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锦江楼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5020220004819
作品名称:
锦江楼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56/001
起始页:
0221.pdf
责任者:
李林昌 撰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K928.74
主题词:
楼阁-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锦江楼,在浯江出海口,旧地名江头。上方有一座浯江桥,是始建于宋代元祐二年(1087年)的石梁桥,明嘉靖三十三年重修,长九丈,是漳浦沿海一带南来北往的通途。自宋代至民国初年,浯江中、上游的土产用小船运到这里改装上帆船输出,江浙和广东的手工业品(称为“苏广杂货”的线、纱、布等)从这里输入腹地,漳浦沿海一带村民纷纷到这里贸易,形成墟市,称桥头墟。清初“迁界”一度荒凉,“复界”后很快恢复繁荣。江头原是一片荒滩,“复界”后不久就有浯江中游的乌石村村民来此垦辟,形成村庄。村人林升泽先在桥头墟贩买土产,后往漳州采办货物经营而致富,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正月建成一座圆楼,命名为锦江楼,以后,“锦江”逐渐取代“江头”成为村庄名称(民国时期与附近的东埔等自然村合为一保,命名为锦东保)。 林升泽的致富,有传说是肩挑土产到漳州城出售,回程在九龙岭发现一窟白银,分多次装在布袋里挑回。意外“捡到银”的传说不大可信,但可信他靠扁担经商起家。据说,他用过的扁担曾挂在内楼三楼厅中,后代子孙定期观瞻。他为人诚实,有一个来桥头墟交易的漳州富商,将一只装有大批银元的布袋遗忘在他的摊位上,他在下一个墟日一直守候在原来的摊位上,等到那富商再来,原物奉还,那富商十分感激,借给资本,帮他经营致富,大概他有资本后便利用江头的水运利便经营起进出口商业。 林升泽建锦江楼内圈后不久便逝世,遗下许多财产,其妻李灿!续建中圈,至嘉庆八年(1803年)竣工。后裔续建外圈,没有刻石标明建成时间。 锦江楼以其多圈建筑独具一格。内圈平面直径25米,三层,高3米(主楼四层)。外墙底部用条石,顶部用三合土夯筑,厚0.5米。楼体宽度从离地面2米处起越向上越逐步缩小。底层内部分隔为12间,每间深5米。正北间为祖堂,供奉楼祖林升泽夫妇。前为走廊,宽1.6米,以方形石柱接木柱承重。第二层内部作木结构内向通廊。第三层为通厅,不分间,内侧以木柱承重,设18组穿斗式梁架,另于正南的一间作2组土墙,有楼梯可上四楼主楼。主楼设左右二小门,可通楼顶。楼顶铺大砖,可供行走,瞭望。设石槽20支,用于排水。门楼三层,用条石砌筑,顶层嵌石门额,镌“锦江楼”3大字及小字“乾隆辛亥年端月榖旦建”。 楼内有天井,直径12米。天井中有水井,口甚宽,上面盖石板,石板中开一个圆洞,仅容吊桶出入。 中圈为二层楼,直径42米。外墙也是基部用条石,上部用三合土夯筑。内部各深4.5米,正北2间为公厅,正南一间为门道,其余分为7单元,每单元一厅2房,房前有雨棚。门楼与内圈同式同方向,门额镌“安澜著庆”4大字及小字“嘉庆癸亥年端月穀旦置”。 外圈为平房,墙用条石砌基,上用三合土夯筑,是后裔人口增多分户后所增建,每户有一厅,一至三房,而整圈成一个整体,没有各自分建迹象,可能亲族合作统建,按需要房间多少投资投力。 楼前有砖埕,共长50米,自楼前向外伸展,依次递降成三级。埕外是广阔的田野,田野外为海滩。 锦江楼至今保护完好,受到国内外古建筑专家和研究民居的专家的广泛注意,慕名前来参观考察者络绎不绝,介绍性和研究性文章散见于国内外许多报刊。现已列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林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