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朱子之路的一点省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256
颗粒名称:
朱子之路的一点省思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6-9
摘要:
本文讲述了朱子之路的行程以金门为起点,再到闽北朱熹生平活动之地,范围涵盖了朱熹童年所在的尤溪、大半生定居的五夫里、曾任职的武夷、生命最后几年所在的考亭、以及身后安居的黄坑陵墓等。五天的行程造访了相当多的古迹景点,包括金门浯江书院朱子祠、武夷精舍、祝夫人墓、朱子陵墓、考亭书院、紫阳楼、朱子巷、兴贤书院、五夫仓社、建瓯孔庙、博士府、艮泉井、沈郎樟公园、南溪书院、开山书院等,行程相当充实紧凑。
关键词:
朱子
台湾
古迹
内容
这趟由台湾朱氏宗亲文教基金会赞助,由朱茂男会长与清华大学杨儒宾教授共同发起的“武夷山五夫里朱子之路知性之旅”,成员主要由教授与研究生组成,希望能透过实地走访朱熹故里,而有助于学子对朱子一生有更切身的体会。朱子之路的行程以金门为起点,再到闽北朱熹生平活动之地,范围涵盖了朱熹童年所在的尤溪、大半生定居的五夫里、曾任职的武夷、生命最后几年所在的考亭、以及身后安居的黄坑陵墓等。五天的行程造访了相当多的古迹景点,包括金门浯江书院朱子祠、武夷精舍、祝夫人墓、朱子陵墓、考亭书院、紫阳楼、朱子巷、兴贤书院、五夫仓社、建瓯孔庙、博士府、艮泉井、沈郎樟公园、南溪书院、开山书院等,行程相当充实紧凑。
笔者有幸能参加这趟行程。走完朱子之路,增加了不少对朱熹的认识,收获颇丰。然而结束旅程后,与此行收获同样鲜明的,却是心中不断升起的疑问:到底什么才是贴近朱熹最好的方式?到底什么样条件的建筑可称得上“古迹”?而这些“古迹”究竟与朱熹本身有多少关连?我们透过“古迹”究竟想寻求什么?它们的存在是否真能象征一条穿越时间的钮带?在这些日子的沉淀中,这些疑惑成了心中的主旋律。因此,本文将不会是一篇记录这些天的游记,也不会是一篇朱子之路的旅游报导。本文将会是一篇与这些疑问对话的反省书写。
一个地方,是否一定要有“古迹”才能引发思古幽情?另一方面,“古迹”或“历史建筑物”的存在,是否就能担负起保存文化的功能?这些疑问既因这些天走访的行程而来,底下将选择金门、紫阳楼、武夷精舍、考亭书院、祝夫人墓等几个关键行程作为反省的焦点。
金门,是我们此行的首站,也是最让我们惊艳的地方。金门流传着不少朱熹到过金门的传说。朱熹曾任同安主簿,很可能到过当时作为辖区之一的翔风里(即今之金门),可惜朱熹著作中并无相关记载,因此这些传说也无从证明真伪。然而在这一天半的短暂停留中,却深深感受到金门人对朱子的景仰,以及鼎盛的文风。从宋代开始,金门代代有进士,历史上数百位之多的进士,足以说明金门书香传家的悠远传统。而即使现代,从错落有致的传统闽式建筑,到淳朴敦厚的民风与浓厚的人文气息,整个金门仍旧散发一股典雅的儒家风范。首晚于浯江书院朱子祠举行“朱子、金门与传统文化”座谈会,听当地的老师与文史工作者讨论朱子与金门的关系,从他们热切而诚恳的言谈中,更深深感受到金门人对朱子的孺慕之情。而这种发自内心的景仰,丝毫不受缺乏历史佐证影响。朱子是否到过金门,这问题有待历史学家考证。但事隔八百年,即使朱子曾到过金门,其遗迹亦杳眇难寻,然而文化传承却可百代如新。朱子不仅活在当地人心中,金门也体现了一种可作为现代儒家社会典范的文雅风貌。这里虽然没有朱子留下的遗迹,但我们在这里体会到的朱子却更深刻而鲜明。
朱子一生70岁的生命,有40多年即在武夷山五夫里紫阳楼度过。现今所见的紫阳楼已是1999年重新修建,依照朱子《名堂室记》所载以恢复当年格局。访客来到紫阳楼,可透过正厅两旁的韦斋、礼斋、后进的祝夫人敬斋、朱熹的义斋、以及子女住的梅、兰、桂、芙、蓉、菱等斋,试着想象朱子当年的居家生活。然而屋内时而出现不甚协调的现代摆设,却容易打断这类的联想。因此,当试着透过这空间遥想当年朱子生活时,不禁感到有点落寞。唯一与朱熹精神相关的摆设,该属墙上挂的朱熹书法——“静我神”、“不远复”、“涵养天机”,以及正厅双柱上题着的“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这些蕴涵朱熹哲学与精神境界的书法,是唯一令人感到贴近朱子之处。然而走出紫阳楼,蓝天艳阳下,还有朱熹手植的古樟伫立在天地间。繁茂的枝叶至今仍庇荫着树下乘凉的老妪。古樟傍着一弯清澈的小溪,溪外更有稻田与青山。忆起当初朱熹义父刘子翚为朱熹母子筑室紫阳楼,正是精心选在山(屏山)环水(潭溪)绕之地。原始的紫阳楼早已湮没尘土间,而美丽的山水仍在。望着这片青山绿水,终于找到可与朱熹对话的时空桥梁。
朱熹一生曾建立三座精舍:寒泉精舍、武夷精舍、竹林精舍(后宋理宗赐名为考亭书院)。寒泉精舍今已不在。武夷精舍近年则重新修建,颇具规模。朱熹当初选在大隐屏峰下,九曲溪畔建立武夷精舍,原也是相当清幽之所。原来的武夷精舍只剩左右两道断壁残垣,而今只能隔着玻璃缅怀。这座重建的新古迹,以建筑型制与规模来说,颇见筹建者的用心。然而,遗址重建所要延续的,也许不只是让这块地方不被后世遗忘,更重要的,是能否在里面重新注入原来的精神。访客来来去去,其带走的印象可能只是来过这么一个地方,至于武夷精舍为何重要?有何特别?为何近代还要重建?则可能无法体会。南宋张栻曾谓:“当今道在武夷。”指的就是朱熹当时在武夷精舍进行的学术活动之重要性。因此,如何让重建的武夷精舍更能体现朱熹思想并发扬人文精神,而不只是一栋“新古迹”,也许是个值得思索的课题。
考亭书院,古迹部份只剩明嘉靖年间所设之牌坊,经过历史积淀的牌坊相当具有古味,它的存在仿佛见证了沧桑的历史。书院本身则已荡然无存,书院原址成了一片葡萄园,于是当局选择在附近新盖了一座朱子祠。这当然也是一种纪念朱子的方式,只是朱子祠太过普遍,而里面的陈设也相当制式、一般化,显不出考亭书院独特的意义。陈荣捷教授曾指出:“在这三所精舍中,以竹林精舍最为重要,这因为朱子的许多有名弟子都在此处从游于朱门,而且许多语录都是在竹林记载出来。”(陈荣捷,《朱子新探索》(台北:学生书局,1988),页483) 如今实地走访考亭书院“遗址”,不能说没有一丝遗憾之情。因为并不是有了一座“新古迹”,书院的意义便能被保存了下来。如何在一个地方重塑朱子精神,保留朱子文化,所需要的远比建造一座朱子祠之类的建筑物要来的更多。
最后,在闽北这些天的行程中,笔者最欣赏的是祝夫人墓。后人在重新整理上,并无太多的外在修饰,而是尽量恢复其原貌,这使得祝夫人墓具有一种古朴的气象。而望着前方一潭寒泉(天湖),以及泉边的翁郁翠竹,整体透显出一股绝伦的清幽。而寒泉精舍正因朱熹当年在此守丧而创立。寒泉精舍虽已不在,然因着既有之景,遥想当时情境,更多了份时空交错之美。尤其这潭寒泉,听当地人说,它终年水量不变,干旱如此,大水来也只是如此。不由得由衷佩服朱熹择地的眼光。从南宋至今,世间几多变化,而寒泉依旧与祝夫人墓遥相对望,宁静而悠远。朱子陵墓前方的一池活泉也是至今仍在。
古迹的意义,不在于华丽雕琢,也不在于建筑宏伟,而在于它的存在是否传达出其象征的历史蕴意。古迹的重新修建,若少了人文精神的充实,也只能沦为观光客歇脚之地,而无法兴起缅怀朱子之思古幽情。然另一方面,这些天所行经的自然风光,却让笔者意外地切身体会到朱子一生与山水对话的深情,以及他选择每一块墓地、建筑每一座精舍背后的眼光。虽然三座精舍命运各不相同,或已随历史灰飞湮灭,或经后人重新修建而保存,但不变的是周围美丽的自然景致。在这片青山绿水间,似乎仍可瞥见朱熹带着门人吟咏而过。朱熹的精神,或许正遥寄于闽北的山水之间。
我们该如何穿越八百年的时光以贴近朱熹的一生?拜访与朱熹相关的古迹,是最普遍的方法。然而此行,笔者却有不同的感受。朱熹的精神并不存在于古迹本身,它毋宁体现于一个景仰朱熹而温柔敦厚的社会,如金门。同样地,原址重建的“新古迹”,若少了人文精神的灌注,也只是水泥建筑。反而是闽北的大好山水,却是缅怀朱熹不可或缺的一环,毕竟正是这里的风土,培育了一代大哲。朱熹更曾写过多首歌咏武夷山水的清丽诗篇。笔者有幸,能在自然环境未受破坏之前,亲身体会朱熹对这片山水的热爱。维护朱子故里,应不仅限于历史建筑物,若能在将来开发的洪流中,维持住闽北的好山好水,后人才有机会继续体会到朱子与这块土地的深厚关联——而这也是贴近朱子最自然的一种方式。(林淑娟: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文讲述了在朱子之路的始业式和结业式的致词中表达了我的感恩、谦卑与传承的志业思维,及对未来的期许和方向。相信在我们手中,我们拥有今天;在我们梦里,我们拥有明天;在朱子学的信念里,我们拥有永远!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淑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