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信”的基本内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784
颗粒名称:
(一)“信”的基本内涵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152-156
摘要:
在朱子的道德观中,“信”是具有基础性地位的重要道德范畴之一。朱子虽然常常将“信”与“诚”“忠”连用为“诚信”“忠信”,但“信”“诚”“忠”又是相对独立的范畴。因此,考察“信”“诚”“忠”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有助于完整地理解朱子“信”范畴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
朱子
基本内涵
信
内容
在朱子的道德观中,“信”是具有基础性地位的重要道德范畴之一。朱子虽然常常将“信”与“诚”“忠”连用为“诚信”“忠信”,但“信”“诚”“忠”又是相对独立的范畴。因此,考察“信”“诚”“忠”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有助于完整地理解朱子“信”范畴的基本内涵。
1.诚与信 “诚”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德目之一,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和伦理学范畴。在承继先儒诚学思想的基础上,朱子对“诚”自有体悟。他说:“诚者,实也。”①“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②朱子以“实”“真实无妄”作为“诚”的内涵,认为诚是实在的理,是对天理必然性的概括,不是抽象的,不是虚妄的,更没有丝毫人为的作用。这是对宇宙万物存在的价值肯定,更把“诚”提到了本体论的高度。
“信”最初是指祭祀上天和先祖时诚实不欺,后来逐渐摆脱宗教色彩,成为经世致用的道德规范。“诚”与“信”究竟有何不同?叔器曾就这个问题向朱子请教,朱子回答说:“诚是个自然之实,信是个人所为之实。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便是诚。若‘诚之者,人之道也’,便是信。信不足以尽诚,犹爱不足以尽仁。”③在朱子看来,“诚”与“信”都为“实”,即“真实无妄”。但“诚”是“天之道”,是天道之本然,是自然界固有的状态和规律,比如水只是水,火只是火,仁只是仁,义只是义。而“信”是“人之道”,是人事之当然,是社会中人的行为。人效法天道真实无妄,追求“天道之诚”以获得“诚德”。
朱子在另一处则解释说:“诚是自然底实,信是做人底实。‘诚者,天之道。'这是圣人之信。若众人之信,只可唤做信,未可唤做诚。”④诚是“圣人之信”,圣人浑然自成,真实无妄,其“信”自然而然符合天道,信只是“众人之信”,众人没有达到“圣”的程度,为追求自然之“实”,就需明善诚身尽人之道而达于“圣人之信”,不可把“信”等同于“诚”。
这样,“诚”是天道精神的一种体现,是上天存在的根本原则,而“信”则是人的本分所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前提条件。“信”是对“诚”的追求,实现诚信之德也就达到了天人合一。
2.忠与信 “忠”最早由孔子提出,并加以详细阐释,认为“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人而达人”。孔子多次把“忠”与“信”二字前后相连使用,指明由“忠”而出的“信”才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
朱子也讲“忠信”,并认为“忠信只是一理”①,不过,“忠”“信”这两个道德范畴还是有相对独立性的:“忠信一理,而于己言忠,于物言信者,盖己则主心而言,物则主理而言。故尽己之心为忠,循物之理为信。”②“忠”是从心上讲,“信”是就事上论。具体来说,“忠”是“在己无不尽之心”,所谓“尽心”指“若为人谋事一似为己”,对待他人之事就像对待自己的事情一样,仔细斟酌其间的利害关系,诚心诚意、尽心尽力地去做,才是忠,半心半意、虚情假意就是不忠。比如,前方有虎狼,告诉他人有危险,不可前行,便是忠,如果告诉他人可以往前走,也可以不往前走,便是不忠。“信”则是“在人无不实之言”。有这事便说这事,没有这事就不能凭空捏造,弄虚作假。比如大就是大,小就是小,如果把大说成小,把小说成大,就“违物”失“信”了。
朱子以“火之性”进一步明晰了“忠”“信”之分:“如今人要做一件事,是忠,做出在外,是信。如今人问火之性是如何,向他说是热,便是忠。火性是热,便是信。”③火性为热,这是事实,是信,告诉他人火性为热,便是忠。所以,循物之理就是“循物之实”,“言此物则循于此物之实而无所违”④。做到了“循物之实”,也就做到“信”。
从本质上讲,“忠”是对他人负责的道德要求,“信”则是人们对自己负责的伦理规范。“忠”是由自己内心出,是人的笃实无欺的真情流露。“心之所发既实,则见于事上皆是实。若心中不实,则见于事上便不实,所谓‘不诚无物’。若心不实,发出来更有甚么物事!”⑤由信实之心而出,体现在事物上当然真实,内心不信实,体现在事物上便不真实。内心信实,自然会内外一致、表里如一。
3.信的基本内涵如前所述,朱子的“诚”“忠”“信”有互通互含的一面。其中,诚相对于忠、信来讲,具有更为根本的伦理价值本体的意义,“忠信……虽内外之不同,要之皆诚于我耳。”①“诚者实有之理,自然如此,忠信以人言之,须是人体出来方见。”②诚是体,是道德本源,忠、信是用,是规范层面。诚是忠、信的依据和根基,忠、信是诚的外在表现。就忠、信而言,“忠是信之本,信是忠之发。”③信是忠的检验。可见,信是居于末位的。没有自身的“诚”、内心的“忠”,外在的“信”是不真实的,由诚而发,由“忠”而出,才能真正体现“诚”德,才会使人相信和信任。
当然,这种区分并不具有绝对意义,三者都指向“实”。求真求实,追求本真,既是对宇宙存在的价值肯定,也是对人的本性和存在的真实性价值追求。特别是忠、信都属于诚的外化,体现为社会化的道德践行,所以,朱子经常连用忠、信二字,甚至看成是同一事物的两端,强调“若无忠信,便不是人”④。
探讨了诚、忠、信三者之间的区别及联系,朱子“信”范畴的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信只是实理”⑤,“信是信实,表里如一”⑥,信是实实在在的理。遵循客观存在的事实或规律,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去认识它,体现它,做到表里如一,就是信。这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要求注重实际,求真务实,“信”得以建立的基础也正是“求实”。
第二,“‘信'字便是在人心不容变底事也。”⑦信是人心里不可随意变更的事,要求人的行为保持稳定性、一贯性,不能朝三暮四,人说的话要一言九鼎,不能出尔反尔。
第三,“信者,言之有实也。”①“信是言行相顾之谓。”②“信”的字义在《说文解字》中为“信,从人言”。在朱子这里,“信”德也是依托于“人言”,所以他强调“言语之发循物之真实而无所背戾……言循于物而无所违耳”③。有则说,无则不能瞎说,言说必须有根有据,既要忠于事物的本质,更要忠于自己的本性。心想、口言、身行相一致,做到言为心声,言行相符。
总的来讲,朱子“信”的核心内涵是出自内心的一种忠诚,信实,是真实无妄,诚实不欺,基本要求是指言行不悖,信守诺言。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