仰。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必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