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州威惠庙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5020220005023
作品名称: 松州威惠庙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63/001
起始页: 0055.pdf
分类: 遗址
创建时间: 711年
分类号: K878.6
主题词: 寺庙-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松州威惠庙位于芗城区浦南镇松州村。唐代漳州首任刺史陈元光于景云二年(711年)因平寇乱战殁,朝廷念其开漳有功,下诏立庙,初名“将军庙”。唐贞元二年(786年)漳州治所从李沃川(今漳浦绥安镇)迁入龙溪,当年于漳州北郊松州书院内兴建将军庙,以纪念陈元光、陈珦父子二刺史对开发漳州的功德,并官定为漳州文武官员于春秋祭日进庙致祭。据唐漳州司马欧阳秬作《陈珦墓志铭》载:“贞元迁州,遂以松州书院祀龙湖(陈元光,号龙湖)而葬之。”宋宣和二年(1120年),朝廷诏令对将军庙赐额为“威惠”,由此,漳、泉二州各属县所立的将军庙均改称为威惠庙。明代太朴侍卿陈天定《北溪纪胜》载:“由溪西直上三里许,则唐将军威惠庙在焉。古所为苦草镇松州堡是也。” 松州威惠庙内还有一所松州书院,该院建于唐景龙二年(708年),为陈珦讲学处。陈珦,字伯珙,号松州,陈元光子。陈珦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举明经,授翰林承旨直学士。见武后称制,乞疏归养。”景龙二年(708年),“龙溪县尹席宏隆礼聘主乡校,府君(陈珦)辟书院于松州。”陈珦聚州人子弟教于乡学,多有向方。景云二年(711年)陈元光战殁,朝廷诏令陈珦袭父职,任漳州刺史兼岭南行军总管。开元三年(715年),陈珦率军夜袭巢洞,斩蓝奉高,俘其余党,得以平乱。开元二十五年(737年),57岁的陈珦,“疏乞哀龄待终,复就松州别业,聚徒教授,品风月。”这是陈珦二度到松州书院讲学,直至天宝元年(742年)卒,终年62岁。 松州书院历经陈珦创办和复就别业,至陈珦殁,其间计38年。按《中国教育史》载,以书院为学校名称“其始于唐代丽正书院”(即唐开元六年[718年])。现依史料记载,浦南松州书院却比丽正书院早10年建立,这也许由于历史上漳州地属偏隅,松州书院不及闻名而失录。但从漳州地方志书记述,都肯定了松州书院是漳州文化的肇基。《漳州府志》载:陈珦“辟书院于松州,与土民讲习,时州治初建,俗尚弇鄙,珦开行古义,于风教多所裨益。”这说明当时松州书院以礼乐改善陋俗,以华夏文化提高人们的素质,使原来所谓“蛮獠”的穷乡僻壤地区,逐步讲究礼教,重视培养人才。据史料记载,漳州郡在唐代得科名12人,其中龙溪县10人,漳浦县2人,居全省第4位。从此漳州注重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封建文化,为唐代之后漳州进一步发展文化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松州威惠庙与松州书院在建筑上合为一体,形成前庙后校,别具一格,整座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庙倚石鼓山坐北向南,占地面积5亩许。庙前原辟有三级平台和一片开阔地,庙内主殿、偏殿及走廊、两厢坐落有序,整座庙宇显得宽广淳朴,庄严肃穆。至清末因战乱遭兵燹,庙里祀奉的塑像、神牌被焚烧贻尽。据当地老者介绍,该庙后来由松州村善信进行简单地修整,在主殿石莲花上泥塑陈元光像,在东西厢仍祀许天正、李伯瑶、马仁等部将,供当地村民进香、参拜。 新中国建立初期,威惠庙和书院被列为迷信场所,庙里塑像、神牌又遭破坏,后由粮食部门接管,对其屋盖与墙壁稍加修整改为粮食仓库,由此,整座庙宇的场地与殿堂保存下来。 1990年为落实宗教政策,威惠庙和书院交由松州村管理,并由松州一带的善信自愿捐资二万多元,投工两千多个劳动日,历经一年整修,基本恢复了前庙后校的原貌。现在,庙分三进,面积达2125平方米,庙前辟有一个9级石阶的进庙平台,庙门上额横书“威惠庙”。庙里一进为石埕,宽17.3米,深14米,埕面达242平方米,石砖铺砌仍保持宋代重修时原状,石埕中心铺有一块长方形的拜石,作为主祭人膜拜的地方,整个石埕宽广可容300人在此同时下跪祭拜。石埕北端左右两边各砌有7级石阶而上为小平台,俗称“小王埕”,小平台左右也砌有两个5级石阶,往上即是中殿基座,座中靠北建一殿堂,内祀一尊比人还高的陈元光塑像坐在石莲花座上,显得威武尊严;塑像前置一供桌,上摆一尊陈元光木雕神尊坐在木轿里,作为民间迎神出游的神座。中殿门上彩条横书“开漳圣王”;殿门口凿有一口长方形水井,井口石沿镌刻“宝佑戊午”(即南宋宝佑六年,公元1258年),这是当年威惠庙举行大祭,俗称“王醮”时开凿的,此井意为何用,不得而知。井因年久失修,已填入许多砂土而淤塞。由中殿基座向北延伸有一段通道即到松州书院,书院内面宽5间,深3间,面积310平方米。据老者介绍,院内原有中厅和左右两间居室,为陈珦在此讲学时的居所。但由于历史久远,书院屡经重修、改造,现书院内已无隔墙,空荡一室,仅存二根石柱上模糊不清的文字,左柱阴刻:“进士马慈考舍□□堂石柱成对衍求”,右柱:“嗣圣州岁存乙巳舍王淳祐五□□夷腊月誌”。在书院门口左右两端由北向南至石埕两边,建有东西二条长廊,长45米,宽5米。分列在松州书院与松州威惠庙两边。这两条又长又宽的长廊,在众多古寺庙中实属罕见。可见在历史上的松州书院及后来的松州威惠庙其人员往来是多么热闹!另外在东西两条长廊南段,该庙又向外拓建两个偏殿,殿门由长廊进出;东殿祀漳州郡司马许天正、西殿祀李伯瑶、马仁和钟氏祖先钟发兴。这两座偏殿何时建筑,无可考。 松州威惠庙由于地处北郊偏隅,道路崎岖。宋建炎四年(1130年),漳州郡在城北另建一座威惠庙,俗称北庙,(今延安新村西),已圯废,以替代松州威惠庙作春秋官祭。但作为民间信仰,漳州一带群众仍认定松州威惠庙是“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发祥宝地,因此,一千多年来信众不断前往朝拜,香火旺盛。进入八十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对外交流与人员往来日趋频繁,海外人士返乡探亲,揽胜,谒祖认亲也日益增多。十几年来,港、台、澳同胞和海外侨胞返乡探亲或组团前来参观逐年增加,特别是唐代陈元光几位主要部将,如许天正、林孔著、李伯瑶、宋用等的茔墓都埋葬在松州威惠庙的周围,他们的后裔和旅居海外的宗亲都先后组团到松州威惠庙和各个墓地寻根谒祖,进香祭拜。近年来,每逢陈元光、许天正、李伯瑶、马仁的诞辰日,朝拜者更是人山人海,威惠庙里古乐悠扬,香烟缭绕、祭品垒叠、鞭炮轰鸣,并聘请戏班或电影演出,以答谢祖先的荫佑。现在,松州威惠庙及陈元光部将诸墓已成为海内外宗亲朝圣地,同时也是联络、凝聚海内外同胞的纽带。近年来海外侨胞为答谢松州一带的乡亲长期驻守与保护祖宗的神灵和茔坟,鼓励大家进一步宏扬陈珦、许天正创办松州书院,培育人才的创业精神。从1993年起许天正的后裔,每年“六·一”期间,都给浦南镇诗朋、松州和石亭镇新香坂三所小学的师生赠送节日礼品和慰问金。 1995年农历正月初七日,许天正诞辰1346周年,福建、广东、台湾、金门、香港、澳门、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的许氏宗亲约1100多人到诗朋、松州举行庄重的拜祖,其间,澳门宝龙集团总裁许健康,为福建省希望工程捐献人民币19万元。“三胞代表”许书藏、许派港、世界许天正裔孙联谊会理事长、亚洲晋江社团联合会会长和许健康等人,又捐资二十万元(其中现金三万多元),帮助诗朋、松州、新香坂三所小学改善办学条件,目前已到位金额共七万多元。 1997年10月,经文管部门核准,许天正墓列为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当月9日,海内外许氏亲友一千多人特地赶来参加揭牌典礼,并到松州威惠庙谒祖烧香,祈佑国泰民安。他们还先后给该庙捐献香资几千元。 近年来,由于松州威惠庙对陈、许、林、李等海内外宗亲的影响,又在威惠庙周围整修了陈元光的姊夫林孔著、辅胜将军李伯瑶的茔墓和祖庙,使松州威惠庙和松州周围的陵墓成为海内外同胞、侨胞前来观光、揽胜和谒祖、探亲的圣地,同时又是芗城对外的重要窗口。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漳州芗城文史资料《芗城寺庙宫观》专辑的情况,其中包括南山寺、文庙、凤霞宫、松州威惠庙、东西桥亭、南太武福兴寺、瀛洲亭、南浦亭、后港长生堂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