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认识、宣传和物化李侗文化的思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258
颗粒名称: 关于认识、宣传和物化李侗文化的思考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5
页码: 304-2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认识李侗文化,从了解朱熹开始,宣传李侗文化,从先贤故里做起,物化李侗文化,从李氏宗亲起步的思考。
关键词: 宣传 物化 文化 思考

内容

李侗是理学南传的中间人物,他造诣极高,一生志于圣人绝学。他上承罗从彦,下启朱熹,在中国传统儒学处于存亡绝续的关头,承担起理学薪火传承的重负,对儒家道统的接续具有继往开来之功,与杨时、罗从彦、朱熹并称为“闽学四贤”、“延平四贤”。康熙皇帝御书赐其“静中气象”。但是,当今许多人甚至不少延平人不知李侗,为此,笔者就相关问题做些探讨。
  一、认识李侗文化,从了解朱熹开始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孔子和朱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两座丰碑,而“闽学四贤”、“延平四贤”的继起,福建不仅成为程朱理学的大本营和根据地,学术文化日趋繁荣,极大地影响了福建的文明程度,促进了福建民智的开发和社会风尚的提升,而且一度成为全国文化的重心: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尽精微,综罗百代”的理学思想体系,自宋至清在我国意识形态中居独尊地位。并对东亚乃至世界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被称为“后孔子主义”。
  “逃禅归儒”是朱熹成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人物的重要转折点。朱熹先前师从的武夷三先生都信奉禅学,年轻的朱熹满身佛老之气,而成就朱熹历史性转变的导师是理学宗师李侗。朱熹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24岁时,在延平拜师李侗后,除了通过写信求学,又在绍兴二十五年、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三十年、三十二年先后面见李桐,聆听教诲,有时面授长达数月。朱熹师从李侗十年,在广读圣贤书中完成了“逃禅归儒”的根本转变,实现了思想认识的飞跃。由此观之,李侗是“开紫阳之道脉,传先圣之正绪”的恩师。
  李侗与朱熹,是一对流芳千古的师生,延平山水,映照了师生相伴的身影,已发现的朱熹咏延平诗就有十多首。李侗“静默澄心”的为学功夫,影响了朱熹的一生。李侗诲人不倦,在朱熹受宋孝宗之召“所宜言”时,详加指点。李侗病故后,朱熹赶回延平参加会葬,伏哭柩前,作《李先生行状》和长篇悼文,并请太守写墓志。朱熹还把自己向恩师求教的语录编成《延平答问》,将李侗和历代名儒列于从祀孔子的地位。朱熹尊师李侗,是继杨时、游酢“程门立雪”之后的又一佳话。朱熹因求学延平李侗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巨人,李侗也因培养出旷世高徒朱熹而扬名千秋。
  也许是受李侗一生“不著书、不作文”的影响,也许是因“延平”地名在二十世纪几乎消失之故,当代人多知朱熹而不知李侗。笔者以为,认识李侗的捷径,须从了解朱熹开始,借朱熹之“势”,究其理学渊源,更好地打造李侗文化。
  二、宣传李侗文化,从先贤故里做起
  延平,是元明清福建的府名之一,当代闽北中心城市的区名。延平区辖地面积2660平方公里,城区位于建溪、西溪汇合处,福建母亲河闽江干流起点。这里的文化名山玉屏山、理学名山九峰山、教育名山西山鼎立其间。历史上的“李延平祠”,坐落在延平城西山脚的天河巷;皇帝御匾的“延平书院”在延平湖畔九峰山。遗憾的是,“理学名邦”之誉的延平,许多遗址已改作它用。名垂千古的李侗,尽管在两岸文庙中居有其位,但在延平故里,在其后裔居住地,很难看到人们宣传他的事迹。闽北是福建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入闽的走廊,中国著名大川闽江的源头,其中心城市延城,更是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除了李侗之外,“延平四贤”中的杨时、罗从彦、朱熹,开府南剑的文天祥,从延平走出的“青天”海瑞、“延平王”郑成功也极少宣传。延平在历史上是一座有着深厚底蕴和辉煌的文化圣地,但在人们的视野中,甚至被看作是一座几乎没有历史文化的现代城市。
  所幸的是,近年来,南平市、延平区两级党委、政府开始对李侗文化关心重视,市委领导、宣传部长带头撰稿弘扬李侗文化,南平市李侗文化研究会应运而生,积极有为,开展李侗文化的宣传。正在建设的江南新区,新命名了“朱熹路”、“李侗路”、“成功路”和“海瑞路”等路名,而“四贤公园”虽小,但在繁华的市区中心毕竟有了立足之地,也是山城延平的一个文化亮点。
  宣传李侗文化,从先贤故里做起,需要以史实研究为基础。虽然已有《李侗文化研究》问世,仍需本土专家、学者带头进一步深挖内涵,扩展外延,不断提升。
  宣传李侗文化,从先贤故里做起,需要强化名人品牌意识。李侗不仅是本土“文延平”的代表人物,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人物。我们宣传李侗及其理学文化,旨在古为今用,可以提升当今延平的知名度,有利于创建延平的和谐社会。
  宣传李侗文化,从先贤故里做起,需要延平人用心尽责。要通过广播电视网站、民俗活动、旅游线路,命名李侗学校、设立李侗公园等宣传李侗,向海内外李氏宗亲广为宣传,通过弘扬李侗等历史名人的事迹,提升现代延平的文明程度。
  三、物化李侗文化,从李氏宗亲起步
  物化李侗文化,从李氏宗亲起步,绝非说李侗文化只属李氏文化:李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物化李侗文化,绝非只是李氏宗亲之事。
  物化李侗文化,从李氏宗亲起步,是当前从实际出发的良策和举措。光宗耀祖,是国人的传统思想,李氏后裔、宗亲在物化上发挥的带头作用,能够大大提升历史名人的知名度,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宗亲以干得助,进而加快了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更加重视历史名人物化的进程。
  物化,应当忠实于原貌。由于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十年“文革”,历史名人的文物和文化遭到大洗劫,残存的一些也多流散在民间。历史文物越来越少,抢救李侗文化遗产,时不我待。
  物化,需要资金为后盾。百废待兴,跳跃发展,政府需要投入的项目太多,而作为经济欠发达的闽北山区,与沿海前沿地区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对历史文化物化的大量投入,目前地方政府力不从心。何况,对“地方文化”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或氛围。改革开放后,许多李氏精英四方拼博,其中不少宗亲成为成功人士,他们热爱家乡,在故里投资的同时,捐资支持文化事业。李氏研究会应从宗亲入手,筹集资金打基础,持续以干得助,再多渠道争取上级政府补助或吸引投资者开发李侗文化。
  物化李侗文化,最重要的是复建“延平书院”。南宋嘉定间,南剑州知州陈宓在九峰山李侗“讲道地”创办的延平书院,是福建最早的官办书院,并得到清康熙帝御匾。笔者认为,复建“延平书院”的最佳选址是在原址(原址延平福利院已在计划迁址)。因为闽江起点城市延平,正在打造山水园林城市,而作为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延平,也需要建设更有文化底蕴的文化中心。随着剑州大桥的通车,此地既可复建“延平书院”,成为以李侗文化研究和展示为重心、集“延平四贤”为一体的南平理学名邦胜地,还可精心规划,精品打造成为文化延平的大观园,补延平“文化中心”之缺。对复建“延平书院”所需资金,可发动李氏、朱氏商会精英、贤达和爱心人士率先筹资、捐献.有利于政府尽早对在原址复建进行规划、项目立项、划拨用地、财政投入等。假如难以在原址复建,新址也可在九峰山临近的“李侗路”或江南新城(如靠夏道江中岛屿),也要尽早摆上用地规划。
  李侗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历史名人的物化,不只局限在故乡。李侗的后裔众多,分布地区广,延平故里的李侗文化物化起步理当先行,工作做好,可以示范各地,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让更多人共同参与李侗文化。
  (张水源: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旅游局局长)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本文描述了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进一步探论他所提倡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理一分殊”、“融释”等学说内涵,疏理其“静中气象”、“冰壶秋月”、“光风霁月”等高尚品德。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水源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