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竹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山文史资料总第二十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324
颗粒名称: 话说竹筏
分类号: U675
页数: 9
页码: 128-136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东山岛在航海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考古学家们对东山大帽山贝丘遗址的挖掘研究,发现大量石器和陶器等文物,这些证据表明东山岛的原始居民在五千年前就已具备跨海航行的能力。同时,也介绍了东山岛的竹筏制作技艺和两位造筏高手林明谦和陈春桂的技艺传承。这些发现和研究成果对于探讨南岛语族的航海技术和族群迁徙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航海史 考古学 东山县

内容

我们的先人很早便发明竹筏。别看竹筏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但它在人类航海史上却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
  笔者从陈立群先生处得知,2000年以来,为研究史前台湾海峡航海与南岛语族的起源问题,中美学者联合对东山大帽山贝丘遗址考古发掘。随着挖掘工作的不断深入,几乎每天都有新发现,重要的发现有石锛、石箭镞、石球、凹石、各种纹饰的陶器、陶片、纺轮、骨制品和数不清的鱼骨、贝壳等等。这些在常人眼里一文不值的玩艺儿,在考古学者眼里,是蕴含远古时代极为丰富的生命信息证物,尽管它们有的仅是一些碎片,但他们能够用这些碎片复原出一个史前文明,甚至能够为南岛语族找到他们早已失落的远古家园。
  面对着出土的石器和陶器,学者们都非常兴奋。夏威夷大学罗莱教授说:“这里的石器无论是器形和制作手法,都与南岛语族的波利尼西亚石器十分相似”。来自哈佛大学的学者焦天龙也介绍说:“你看,这些陶器与澎湖列岛上锁港遗址的陶器有很多相似性,而且我发现它们与台湾本岛某些遗址的陶器也惊人地相似”。
  然而他们都没有想到,更令人吃惊的还在后面。在对出土的石锛(一种原始的造船工具)做了成分分析后,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石锛的原材料竟来自澎湖列岛!原来生活在这里的原始居民,早在我们可以想象之前,就架舟出海、渡过台湾海峡,频繁的来往于两地之间。
  焦天龙先生在他后来的一篇文章里写道:“……大帽山与澎湖和台湾本岛的密切联系,表明当时这里的人们已经掌握了高超的航海技术,可以自如地跨越台湾海峡。很多研究者认为,台湾海峡的新石器时代的航海术是后期南岛语族航海术的发端。那么,进一步探讨大帽山遗址与澎湖和台湾的联系,其意义也就不仅仅局限于台湾海峡的考古了……”
  在众多出土文物中,有大批红色陶片,即便已经埋藏了五千年之久,颜色却依然鲜艳。刚从泥土里发现时,人们立刻就被它们吸引住了:不仅是由于它夺目的色彩,更是因为它看上去与在万里之外的波利尼西亚出土的“红衣陶”如出一辙。“红衣陶”是一种先抹一层红色化妆土再烧制而成的陶器,一直被认为是大洋洲新石器时代的“拉皮塔文化”居民群体的独特陶器。拉皮塔文化,是以新喀里多尼亚岛西海岸的拉皮塔遗址而命名的,它的年代约为前1500—前500年左右,是南岛语族在大洋洲地区最早的祖先文化,是后来波利尼西亚文化的直接祖先。这些嫣红鲜艳的陶片,跨越了时间和空间,把东山岛和太平洋上那些小岛紧紧地系在一起。
  在遗址发掘将近结束的一个早晨,专家们很早就来到海滩上散步。专家们边走边讨论着关于族群迁徙的话题,显然考古发掘所获,让他们一直处于亢奋状态。年迈的鲍尔·卡诺斯先生尽管不是课题组的正式成员,但作为夏威夷日报的资深记者、专栏老作家和航海爱好者,对南岛语族起源的课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研究。他常常逮住别人的话题发问:“Why?”从而把话题引向深入。此时大家谈兴正浓,他突然一声“Why?,新问题便又来了:“5000年前大帽山人或称东山岛人,有穿越台湾海峡、远航太平洋的能力吗?波利尼西亚人有竹筏与航海本领,他们有吗?”
  陈立群先生指着不远的海岸对专家们说:“那不是竹筏吗?”东山岛上的人们世代讨海为生,在这里随处都可以见到竹筏。没有想到让学者们一下子都兴奋起来,卡诺斯先生更是激动不已,端起相机不停地拍照,然后抚摸着竹筏,自言自语道:“也许我们都错了,我们一直以为竹筏是波利尼西亚人的专利”。
  东山岛上这再普通不过的竹筏,对研究南岛语族起源问题的学者们来说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发现,因为它有望找到南岛语族族群迁移的一个最为关键性的先决条件。接下来几天便是新增的“竹筏专题调查”。
  后来陈立群先生看了台湾中研院凌纯声先生的相关研究资料,更加理解了卡诺斯先生当时的兴奋,原来东山竹筏的大小尺寸、所有配件、制作方法与工序,不仅与台湾南岛语族的竹筏形制与工艺完全相同,甚至跟波利尼西亚地区南岛语族的帆筏也有许多的相同之处。回美国后,鲍尔·卡诺斯便在夏威夷日报上发表一篇有关东山竹筏的文章,引起不小的反响。
  东山岛位于东海和南海交汇处,与台湾隔海相望。自古便是闽南地区的重要通商港口,航海业和造船业十分发达。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依托东山这些优势,建立了古代船模研究所,聘请专家学者和造船世家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匠,研制我国沿海地区古代各种海船模型。
  我的父亲林明谦和岳父陈春桂是土生土长的东山岛渔民,两位老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与竹筏打交道,他们自造竹筏,以竹筏为船具钓鱼为生。父亲还是钓友圈里闻名的造筏高手,钓友们制作竹筏过程中遇到一些技术难点都请父亲帮忙。岳父陈春桂的父亲是一个造船工人,像做“尾金”(下舵承)这样有难度的活儿,只有他们几个老师傅干得了。竹筏是东山最古老也最普通的航海工具,从古至今变化不大,两位老人完全胜任复制古竹筏的工作。
  2006年,陈立群先生和古船模型研究所工作人员一起,找到了我的父亲和岳父,成功复制出3艘仿古航海竹筏模型,其中2艘运到了美国夏威夷毕士普博物馆进行展览,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使更多的人们赞同“南岛语族起源于中国福建东南沿海,后经台湾岛向西南太平洋传播”的说法。后来两位老人又复制了3艘仿古航海竹筏模型,分别放在福建省博物院、漳州市博物馆和东山县博物馆。
  父亲和岳父所制的船模按照一定比例设计,严格按古代的规格、用材、工艺流程、技术要求等进行制作,并全部采用手工制作,具有很高真实性和可靠性。船模不但具有学术研究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为老人赢得一定的荣誉。曾有客商愿意放定金预购竹筏模型,两位老人因年老体衰而不得不放弃订单。
  二
  随着小型柴油机和汽油机在东山岛使用和普及的力度不断加大,竹筏这一古航海器逐渐有被完全替代的趋势。为使竹筏制作工艺不被历史的烟云所湮灭,为了给以后的潜在的竹筏研究制作者提供便利。笔者回忆父亲生前所述,结合岳父的谈话内容以及参考陈立群先生所提供的图文材料。决定对竹筏制作工艺和各个部件配件做一点文字记录,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东山岛竹筏原料主要采用来自平和、南靖等附近地区的麻竹,麻竹竿长可达20-25米,直径15-30厘米,适用于竹筏的取材尺寸要求。麻竹筒壁厚,材质坚韧,用火烤后能够折成一定弧度,可以满足竹筏前部需要弯曲的工艺要求(并非所有品种的竹子都能用火烤弯)。新砍下的麻竹须放置一定时间,风干后方可使用。制作竹筏时,竹子须先去皮,目的是减轻其重量,增加浮力,防滑,又使竹筏不容易因暴晒而开裂,更重要的是,清仔油(桐油的一种)可深深地浸入竹子的肌理,防腐效果更好,达到延长竹筏使用寿命的目的。
  不同用途的竹筏,所需竹子的根数、尺寸和形状也不同。延绳钓竹筏(东山话:撩白鱼的竹排)所需的竹子为12根,尺寸是三丈二(造船时,一丈只等同于三尺,并非三尺三),竹筏前后都是平的(航行不是它的主要功能,它是由母船(大翘船)载它到目的渔区,再放到海里作业,回来时也由母船载回,无需考虑航行时的阻力问题。以航海为主要功能的竹筏所需的竹子的根数为单数,7、9、11…根,比如,早期航运竹筏和远钓竹筏,筏形前尖后平,筏头上翘,海水的阻力被最大程度地减少,像一根利箭穿行于波峰浪谷间,尺寸比撩白鱼的竹排大;近钓的竹筏一般采用8根竹子,筏形前尖后平,筏头一般不上翘,尺寸比撩白鱼的竹排小。
  竹筏的主体是由数根去皮的竹子和几条加固木条合拼而成,古代采用山藤来捆扎,现在改用铁丝。捆扎竹筏的山藤,叫朱藤,一种紫红色的爬藤植物,来自于东山岛附近的山区。为了增强坚韧性和耐久性,山藤须去表皮,浸桐油;铁丝有时上漆,捆扎竹筏的顺序是由竹筏的后部开始,逐步向前,把竹子粗的一端对齐,尺寸最长的竹子放在最中间,左右对称,越靠旁边的竹子尺寸越小。捆扎好的竹筏外形像一支放大的竹签,延绳钓竹筏除外。
  竹筏主体制作完成后,须在其上安装必要的配件。
  竹筏上的加固木条与竹子垂直,各个木条互相平行,行距也大致相同,但在竹筏中间偏后的两条横木,它们之间的行距明显小于其它木条的行距,而且两条横木在接近末端的位置都凿了两个方形小孔。这两条加固木条同时也是竹筏床(桨支架)的基座。桨砧是一个形似香蕉的弯曲木棍,两个桨砧的下端分别楔入后面加固木条的两个方孔,另外有两根小木柱,小木柱的两头,一头楔入前面加固木条的方孔,一头楔入桨砧的腰眼,两条小木柱分别支撑着两个桨砧。小木柱、桨砧的下部、桨支架的基座三者形成一个稳固的三角形,保证木浆划动时,桨砧的稳定性。两个桨砧之间,还有一条圆木棍,木棍的两端,位于桨砧腰眼下方,分别与两个桨砧的中下部位捆绑在一起,这条圆木棍当地渔民叫它“扁担”,它有两个作用,一是让桨支架更牢固,二是当竹筏上岸时,主人可以竖起竹筏,用圆木棍把整个竹筏扛起来移动。靠近桨砧的上端刻有两三道坎,这些坎是用来挂桨箍(细麻绳编成的绳圈)的,划浆者以自己划浆时感到舒适为基准,可以把桨箍挂在不同的坎上,以调整桨箍的高度。桨穿过桨箍,挂在桨砧上,桨的作用是为竹筏提供动力,它由桨叶、桨棍和手把三部分组成。
  若是挂帆航行的竹筏,则需安装帆座,帆座安装的位置是竹筏中部偏前的地方。帆座受力很大,须选用樟木等坚固木材方可。帆座由一块方木中间凿孔而成,有的帆座还嵌入铁箍,把桅杆插入帆座孔里,竹筏便可扬帆出海。帆是先人们为了节省人力的一个重要发明,也是竹筏能够远航的重要保证。帆的材质自古至今有很多种。最早的帆是由“咸草”编织而成,“咸草”编就的帆非常笨重,升起一领这样的帆需动用好几个壮汉。后来改为用竹篾和棕叶编织成帆,先用竹篾编出一个网格状的帆的外形,再把几片棕叶重叠在一起,别进网状的竹篾格子内,当网状的格子被棕叶填满,一领帆也就编成了。这样的帆虽然较轻,却很容易被风撕裂洞破。布帆的出现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它既轻便又坚韧。顾名思义,布帆是用厚厚的布匹做出的,为使布帆更加耐用,人们先用红柴水(荔枝木熬出的汤)浸染帆布,再把帆布晒干,经过反复的浸与晒,帆布变得十分坚韧牢固。再把布边滚起来。这样的褐帆(刚刚染完的帆是深红色的,经日晒后变成棕褐色的)简直就是坚不可摧了。后来也有人用厚塑料薄膜或塑料彩条布来当帆材,塑料薄膜或塑料彩条布须包边或折边。为了让航行中的帆能够充分张扬,工人们还要把一些木条或竹竿,平行地缝在布帆上。这些木条或竹竿东山渔民叫它“龙骨”。缝完“龙骨”,还要给帆配升降索和缭索。这样,帆的制作才算大功告成。作为渔区,以前东山城关有好几个做帆埕,现在都关闭了。前不久,经过九仙山下的做帆埕,现已改成养鸡场了。时间像穿梭于海浪间的竹筏,抢救和保护非遗文化时不我待。
  配备风帆的竹筏,非得配备另一重要部件不可,那就是插板(后来也叫稳向板,龙骨等)。根据插板的厚度和尺寸,在靠近帆座的前后位置的竹筏上,开一道长方形的缝隙,插板穿过缝隙直入海水,为了调整插板插入海水的深度,插板的中央纵向地打了几个小圆孔,插销插在不同的圆孔,可以改变插板的高低。插销相当于后来帆船上的枢轴。当风通过推压风帆要把竹筏掀翻时,这时插板与海水会产生一股与风向相反的阻力,防止竹筏翻倒。插板的另一用途是防止风将竹筏推离航道,起到稳定方向的作用。
  为提防航行中海浪将竹筏上的物件冲入海里,竹筏的两边要安装船舷,将一根完整的竹子分劈两半,安装在竹筏的左右两边,竹筏就有了左右简单的船舷。
  为了停泊竹筏,必须配备一只锚,竹筏上的锚比较简单,由一根锚杆和一根锚爪组成。锚杆与锚爪所构成的锐角之间用一根小木棍撑开,利用三角形的稳定原理,保证做好的木锚不变形,再用麻绳将一块长方形条石牢牢地捆绑在锚杆中间。锚绳两端,一端系在加固木条上,一端系在锚杆尾部。有时为图方便,渔民们用石头或带铁环的水泥墩(渔民称之为砣),以砣代锚。
  最后,需要在竹筏尾部安上一把木舵。先用一块坚固的木材做成舵座(上舵承),木舵由舵叶、垂直舵杆和水平舵柄组成。东山渔民把舵柄叫做舵芽,通过操纵舵柄,控制竹筏的航向。
  我父亲和岳父复制出的竹筏船模是按一定比例做成的。现将当时设计图纸主要数据罗列如下:
  筏长115CM、筏宽30CM、桅杆83CM、舵叶长25CM、舵叶宽8CM、帆长57CM、帆宽40CM、桨长85CM、插板20CM、桨砧18CM。
  说明:本文参考引用了陈立群老师《南岛语族,6千年前驶向太平洋的中国人》文章的部分内容,在此深表谢意。笔者完成这篇文章时,父亲刚刚离开入世,藉此也表达我对他永远的缅怀之情吧。

知识出处

东山文史资料总第二十九辑

《东山文史资料总第二十九辑》

本书设对台文化、绿色丰碑、石斋文化、史海探幽、海岛往事、乡村振兴、古代建筑、诗苑拾英栏目。收录了《促进东山与台湾民间文化交流发展》《谷文昌亲自抓党报》《浅析黄道周的刚毅和谦和》《养生堂(育婴堂)往事》《东山岛抗美援朝老兵的战场记忆》《东山农作物种植小史》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舜亮
责任者
陈立群
相关人物
焦天龙
相关人物
鲍尔·卡诺斯
相关人物
林明
相关人物
陈春桂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夏威夷大学
相关机构
哈佛大学
相关机构
台湾中研院
相关机构
毕士普博物馆
相关机构
漳州市博物馆
相关机构
东山县博物馆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