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骨干工程——宝新引水渠道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4020220000052
专题名称: 灌溉骨干工程——宝新引水渠道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03/001
起始页: 0077.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为缓解天宝、过塘、石亭和北斗部分农田缺水干旱的困难,发动当地群众破土开渠,从南靖县宝林引入永丰溪水源,通过人工开凿的水渠,沿过塘、天宝、石亭至北斗可供自流灌溉。该渠道干渠、支渠总长50多公里,建筑物178座,流量每秒3立方米,主灌天宝、过塘,包括石亭、北斗和靖城部分,共受益25个大队,设计灌溉面积1.52万亩。1957年建成后,由于加强用水管理和增加配套设施,受益面积逐年扩大,使天宝受益区粮食亩产从600斤跃上1248斤,成为芗城区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及名优特水果产地。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旧称漳州城,地处闽南漳州平原中部,因九龙江西溪(俗称芗江)由西向东从城南穿境而过,故而得名。芗城历史悠久,古迹甚多,人文荟萃,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我国东南沿海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今,是福建省漳州市党政机关所在地。芗城又是闽南华侨和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在实行对外开放和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