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在东山民间传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5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292
颗粒名称: 昆曲,在东山民间传唱
分类号: J821.9
页数: 6
页码: 313-318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昆曲在福建东山的流传和在东山民间传唱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昆曲在东山传唱的故事和社会影响。文章通过对昆曲的起源、特点和发展历程的介绍,表明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 昆曲 发展史 东山县

内容

一、昆曲渊源与简介
  昆曲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江苏昆山地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元末戏曲家顾坚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声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雏形。明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改革创新,吸取了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等为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
  昆曲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原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亦称“昆腔”,昆曲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也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很多地方剧种,如川剧、桂剧、越剧、粤剧、闽剧、京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最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汤显祖的《牡丹亭》、王世贞的《鸣风记》、高濂的《玉簪记》、洪升《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众多剧目。
  昆曲的表演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曲牌是昆曲最基本的演唱单位。
  昆剧的行当,其角色主要体现在“生、旦、净、末、丑”。
  昆曲的鼻祖为著名艺术名家魏良辅,江西南昌人,为明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有“昆曲之祖”之称。还有俞振飞、田瑞亭、王瑾等众多艺术家,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也出演过昆剧《长生殿》。
  二、昆曲在福建东山的流传
  昆曲在福建也很早流传,明万历二年(1574年)传人福州。昆曲在民间还以坐唱形式出现。清乾隆三十年(1770年),建瓯县成立“斋雅林曲社”等唱昆腔,俗称“唱大曲”。到了清道光十一年昆曲开始进入东山岛,并在民间广为传唱。
  据《东山县志》载: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铜山林鸣岗赴广东碣石任水师总兵时,其子林阿哥同往。林阿哥在碣石学得昆曲,回家后,招友传授,并在铜山设立昆曲馆。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一位姓海的东山盐场管理员倡立“枕云天昆曲馆”,随后举人马兆麟、马征祥父子均参加活动,并在铜陵东升小学堂组建昆曲班,教唱昆曲。民国时期,东山县昆曲爱好者林彭川在上海经商时,购得一套《六日曲谱》,回东山后,创办“东山国乐研究会”与昆曲传习所等组织。随后,东山县又成立“洞天和昆曲馆”,人数达70多人,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东山昆曲达到全盛时期。抗日战争期间,东山昆曲组织随之解散,进而转人民间形式传唱。
  三、昆曲在东山民间传唱
  1935年至1946年间,担任过省立云霄高级中学首任校长的高连魁,幼时就读东升小学堂学过昆曲,燕京大学毕业后回东山不久,即在其家族典当店,地点为今铜陵后街开设昆曲会所。以沙龙形式自由清唱或组合演唱。当时,昆曲爱好者高季瑜、高福寿、孙初升、黄匡国、陈辉堂、许友章、高兆丰、高天爵,还有人称硕伯的昆腔曲笛高手、木雕师傅慧行忠等众多先生经常聚在一起,由硕伯、高季瑜、黄匡国三人轮流或合作吹奏曲笛,其它人引亢高歌,唱念做表,为古城东山昆曲的延续发展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也为昆曲在东山的生存留下一丝星星之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山昆曲得到发展。1956年,由清唱形式发展到登台表演。当时许友章先生担任东山县木器社社长,黄匡国任会计,由他们俩人主持、策划的演出团队以县木器社职工为班底,并在县内物色、吸收有戏曲功底的人士参加。特别是其中有三位年仅11-13岁的女学生充当主要角色,演出《水漫金山》、《醉打山门》等传统节目。“文化大革命”期间,珍贵的《六日曲谱》手抄演出本遭焚毁。
  1976年以后,东山昆曲艺人黄匡国、孙初升、高建顺等爱好者积极挖掘昆曲遗产。至1994年共搜集、整理出12个剧目、47支曲牌,至今部份曲谱及器乐,尚保存在铜陵昆曲后人家中。
  近段时间,笔者与一位积极弘扬东山昆曲文化的热心人,也是福建省金木雕传承人许庆石先生一起,先后拜访昆剧《水漫金山》,许仙扮演者许锦儿女士,白蛇扮演者沈丽君女士,也拜访了高季瑜、孙初升等昆曲老艺人的后代,从和他们交谈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昆曲在东山传唱的故事,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和厚实的文化积淀。
  1957年,东山县木器社组织的昆曲剧组,其演出的《白蛇传·水漫金山》,先后在东山、云霄、漳州等地巡演,沈丽君女士说:“由于演出非常成功,观众长时间鼓掌,为此剧组获得漳州市政府颁发的奖状和银质奖章,记得奖状为红皮小本,封面题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在漳州演出结束后,当时一位诏安潮剧团女主角名叫亚苏(后移居香港),拥着我们三位女学生一直鼓励,并且夸奖我们把许仙、白蛇、青蛇演绎得惟妙惟肖”。
  昆剧《水漫金山》剧组主要成员有,编导:硕伯
  白蛇——沈丽君,时年12岁
  许仙——许锦儿,时年13岁
  青蛇——张彩绿,时年11岁
  法海——黄匡国
  小和尚——亚孝(别名矮瓮)
  龟精——和尚
  哈精——桑良才
  虾精——连和
  鱼精——陈定钦
  伴奏:曲笛——(硕伯兼)
  秦琴(箐弦)——林清波(清伯)
  司鼓——方查某
  幻灯——高舜儿(群艺芗剧团演员)
  还有很多演职员工无私的奉献,笔者无法全部了解,在此深表遗憾,希望今后昆曲爱好者回忆补全。
  东山的礼仪习俗,其家里若不幸有人过世,待到出殡时一般播放哀乐,而1981年间,年近8旬的孙初升老先生过世出殡时,他的子女尊重先生的追求和宿愿,遗像下的播音器播放着孙初升先生自己演唱的昆曲《万里巡行》,曲调委婉悲壮,音色醇美雄厚,正所谓音容宛在,让送行的亲朋好友及路人为之感怀。孙老先生一路高歌,用钟爱一生的昆曲为自己送行,可谓感天泣地,让后人无比怀念和爱戴。
  高建顺,东山县铜陵高家理事会理事长,受祖父高季瑜的启蒙和熏陶,自小也酷爱昆曲艺术,他曾师从黄匡国先生,吹奏昆腔曲笛,其所吹的曲调和节奏时而悠扬婉转,时而奔纵高吭,或高山流水或波浪滔滔。记得八十年代中期,经常看到高建顺先生与笔者的祖父高兆丰一起在家里合唱昆曲《不提防》等曲目,一老一少,唱捻之间,直唱得淋漓尽致,天昏地暗,唱得年老的祖父第二天嗓子嘶哑,还喋喋不休地说过瘾、过瘾!
  听沈丽君女士、许庆石先生介绍,昆剧《水漫金山》演出过后,倘有很多人依依不舍地聚在清伯家里或清唱或习练。黄匡国夫妻也曾经在铜陵戏院联袂上演《夫妻团圆》唱段,其全家人也曾在铜陵海堤“先生公”庙前表演。还有硕伯是如何一板一眼地教他们演唱,昆曲曲谱跟音乐1.2.3不一样,主要以板眼习唱,一横代表板,圆圈代表眼。当时东山文化馆地址在后门堆,文化馆的龙海县人朱锦坤先生也经常请她们演唱、并予录音等等很多昆曲往事。沈丽君、朱锦儿、张彩绿三位女士都上70岁了,而讲到昆曲,讲到当时参加演出的情景,她们笑颜逐开,两眼发光,好似回到青春少女如歌如梦的豆蔻年华。
  四、期望
  东山的昆曲几曾沧桑,倘有众多人执着地热爱。几十年来,虽然剧组早已解散,虽然很多人已白发苍苍,虽然前人的脚步已是那么遥远。然而他们为昆曲艺术的奉献永远铭记在我们心间。目前,东山熟悉昆曲表演艺术的人员越来越少、而且大多步人晚年,昆曲艺术在东山历史的文化积淀濒临遗失的危险。为此,我们期望社会各界对昆曲艺术的支持,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人参与、关爱。我们期望,昆曲这一祖国的戏曲魂宝将能够继续在东山这块土地闪闪发光,风彩依然,在大街小巷、在戏台、在希望的田野生生不息地传唱。
  2012年6月26日

知识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5辑

《東山岛文史第25辑》

本辑《东山岛文史》计收文稿35篇,总约21万字,共分为《东山·金门·澎湖三岛论坛论文选》、《海峡两岸关帝文化》、《黄道周文化》、《海峡长风》、《侨乡旧忆》、《史海钩沉》、《文化春秋》等栏目。着重于对东山县涉台关系史料、两岸关帝文化史料,黄道周文化史料、华侨史料、民俗和其他方面史料的深入调查挖掘,不断追寻发现,同时加以研究考证。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永川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