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吟且行澄明处正心诚意求理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487
颗粒名称: 且吟且行澄明处正心诚意求理路
其他题名: —记2014年第七届朱子之路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98-100
摘要: 在朱子之路研习营的行程“赋归”之时,身已疲惫,心却未曾倦怠。过去的六天,是匆匆而逝的时光,但却是闪耀着思想光芒、充满着智慧火花的朱子之路。在结缘朱子之路之前,听武夷文化特色课程时,承蒙我校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的张品端老师和陈国代老师的悉心指导,我完成了朱熹思想研究的有关论文,在陈平老师的精心组织下,我们武夷学院一行师生13人便得以成行。为了能参加此次活动,我们对朱熹的生平事迹、主要思想等都是仔细研读,对武夷山水的传说也进行了温习,以期对八百年前的朱熹致以遥远的敬意。同时,也希望通过努力,能给来自海峡对岸的朋友们提供更多的武夷山信息。这就是在朱子之路,舟车劳顿的同时,又饱食精神甘露。
关键词: 朱子 诚意 求理路

内容

在朱子之路研习营的行程“赋归”之时,身已疲惫,心却未曾倦怠。过去的六天,是匆匆而逝的时光,但却是闪耀着思想光芒、充满着智慧火花的朱子之路。在结缘朱子之路之前,听武夷文化特色课程时,承蒙我校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的张品端老师和陈国代老师的悉心指导,我完成了朱熹思想研究的有关论文,在陈平老师的精心组织下,我们武夷学院一行师生13人便得以成行。
  为了能参加此次活动,我们对朱熹的生平事迹、主要思想等都是仔细研读,对武夷山水的传说也进行了温习,以期对八百年前的朱熹致以遥远的敬意。同时,也希望通过努力,能给来自海峡对岸的朋友们提供更多的武夷山信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这就是在朱子之路,舟车劳顿的同时,又饱食精神甘露。这次涉及福建、江西两省多地的活动,注定是很辛苦、很充实的学习旅程。朱子之路——重在行 2011年,我来到以“传朱子理学,做武夷文章”的高校,校园里不仅有宋明理学研究中心,还有朱熹雕像,朱熹的诗词章句随处可见,浓厚的朱子文化底蕴在莘莘学子耳濡目染中得以传承。我喜欢朱熹的哲学思想,希望能够寻访他曾游览名山大川留下的诗赋名句,一睹他品茶讲学的书院风采,吟啸徐行的古道余韵,满足这数百年后后生晚辈的仰慕之心。
  朱熹一生都行走在旅途中做学问。为表示求学之心,他自崇安徒步至延平拜访李侗,有了“逃禅归儒”的人生转折;他带领门生,步行至江西铅山,有了与陆九渊“鹅湖之会”的争鸣论辩;为了祭拜先祖,他徒步至徽州婺源扫墓,为尊宗敬祖树立仪型。朱熹在武夷山的足迹更是遍及各处山水……他是一位行吟大儒。
  7月15日下午,武夷精舍“敬师礼”过半时,蒙蒙细雨飘然而至,站在朱熹像前集体朗读《朱子家训》,心灵在与先贤的沟通中,渐渐变得滋润。阵阵山风袭来,松涛的呢喃,仿佛是来自八百年的慧语。
  夏雨来去匆匆,浇得满山碧绿,层阶坑洼处的积水,洗净朝拜者的靴底。九曲溪的五曲岸边,正是当年朱熹弃船上岸的地方,我们一行数十人,寻着朱熹足迹共览这片碧水丹山。
  奋余力,拾阶而上,伛偻贴栏,足蹈悬空,先人凿岩为阶,仅容半足,左侧如斧斫刀劈,可远眺碧水沙洲。一阵豪雨,天涤地荡,满目新绿,至天游峰碑前,汗襟已干;清风拂崖徐来,衣带当风,心神怡然。古语:奇峰秀拔,怪石嶙峋,溪涧流翠,洞天幽艳,鸟语花香,林海览胜,佳枞飘香,烟云迷茫,概叙此境也。
  心中感慨:传响棹歌梦朱熹,何如凌波轻筏觞飞羽?而今登临,虽已八百余年,仍能追忆往者英姿!朱子之路——重在悟 “系统宏大,条理缜密”的理学体系,是我在朱子之路上些许参悟。对于朱熹思想的现代价值、朱熹著述的重新解读、朱子文化的传播方向等等,都在此次朱子之路获得新的体认。这些体认来自于类似古代书院的自由讲论。在朱子之路上,来自祖国各地、还有海外的学者,都是术业有专攻,颇有研究心得,沿途上三三两两成群,就是交流的地方。
  在参观武夷精舍,拜谒朱子墓,游览兴贤书院、朱子巷,静坐鹅湖书院,登文公山看朱熹手植杉,一路上我们都在聆听杨儒宾教授、张崑将教授的讲学,听朱熹后人朱茂男董事长讲述朱子之路的坎坷经历,我们现在追寻朱熹的足迹,是正心诚意地求寻,参悟朱子理学的真谛。
  在处暑时节,我们沿着百年的古驿道,看着被踏得滑溜溜的石阶,铺满枯黄的落叶,拾阶而上,林荫蔽日,蝉声中步入更幽清的曲折山径。当我被暑气闷得汗流浃背、满头大汗时,半山腰歇脚的凉亭,一块木牌,一行宋楷:朱熹并不遥远。望着这行字,脚底升起一股清凉之气,像是薄荷之香,清爽宜人,顿时悟到:我们寻找的朱熹,离我们并不遥远;朱熹的理学,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追寻的朱子文化,不是古朽的教条。朱子理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里。
  眼前所见,联想到朱熹的“无极而太极”:“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我们可以看到,“太极”是理的别名,“无极”则是对“太极”形上性的限定。朱熹讲的理就是“万物以何为根据”的本体论问题。骄阳下的树木山川,欣欣向荣,主要依靠的是太阳的光泽,树木、江河、风雨,乃至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都归根结底依靠太阳;有的依赖水,如海洋生物;有的更需要热,如地下的微生物等等。但归根结底,理是,一种事物存在的天命的条理、顺序、法则,这就是朱熹说的理,就是太极。形成理的过程和本源就是“无极而太极”。
  这是我在朱子之路上的些许领悟,也是我致知力行的些许实践。这次活动的裨益难以详叙,且当一种精神滋养,在百年人生中渐渐浇灌。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书描述的朱子是13世纪后影响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思想家,他一生的志业固然在远绍孔孟,但其终生的事业之成就其实已远远超过哲学或狭义儒学的范围。如果说东方世界有百科全书型的思想家,朱子应当是首选的巨擘。他横跨的学问版图极广,这种学问版图不只是知识的占有,更重要的是各种知识的融合贯通。就路的隐喻来说,也就是他将各种文化之道串联起来,成为四通八达的文化交通网。朱子统合了各种文化之道,换个语词来讲,也就是他重新走过以往各种有意义的文化途径。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章群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