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集传统文化之大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0649
颗粒名称: 二 集传统文化之大成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47-50
摘要: 朱子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儒家的代表者,其地位仅次于前期的孔子。朱子之理学思想历代学者大都认为是集大成,此已成了定论。但是,“集大成”的含义,学者们或谓“集诸儒之大成”“集圣贤之大成”“集濂洛关之大成”“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等,看法并不一致。笔者综合诸家之说,认为朱子“集传统文化之大成”更为贴切。
关键词: 朱熹 理学思想 传统文化

内容

朱子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儒家的代表者,其地位仅次于前期的孔子。朱子之理学思想历代学者大都认为是集大成,此已成了定论。但是,“集大成”的含义,学者们或谓“集诸儒之大成”“集圣贤之大成”“集濂洛关之大成”“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等,看法并不一致。笔者综合诸家之说,认为朱子“集传统文化之大成”更为贴切。
  第一,朱子以孔、孟思想为主干,兼取佛、道,广泛综合诸种思想,同时也吸取大量自然科学的成果,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理学思想体系。他把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臻至完备和成熟。
  朱子的哲学是以天理为中心和最高范畴的理学思想体系。天理是其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朱子通过把天理伦理化,使其世俗化,成为人人必须遵行的政治和道德原则。朱子以一理万殊、万殊一理的理一分殊论,试图解决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用“化育流行”来说明天地之间一切品类的活动,无一不体现着天理的作用。
  在朱子的现实政治理论中,他根据儒家经典《大学》《中庸》的基本思想,要求统治者家齐于上而教化于下,即通过《大学》的教育把仁义礼智和孝悌慈修之于身,齐之于家,成为实践道德伦理的样板,然后去御众理而治国家。朱子还提出了以德治为主的德治和法治不可偏废的主张。朱子又提出“学以明伦”的教育原则,“下学”而“上达”,即下学人事以明人伦,从而达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目标。由此就可上达对天理的体认,因为天理本来就体现在人伦之中。
  第二,把《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并精加“集注”,成为明清时期科举取士和学校教育的标准典籍。明人邱锡说: 若吾夫子于群贤之经,则删定之,缵述之,而集群圣之大成者也。
  文公于诸儒之书,则去取之,考正之,而集诸儒之大成者也。① 朱子对“诸儒之书去取考证”,“策定”“四书”,以“四书”为骨干,使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形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朱子之前,《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为权威,汉代学者以治“五经”为经学,唐时钦定孔L颖达《五经正义》为教科书。朱子虽然亦对“五经”中之《诗》《书》《礼》《易》作过注,但其观点与其前之学者有很大的不同。朱子怀疑以至推翻数百年中建立起来的“五经”之权威,对“五经”之外其他经典亦多所怀疑。这样,朱子就把原在国家上层建筑中占极为重要地位的“五经”的权威地位动摇了。
  朱子提出用“四书”代替“五经”之权威。《论语》在汉代仅为小学所必修,《孟子》在汉代以前不被认为是经书,《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短文。朱子用毕生精力研究“四书”,于三十四岁时撰成《论语要义》,十年后又撰《论语正义》,之后又撰《论语集注》《论语或问》《孟子或问》。在六十一岁时撰《大学章句》《中庸章句》,之后还撰《大学或问》《中庸或问》。在去世前三日朱子还在改《大学·诚意章》的注释。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时,朱子便刊行《四书章句集注》,后成为儒家经典之定本。朱子经过反复研究,准确地看出“四书”体现了孔孟的基本思想。朱子说:“《大学》《中庸》《论》《孟》四书,道理粲然。……若理会得此四书,何书不可读!何理不可究!何事不可处!”② 朱子把“四书”看成是儒学的百科全书,认为“四书”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各个方面。他说: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第,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论语》却实,但言语散见,初看亦难。《孟子》有感激兴发人心处。《中庸》亦难读,看三书后,方宜读之。……书只是明德道理,却要人做出书中所说圣贤工夫来。若果看此数书,他书可一见而决矣!① 朱子把“四书”联成一体,形成为儒家的完整理论体系。朱子通过注释“四书”,充分地阐发了自己的哲学思想,用“四书”中的哲理作为构造自己整个哲学体系的间架,形成为自己庞大的理学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朱子通过《四书章句集注》集儒家学说之大成。
  第三,儒家道统传授系列之确立和其内涵之完善。道统原是唐人韩愈提出来的,认为一脉相承的道统由尧、舜、禹、汤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②。韩愈认为,中断的道统由其而粗传。朱子抛开韩愈,认为他和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直接继承到孟轲中断了的道统。朱子说:“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③。
  朱子于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第一次使用“道统”概念时,曾引述了《书经·大禹谟》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认为它是道统的内涵,其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他说: 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④ 以朱子所理解的道统内涵为标准,选择周、二程、张为道统传授之主要脉络,而把汉、唐以来诸儒排斥在道统之外,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汉、唐以来诸儒对儒学的贡献甚少。汉人董仲舒是用阴阳家的思想解释孔、孟之道;唐人韩愈是用道统来对抗佛家的法统,但没有哲理;北宋邵雍的象数道家气味太浓,而至南宋朱子的先师和老师杨时、罗从彦、李侗、刘勉之、刘子翚等,其哲学论为方法论,他们所谓一脉相传的“指诀””只是于静中体察喜怒哀乐未发之气象。所有这些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对于儒学都未有多少阐发,因而很难把他们容纳于从孔、孟直至朱子这个道统系列之中。
  在儒家道统中,朱子特别尊崇程颢、程颐。二程在理学上有特殊贡献,在道统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当然的。朱子列周敦颐于其间,是因为其传《太极图说》《通书》于二程,即周敦颐把自己所继承的孔、孟之道传给二程。此外,张载在理学上的贡献是其对“气”的阐发,“气”被朱子吸取为由理产生世界万物的中间环节。总之,在朱子哲学中,其主要范畴太极、理、气、性、心等,是通过周、二程、张等而渊源于孔孟的。可见朱子的理学思想,从道统论上来讲亦属集大成。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阐述朱子文化源流,包括朱子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朱子的理学思想、朱子的经学思想、朱子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