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理学体系建构特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654
颗粒名称: 三 理学体系建构特点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51-53
摘要: 朱子所继承的是儒家的“为己之学”,由内圣成德而外王事功,是由躬行践履来展示自己的天理论思想体系的。一般人研究朱子思想出现矛盾的原因,乃是由于受到西方哲学主客观相对列思想的影响,先由他的形上学天理论讲起,然后才讲他的心性论、践履论,这样的讲法是整个的本末倒置,以至把握不到他思想的真正重心之所在。朱子是由“中和”问题的参究把握住制心的枢要的,其天理论之形上学即由此得出。在此之前,朱子尚陷在禅道文章的藩篱之中不能自拔。近岁以来,获亲有道,始知所向之大方。朱子所建构的理学体系是以天理为中心和最高范畴。朱子通过把天理伦理化,使其世俗化,成为人人必须遵行的政治和道德原则。朱子认为,这是他的一大创见。
关键词: 朱熹 理学体系 建构特点

内容

朱子所继承的是儒家的“为己之学”,由内圣成德而外王事功,是由躬行践履来展示自己的天理论思想体系的。一般人研究朱子思想出现矛盾的原因,乃是由于受到西方哲学主客观相对列思想的影响,先由他的形上学天理论讲起,然后才讲他的心性论、践履论,这样的讲法是整个的本末倒置,以至把握不到他思想的真正重心之所在。
  朱子是由“中和”问题的参究把握住制心的枢要的,其天理论之形上学即由此得出。朱子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基点、起点,是三十七岁丙戌时的“中和之悟”。在此之前,朱子尚陷在禅道文章的藩篱之中不能自拔。在二十四岁时,初拜李侗;至三十一岁,拜李侗为师,接受其教导,对内圣成德有了初步的认识,却仍无真切的领悟,陷于苦闷、彷徨之中。朱子说: 熹天资鲁钝,自幼记问言语不能及人。以先君子之余诲,颇有意于为己之学,而未得其处,盖出入于释、老者十余年。近岁以来,获亲有道,始知所向之大方。竟以才质不敏,知识未离乎章句之间。虽时若有会于心,然反而求之,殊未有以自信。① 一直到了丙戌时,朱子才真正体悟到儒学的真谛。这就是所谓“中和旧悟””。朱子说: 而今而后,乃知浩浩大化之中,一家自有一个安宅,正是自家安身立命、主宰知觉处,所以立大本、行达道之枢要。所谓“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者,乃在于此。② 可见,“中和旧悟”的实质是心性之悟。基于《中庸》之“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展现的,所以叫作“中和之悟”。三年之后,朱子又有“己丑之悟”,提出“中和新说”。新说完全保留了旧说,只是在已发与未发“字顿放得未甚稳当”①的地方进行了提升。旧说以心为已发、性为未发,似乎性在心外;新说提出心统性情。未发时是性,此性即心之体,故未发亦指心。旧说强调“先察识,后涵养”,而新说则强调涵养为基础。朱子释性、情、理,认为“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②,“未发之前,万理备具”,而应事接物“能省察得皆合于理处”③。这就肯定人有“自发自律自定方面而非在感官觉感中受制约的超越的道德本心”④,故其格物穷理、应对万事无不廓然贯通,合乎道德天理。
  朱子所遵行的是孔子的下学(日用践履)上达(心性理天)的“为己之学”之教。朱子说: 道学不明,元来不是上面欠却工夫,乃是下面元无根脚。若信得及,脚踏实地,如此做去,良心自然不放,践履自然纯熟。⑤ 这种由具体体会抽象的思维架式,朱子学学者是代代相传的。直到清代,著名的朱子学学者李光地奉旨纂辑《朱子全书》,其架势仍是从《小学》《大学》起,然后及于天道性命之说。清人张伯行在论到明代著名朱子学学者陈真晟时说: 吾儒之学则不然,以穷理为端,以力行为务,体之于身,而实推之于家国天下而无不当,至语其本源之地,不过曰此心之敬而已。⑥ 这就是说,朱子学是门唯理和实践的学问。具体说,就是以格物穷理和居敬存养并进互发为主旨的新儒学。它将居敬存养,即实践的工夫作为学说予以提倡。这是朱子学所独具的特色。朱子学的居敬存养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内在的心性存养,二是对天理的体认。二者是紧密地联系着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朱子所建构的理学体系是以天理为中心和最高范畴。朱子以理(太极)生气(阴阳为气,五行为气之质)、气生万物(理气合一)的逻辑结构来展示理产生天地万物和社会人事的过程。天理体现在社会伦理中就是仁义礼智,表现在政治生活中就是礼乐刑政。朱子通过把天理伦理化,使其世俗化,成为人人必须遵行的政治和道德原则。朱子以一理万殊、万殊一理的理一分殊论,试图解决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用“化育流行”来说明天地之间一切品类的活动,如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其中无一不体现着天理的作用。
  朱子给传统的天人合一赋予理一分殊的新意,找到了天是如何衍化出人、物的,使中国人的世界观严密完整,更富有特色。朱子认为,这是他的一大创见。他说: 熹所谓“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为心”,此虽出于一时之臆见,然窃自谓正发明得天人无间断处稍似精密。若看得破,则见“仁””字与“心”字浑然一体之中自有分别,毫厘有辨之际却不破碎,恐非如来教所疑也。

附注

①〔宋〕朱熹:《朱熹集》卷三十八《答江元适》,《朱熹集》第三册,第1727页。②〔宋〕朱熹:《朱熹集》卷三十二《答张敬夫》,《朱熹集》第三册,第1372页。 ①〔宋〕朱熹:《朱熹集》卷四十三《答林择之》,《朱熹集》第四册,第2031页。 ②〔宋〕朱熹:《中庸章句》,《四书章句集注》,第18页。 ③〔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六十二《中庸一·第一章》,第1509页。 ④牟宗三:《心体与性体》第三册第四章《中和新说后关于仁说之论辩》,台北正中书局1969年版,第337页。 ⑤〔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四《大学一·纲领》,第250页。 ⑥〔明〕陈真晟:《陈剩夫先生集》卷首《序》,清同治正谊堂丛书本。 ① 此“臆见”是由释氏之“月印万川”启发出来的。人受天地之气而生,故此心仁,仁则生。仁为众善之首,仁自然又生出义礼智等美德。①〔宋〕朱熹:《朱熹集》卷四十《答何叔京》,《朱熹集》第四册,第1875页。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