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礼教格外森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在建阳》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037
颗粒名称: 封建礼教格外森严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93-96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朱熹有些言论明显是为维护封建王朝统治和封建伦理关系的,这是朱熹所处的时代和历史背景所决定。在朱文公“过化之乡”的建阳,封建礼教格外森严。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包括男女恋爱自由的禁止。旧社会几乎每一对男女都是奉“父母之命”结合的,如果男女私自订终身,即被认为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忤逆不孝”。
关键词: 朱熹 言论 封建

内容

朱熹有些言论明显是为维护封建王朝统治和封建伦理关系的,这是朱熹所处的时代和历史背景所决定。在朱文公“过化之乡”的建阳,封建礼教格外森严。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包括男女恋爱自由的禁止。旧社会几乎每一对男女都是奉“父母之命”结合的,如果男女私自订终身,即被认为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忤逆不孝”。
  传统婚嫁的程序包括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早在先秦时就按这一程序办。朱熹裁剪六礼为三礼:纳采、纳币、亲迎。纳采就是提亲;纳币就是下聘礼、订婚;亲迎就是定下结婚日期,迎娶新娘。实际上程序还同旧礼一样多,比如纳采就包括要“问名”(指问生辰八字),因此说朱熹是将六礼概括成三礼更为准确,直到民国婚嫁程序也还是遵循这些老礼俗,其冗繁的习俗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力的积聚,有增而无减。 无论是六礼还是三礼,两家联姻前的议婚过程,只是双方父母的意思。父母按照他们的标准去挑选儿媳、女婿,通过媒人来回奔跑,从中说合,直到婚姻大事议定。如果没有“父母之命”,谁也不敢“私订终身”。
  朱熹把纳吉、纳征、请期统归于“纳币”,此后邑中也多是如此,即婚姻开始就是议聘金,议嫁奁,定结婚日期。本地旧俗女子十二、三岁就“插记”了。一是早订终身,二是“插记”之后,按习俗男方需向女家分节、分年。端午节送粽子、猪肉、干果,过年送鸡送猪蹄等。女家虽有回礼,但总是男家破费多些。 “插记”过程,实际上是双方父母讲价钱的过程,聘礼由女方提出。旧时大户人家小姐出阁,索要的聘礼,包括金银珠宝、珍珠玛瑙、丝绸绫罗……皆以双数为佳,所以富家闺女有“千金小姐”之称。 朱熹思想无疑有其局限性,他认为《女诫》“鄙浅”,欲另集古语成章,教人以妇道;还认为寡妇改嫁是失节,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朱熹一些封建思想对建阳的影响是十分大的。朱熹自己撰文所称赞的邑中淑女和守节女子就有麻沙江琦妻虞道永、黄崇妻长坪游仪之女、饶伟妻吕氏、范如圭妻叶氏、周谊妻三桂里人陈氏等十余人。如称虞氏夫殁之年,诸子皆幼,督子读书甚严。及子成年,则皈依佛门,布衣蔬食,以终其身云云。 朱熹在建阳的后裔,念念不忘祖宗教诲,清代有众多朱门之女和媳妇守节终身,为邑中妇女之懿范。朱熹十二世孙女朱无瑕,嫁给李汝梗为妻。三年后李汝梗一病不起,此时朱无瑕已有孕在身,李汝梗便对妻曰:“我必不起,娠男则守,娠女若何?”无瑕呜咽不能回答。后来无暇果生一女,李汝梗一气病急转危,舌涩不能语,但两眼死死瞪住其妻。无暇明白丈夫怕她改嫁,遂自尽先夫而去,李汝梗才断气,演出了无异于活人殉葬的悲剧。 朱熹裔孙廪生朱懋壁娶生员张陶之女张淑英为妻。朱二十卒,张淑英同侍儿巧环共同抚养四岁之子朱炳诏。炳诏成年后高中康熙庚中补科副榜,由教习任安塞县知县。张淑英孀居六十余载,年八十而终。此为朱门媳妇守寡时间最长者,以上皆建坊表彰其为“从一而终,贞淑不二”的女性风范。 孀妇守节,是因为世俗舆论压力太大了,受封建礼教之毒太深。有些“贞节女”根本没有见过她的未婚夫。她守节只是守一个男人的名字,“为××之妻”这个名份,几十年来一直谨守闺中,直到成为一个老态龙钟腰驼背弯的老太婆。在她行将就木时,还是个老处女。有些烈性女子则一死了之。邑人王权死于舟楫之祸,其妻黄氏(书坊人)昼夜哀痛不止,因已有孕在身,欲死不能。待遗腹子生下剃发后,悲泣于丈夫灵牌之前,夜间用利刃割喉管自尽,并于梳奁台上留诗一首曰:
   常说死同穴,而今问水滨。
   团圆难负约,甘向剑头寻。
   死时年方二十。邑中绅士纷纷以诗挽之,知县马世道挽之以“志节维风”匾以表彰。
  虽说不能将“一女不嫁二夫”之类封建思想全归罪于朱熹,但朱熹为维护封建伦理关系的一些言论今日应当摒弃,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知识出处

朱熹在建阳

《朱熹在建阳》

出版者:政协福建省建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本书记述的是搜集整理朱熹与建阳有关文献、资料,对朱熹在建阳的行踪、事迹、遗址作了较为完整的介绍,同时也介绍了现代名人对朱熹的评价,朱子学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阅读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