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午所聞 133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语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3843
颗粒名称: 戊午所聞 133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一〇五八-一〇五九
摘要: 本文为晦庵先生朱文公語録卷第三十八沈僩録的戊午所聞语录 133。
关键词: 朱熹 语录 沈僩録

内容

「大司徒以土圭求地中,今人都不識土圭,鄭康成解亦誤。圭,只是量表影底尺,長壹尺五寸,以玉爲之。夏至後立表,視表影長短,以玉圭量之。若表影恰長一尺五寸,此便是地之中。晷長則表影短,晷短則表影長。冬至後,表影長一丈三尺餘。今之地中,與古已不同。漢時陽城是地之中,本朝岳臺是地之中,岳臺在浚儀,屬開封府。已自差許多。」問:「地何故有差?」曰:「想是天運有差,地隨天轉而差。今坐於此,但知地之不動耳,安知天運於外,而地不隨之以轉耶?天運之差,如古今昏旦中星之不同,是也。」又問:「曆所以數差,古今豈無一人考得精者?[四三七]曰:「便是無人攷得精細而不易,所以數差。若攷得精密,有箇定數,永不會差。伊川説康節曆不會差。」或問:「康節何以不造曆?」曰:「他安肯爲此?古人曆法疏闊而差少,今曆愈密而愈差。」因以兩手量卓邊云:[四三八]「且如這許多闊,分作四段,被它界限闊,便有差。不過只在一段界限之内,縱使極差出第二三段,亦只在此四界之内,所以容易推測;便有差,容易見。今之曆法於這四界内分作八界,於這八界内又分作十六界,界限愈密,則差數愈遠。何故?以界限密而踰越多也。其差則一,而古今曆法疏密不同故尔。看來都只是不曾推得定,只是移來湊合天之運行,所以當年合得不差,明後年便差。元不曾推得天運定,只是旋將曆去合那天之行,不及則添些,過則減些,以合之,所以一二年又差。如唐一行大衍曆,當時最謂精密,只一二年後便差。只有季通説得好,當初造曆,便合并天運所蹉之度都算在裏。[四三九]幾年後蹉幾分,[四四〇]幾年後蹉幾度,[四四一]將這蹉數都算做正數,[四四二]直推到盡頭,如此庶幾曆可以正而不差。今人都不曾得箇大統正,只管説天之運行有差,造曆以求合乎天,而曆愈差。元不知天如何會有差,自是天之運行合當如此。此説極是,不知當初因甚不曾算在裏。但姚、舜以來曆,至漢都喪失了,不可攷。緣如今是這大總紀不正,所以都無是處。季通算得康節曆。康節曆十二萬九千六百分,大故密。今曆家所用只是萬分曆,萬分曆已自是多了,他如何肯用十二萬分?只是今之曆家又説季通底用不得,不知如何。」又曰:「一行大衍曆比以前曆,他只是做得箇頭勢大,敷衍得闊,其實差數只一般。正如百貫錢修一料藥,與十文錢修一料藥,[四四三]其不能治病一也。」

附注

[四三七]一 徽州本、成化本無。 [四三八]卓 徽州本、成化本同,王本作「桌」。 [四三九]蹉 徽州本、成化本同,王本作「差」。 [四四〇]蹉 徽州本、成化本同,王本作「差」。 [四四一]蹉 徽州本、成化本同,王本作「差」。 [四四二]蹉 徽州本、成化本同,王本作「差」。 [四四三]錢 徽州本作「〓」,成化本無。

知识出处

朱子语录

《朱子语录》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以宋刻《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为底本,汇校众本。此书特点在于首次整理出版在体例上有别于“语类”体的“语录”体,为学界研究朱子思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线索。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