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姓氏祠堂联语笃行励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5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293
颗粒名称: 东山姓氏祠堂联语笃行励志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7
页码: 319-325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祠堂文化,包括祠堂的起源、发展历程、建筑风格、文化内涵以及祠联的意义和价值。文章通过对闽南和潮汕地区陈氏、林氏、欧氏等姓氏的祠堂文化进行深入探讨,强调了祠堂在宗族历史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祠联在表达宗族历史和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 传统文化中 祠堂文化 东山县

内容

祠堂,又称家庙、家祠、宗祠,是宗族成员祭祀祖先的场所和连结姓氏血缘关系的纽带。它承载着一个宗族的开发史,体现了宗族尊卑长幼之所,更是神权与族权交织支配下的宗族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教育的中心。
  祠堂楹联是指与各姓氏祠堂专用的一种对联,其书法或正楷或狂草,其形式或短对或长联,与祠堂建筑风格构成的一道文化风景线。祠联一般上联为叙述本姓发祥、望出地的郡号,与堂号相对应;下联则宣扬宗功祖德,以表明家世,激励后人。它通过对联形式,将姓氏发祥地、祖先居住地、名号、堂号、官位等等,以大众化艺术手法把内容反映出来,从而达到数典不忘祖之目的。对敦亲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维护家庭、宗族与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唐总章二年(669),陈政率子陈元光及府兵58姓3600多人人闽,平定闽粤边陲骚乱。中原将士及其家眷自此扎根在闽南漳州地区安居乐业,世代繁衍,成为漳州各姓氏的开基先祖。其后裔成为闽南和潮汕地区主要人口成分,并源源不断地向台、港、海南岛和南洋诸地迁徙,造就了“漳江思源怀固始,唐人访祖到闽南”的寻根文化现象。闽南民系作为汉民族诸多民系当中的一支,一直备受世人的关注。在漫长的岁月当中,闽南人以其刻苦奋斗、勤劳与智慧名扬世界。故闽台宗族祠堂星罗棋布,虽大小不同,建筑风格各异,但却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离不开一定数量的祠联。
  闽台两地的传统建筑秉承了河洛地区的文化渊源,加上自身地域的自然、经济、人文和工艺特征,成为既有别于中原民居建筑的凝重、鲜艳;又有别于江南民居的俊逸、清纯,逐渐形成自身的民居风格。闽台的祠堂文化,同样继承和发扬了中原河洛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位于陈城镇岐下村的陈姓家庙“追远堂”,建于明洪武年间,由第四世祖陈谦德落籍骥霞(今岐下),开基创业,生齿日繁。延至十世祖陈晋化时才告竣工,前后100多年。1976年,新加坡、台湾陈氏裔孙捐献巨资修葺“追远堂”。为追溯渊源,启导子孙,特撰刻祠联:“追溯唐朝圣王奉旨开漳江披荆斩棘功勋比山河并寿,远稽宋季我祖避元来洪淡怀清履洁气节与日月争辉。”这幅对联词工句丽,气势磅礴,读来让人回味无穷,表达了海外游子对故土的眷念情愫。
  建于明代中叶的东山县樟塘镇留田陈姓祖祠“追远堂”。神龛内崇祀陈元光神像及祖先神位,其祠联:“追祖溯源怀固始,承祧开来万世威”。而陈城陈姓“追远堂”“追念宋朝祖二世,远步河南祖家乡”、“木有本水有源木本水源,父言子子言孙慈子慈孙”。树不离根,水不离源,人不忘祖。这些祠堂楹联,将他们宗族的“根”追溯到中原,反映了闽南与中原血脉相连、同姓同根,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数百年前,闽南先祖离开故土,披荆斩棘,历经沧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与大自然的斗争的同时,利用血缘关系和氏族宗法来适应环境生存和维系“木本水源”的思想感情。先民们为崇功报德,慷慨解囊,兴建庙宇祠堂。副副祠联浓缩了氏族迁徙落籍,开科创业艰辛曲折的历程。铜陵衙顶孙氏祖祠中堂对联“派衍梅岗三迁启宇宗功懋,支蕃铜岛一德诒谋世泽长。”下街朱氏家庙中堂对联“从镇海以开基弓冶遥思绵世泽,拓铜山之旧序箕裘克俭振家声。”这些祠联记录着族氏先人感人至深的创业历程,折射出艰苦磨砺的人文之光,也从中看到这个宗族的历史渊源及其拓置家园的轮廓。
  每个宗族的祠堂的择址,都选择在最佳地形,寄希望于地灵人杰。康美林姓家庙位于康美土堡之中,据载,林氏家庙始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正堂左右悬联:“康山接三台气势春容巩奠千年国族,美水朝九曲机神活泼滋育百代人文”;“前龙潭后羊角精英特结行看千百世子孙蛰出无穷,右凤髻左虎婆灵秀独钟长卜亿万年甲第蝉联勿替”,寄托“康山美水,族业兴旺”的心理愿望。
  东山欧氏家族,始于清康熙二十年(1683),从漳浦马口村迁入定居,艰苦创业,繁衍子孙,迄今已有300余年。传至六世祖永珍公兄弟,协力开拓南北航运,乃发家致富,枝荣叶茂,遂成东山望族。尔后,又远播重洋,人才辈出。“汤寇开漳推佐命,封侯崇祀荐馨香”;“源溯祈山大恢功业,派分铜岛克振家声”这些祠联反映了欧氏后人慎宗追远,不忘宗功祖德。而“为子孙不外慈孝惟诗书是学振家声,念祖宗许多勤学须轮奂更新照禋礼。”则把儒家文化提倡的“礼、义、仁、孝”的美德都在祠联中得到生动具体的诠释,至今仍有教育意义。
  此外,有的祠联还喜欢以祖籍地和徙居定地的地名组对,或嵌以郡望、堂号,使人不扣柴扉便知其姓氏。
  笔者每每走进一座祠堂,在感受各具风格的祠宇建筑、联匾等组成的祠堂文化,感受历史沧桑和宗亲敦睦致力兴业的感人事迹的同时,更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血脉相承的执着信念。
  祠联,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独特的韵味,它集语言、书法、建筑和雕刻于一体,取思想性艺术性于一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精华之品,是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寄托了尊宗敬祖的虔诚情怀和励志耕读的殷切愿望。
  祠联,“笃行励志”,充满亲和、仁义、礼让、耕读、简朴的儒家伦理道德,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是有益的借鉴,对于激励后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附东山其它祠堂的祠联:
  1、康美美山杨氏祠堂
  祖宗功德天来大为人子孙须念微微细细之初一圆冷灰吹活火,父母恩情海洋深凡我兄弟共图本本源源之谊万卷宝轴胜赢金。
  2、陈城顶城陈氏宗祠
  “燕翼堂”柱联:万川有其源源远流长,千枝有其本本应乎祖。
  宋相庥绩景炎垂史传,派衍燕始开封家声远。
  “追远堂”柱联:
  追念宋朝祖二世,远步河南祖家乡。
  木有本水有源木本水源,父言子子言孙慈子慈孙。
  3、铜陵石鼓街孙氏“燕翼堂”
  倡业艰辛思祖宗克勤克俭,承业非易愿子孙勿怠勿荒。
  4、陈城湖尾蔡姓家庙“承记堂”
  君卿廷维奕隆昌仪亿世,孝义派永康贵显卜斯年。
  永念永言构克俎豆箕昌莫永於堂,慕功慕训簪缨不振厥后功慕于祠。
  5、湖尾陈姓宗祠“光远堂”
  春光岁岁新,青黄紫白,妆些皮文章;祖德年年在,礼乐衣冠,失旧时俎豆。
  6、赤山陈姓“光裕堂”
  光宅映东南,此地青山排闼,碧海路宗,百世规模称杰构;
  裕谋贻子孙,他年麟阁鲤庭,诗书习礼,千秋宗孝振家声。
  7、杏陈镇建宅村高姓宗祠
  获鹿感鱼,千年称孝子;朋东仇桧,万古识忠臣。
  8、城安村李姓家庙
  报恩酬德,业尝先祖创基业;本固枝荣,欣慰子孙谋大计。
  龙攀玉柱,紫气东来降福祉;鹰击长空,霭霞西染呈祯祥。
  固始家馨远,裔孙遵祖训;陇西世泽长,俎豆敬先贤。
  9、城 村佘姓宗祠
  下邳世泽枝荣叶茂永昌盛;追远缅怀,宗功祖德颂春秋
  10、沃角村沈姓祖祠“燕诒堂”
  燕子巢成共庆安居来聚旗;诒孙谋定永远克承作传家。
  11、东沈沈姓宗祠
  “祀先堂”:洛水流源远,溯河南,入南诏,分支朝宗绕铜海,梅峰气脉长,延东舆,培东皋,环峙拱揖锁丹山。
  仁房东屿祖:山仁水智庙廊钟灵梅港流芳绵世泽,子孝孙贤东园毓秀竹松竞茂焕文章。智房东皋祖:枝肇梅塘传来西耳叶尤茂,源兴仕渡派及东皋流更长。12、钱岗孙姓家庙
  钱岗世泽长,士食德,家脉畴,克笃前烈;崇孝家声远,子祗父,弟恭兄,垂裕后昆。
  东海合楼,辰库喜通壬癸,望重太原,掷地金声推作赋;南屏挂榜,丁峰应召甲科,名夸冀北,读书雪影振斯文。
  13、东埕孙姓家庙
  奉圣翕威震南疆,追封昭德;先贤志诚启后昆,折桂蟾宫。
  孙起孙齐雄据荆扬名青史;氏源豫衮繁衍东埕延世泽。
  14、石埔三槐堂
  石对梧峰群山拱秀地灵人杰,坛坐牛岗龙水朝余源远流长
  石壁无瑕映榆梧龙水环宝地而兴祠宇,坛座有式坐牛岗婴尖接福址以启衍源。
  15、坑北种德堂
  种培桂兰荣万代,德业义礼传千秋。
  16、径里村吴姓祖祠
  追溯荆蛮,采药兄弟克承父志,允奂至德蔑加,千古长存仁让;远寻固始,分支祖宗贻厥孙谋,诚哉馨香以荐,万年永享春秋。
  17、前梧村吴姓家庙
  世系兴化进士门第,源长流远沐千秋”、“文仕宋廷中贤大夫,宗功祖德昭后代世。
  18、杏陈镇大产村宗祠
  溯官宅以绵西岗,世代源流居海岛;由下曾而继东井,徵祥衍庆镇□腰19、马銮村刘姓宗祠
  家从别驾肇金钗,簪笏后先三十世;派出涵江开碧海,频繁俎豆八千秋。20、港口村吴姓祖祠
  碧浦分族传十六世祖,白塔开宗列有五房孙。

知识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5辑

《東山岛文史第25辑》

本辑《东山岛文史》计收文稿35篇,总约21万字,共分为《东山·金门·澎湖三岛论坛论文选》、《海峡两岸关帝文化》、《黄道周文化》、《海峡长风》、《侨乡旧忆》、《史海钩沉》、《文化春秋》等栏目。着重于对东山县涉台关系史料、两岸关帝文化史料,黄道周文化史料、华侨史料、民俗和其他方面史料的深入调查挖掘,不断追寻发现,同时加以研究考证。

阅读

相关人物

黄辉全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