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关帝庙若干史事探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1-22辑合刊》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184
颗粒名称: 东山关帝庙若干史事探析
分类号: G129
页数: 15
页码: 90-1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朝的郑成功曾经驻扎在东山岛的铜山,据守该地并准备收复台湾。在东山岛上,在郑成功龙潭山的住所附近,现存有他的住所、水寨大山水操台、仙峤纪言碑、大澳万军井、船坞、康美木杨城和八尺门抗清城堡等文物史迹。其中,东山岛上的铜山关帝庙与郑成功有密切联系。据传,郑成功在东山期间前往铜山关帝庙朝拜进香,并祈求关帝的灵签来卜求抗清扶明的前程。他得到了一首上上签,预示着他将被封为延平郡王,并最终获得成功收复台湾的命运。这个故事表明了郑成功对于关帝的崇拜和信仰,并且在铜山关帝庙的指示下,郑成功决定东征台湾。
关键词: 东山关帝庙 东山岛 历史

内容

民族英雄郑成功与铜山关帝庙
  清初江日升所著《台湾外志》云:明永历二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五月,延平郡王“郑成功自领舟师进铜山”。郑成功率军据守铜山,募兵筹饷,造船练兵,修建水寨、城堡,抗击清军与荷兰强寇,而后筹划收复台湾。现今东山岛上犹存有郑成功龙潭山“云坞”住所、水寨大山水操台、仙峤纪言碑、大澳万军井、船坞、康美木杨城、八尺门抗清城堡等文物史迹;同时也传下一段郑成功与铜山关帝庙的因缘史话。
  据民间所传,郑成功住在东山时,听他帐下的中书舍人陈骏音(铜山人,南明抗清名士)等说铜山武庙关帝圣灵显赫,远近皆崇,便选个吉时,斋沐更服,一早带着几个亲信,从龙潭山“云坞”住所徒步来到铜山武庙朝谒进香并祈求灵签,以卜抗清扶明大业前程。忠诚赤子,心与神通。三对筊杯落地,抽得第九十九首上上签《百里奚投秦》,签诗云:
  贵人遭遇水云乡,冷淡交情滋味长;
  黄阁开时延故客,骅骝应得聚康庄。
  关帝出示的签意示明:郑成功时下有“贵人遭遇”,所以驻铜山期间得桂王从广西来旨赐封为“延平郡王”;不久退离大陆,据守沿海诸岛“水云乡”,最后如“鸿鹄乘风,众随水中”,复台垦台,“得聚康庄”。大业鸿图、行为因果,关帝皆为之点破,郑成功心里自明几分,故后来力排众议,决意率师东征,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开垦宝岛,此一彪炳史册的义行壮举是依东山关帝神示而行。
  然关帝签诗中藏玄机,并非世俗当即能解。东山关帝庙灵签总共一百首,郑成功所得为第九十九首,虽为“上上”,却是吉签之末。大道濒复,气数将尽,天地必有轮回。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一年即不幸病逝,成为大明王朝尽忠报国最后一位英雄巨人。时过不久台湾归于清朝,自成另外一番景象,此为后话。
  民间又传,关帝鉴于郑成功的忠心义胆,精诚报国,曾于夜中托梦,赐金鳞龙甲予东海长鲸。世谓郑成功为“东海长鲸投胎转世”(见《台湾外志》),故其“戈船十载,波涛一生,身经大小战事五十八役”,“几乎无月不攻,无日不战”,历尽刀火却毫发无伤,直至驱走荷夷收复了台湾,“一代武功,千秋咸颂”。
  当年郑成功住东山不久即返厦门,派大将驻防东山。收复台湾后,也屡遣重将把守东山。据史料所载,先后驻守东山的郑成功部将有:忠匡伯张进、万礼、蔡禄、郭义、黄廷、林升、洪旭、朱天贵、刘国轩等计20几名。他们中不少人,如万礼、蔡禄、郭义等,也与铜山关帝庙结下不解的善信因缘,留于史册或载于口碑。
  清康熙三年(1664年),郑成功之子郑经最后从铜山接宁靖王朱术桂等明王室及其母亲董氏夫人东渡退守台湾,宁靖王朱术桂特地携带铜山关帝庙的香火,于台南王府中建造仿自铜陵祖庭的关帝庙,嗣后郑经奉此庙香火启建台南大关帝庙,由此可说此庙为南明王朝在台湾兴建的“皇家武庙”。此后该庙成为全台湾最具影响的祀典武庙,香火广布台湾南部地区,为现今全台十六处一级文物之一。至今,祀典武庙几经扩建修葺,愈加宏伟壮观,富丽堂皇,但其旧宇仍存,保留仿自铜山祖庭式样。庙中犹存当年从铜山请灵进祀的关老祖爷神像、宁靖王亲书“古今一人”额匾,和仿自铜山祖庭的庙门“武庙”圣旨牌、黄道周的关帝颂联,以及入清后续仿的咸丰皇帝御匾等宝贵文物。
  而台湾嘉义开台尊王(郑成功)庙以关帝和郑成功同祀一堂,庙中也存有从铜山请灵进祀的关老祖爷神像。多年来,他们连续组织晋香团到东山关帝庙朝圣晋祭;20002年从台湾迎一尊郑成功神像到东山水寨大山上安位奉祀。2006年嘉义开台尊王(郑成功)庙特地到东山关帝庙建立大醮场,做醮超度当年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英烈亡魂。2007年,郑成功后人、台湾工党主席郑昭明特制一面锦旗送给东山关帝祖庙,上书“关帝圣赐九九签……”
  靖海侯施琅在铜山重建关帝庙
  清代撰修的《铜山志》“铜山庙宇志·关帝庙”一条记有“国朝康熙间靖海侯重建”之文字。靖海侯即为施琅。施琅因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奉命从铜山出师征台有功,而被封为靖海将军,晋封靖海侯。施琅与铜山关帝庙有何因缘关系呢?
  史志载,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至十一月,清水师提督施琅于兴化府(今莆田)平海澳先后二次乘东北大风出师征台不果,遂于翌年移师铜山,准备择日乘西南风攻台。清杜臻《澎湖台湾纪略》记有:“初,琅将出师……军士有宿于关壮缪庙者,忽闻空中呼曰选大纛五十杆,助施将军破贼。琅闻之,益自喜。至是,果验”。江日升《台湾外志》亦载有此事。关壮缪是关帝的封号,此一“关壮缪庙”即为铜山关帝庙。其时铜山“复界”才三年,因“迁界”废毁的城居大部尚未恢复,征台大兵入驻铜山,营房短缺,故部分军士只得借住于已修复的铜山关帝庙(关壮缪庙)。此事民间亦有流传。得梦的军士惊醒,早起忙将此闻报予施琅。施琅知是关帝赫奕,悄然心喜,即斋沐更服,躬临铜山关帝庙谒圣晋香,求签赐佑,果得第一首大吉之签《汉高祖入关》:“巍巍独步向云间,玉殿千官第一班;富贵荣华天付汝,福如东海寿如山。”施琅大喜,知是关帝神示,此次出师必胜也。又卜问出师吉时,依关帝圣谕,择于六月十三日于铜山水寨西门澳之官建妈祖庙龙吟宫(即今铜陵天后宫)前举行“祭江”仪典,“誓师铜陵”(见《台湾府志》),于十四日早上辰时启驾,乘强劲的西南风直取澎湖。驻守澎湖的郑军早有防备,出舟师迎战。却谁知海面上施琅的舟师锐不可挡,炮火升起,海空中数十面大旗飞扬呼啸似神兵天将扑来,结果郑军仓皇溃退,弃澎湖遁入台湾。据守台湾的郑克塽闻报施琅大军有神助战,无以抵挡,知天意使然,大势已去,遂具表归降。据民间所传,施琅顺利统一台湾以后,因感戴关帝显灵助战,故于翌年(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铜山重建关帝庙以报谢关帝恩德,并令其部属在台澎兴建了多座关帝庙,分请铜山关帝香火崇祀之。故台澎多处关庙均为施琅入台后清军所建,并奉铜山关帝庙为香火祖庭。
  然而,地方志明载,铜山关帝庙在康熙三年“迁界”时被清军焚毁,十九年“复界”后由总兵黄镐修复(现存关帝庙左廊碑记有证),除此,“康熙间”再无“重修”或“重建”的记载。铜山关帝庙历代修建碑记至今几乎保存完整,所有实物资料显示,铜山关帝庙的修建均与施琅无涉。
  那么,“靖海侯”施琅“重建”的关帝庙到底是哪一处呢?
  据笔者初步考查,施琅重建的关帝庙并非现存的铜山(铜陵)关帝庙,而应是位于铜山城外龙潭山下原清军武营所在地(明代铜山陆营“靖边营”驻地,清代沿袭驻军,故附近现今犹存“营前”之地名)的五里亭关帝庙,亦称铜山武营关帝庙。此庙始建于康熙二十三年,也就是施琅攻台得胜后的翌年,乾隆、嘉庆、咸丰年间均有重修(见《铜陵关帝庙世系略谱》僧承理纂民国初年民间手书藏本)。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东山三度抗战胜利后,东山县国民政府将此庙改建为“东山抗战阵亡烈士陵园”。据传,该庙的神像被民众所移藏,后于九仙山下重建庙祀,即今赤土窟关帝庙。时值全国抗战之际,国人同仇敌忾,抗敌锄奸,历史上的施琅因其先后二次叛明降清而被世人视为“三姓家奴”“大汉奸”,他所建之庙被愤而毁之改葬抗战英烈之魂,亦在情理之中。民国年间关帝庙住僧承理和尚所纂《铜陵关帝庙世系略谱》不记五里亭关帝庙始建人事,唯记重修情况,恐亦此故。原五里亭关帝庙的始建碑记至今尚未找到,或许深掩于东山抗战阵亡烈士陵园的土中,一旦重现,应可找到佐证。
  嘉勇侯福康安题铜山关帝颂文匾
  铜山关帝庙前殿龙庭檐下横挂一方关帝颂文匾,此匾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陕甘总督、嘉勇侯福康安题奉;木质,绿漆洒金底,镂花鎏金边,匾文金漆阳刻,长2.18米,高0.82米,上镌——
  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余奉圣命提兵平台,屯师铜山。其时军威炽盛,兵骄将勇,自诩旗开之日,必荡寇平魔。
  尝闻铜山关圣帝君威灵丕振,上安社稷,下庇黎民,灵签神妙,有求必应,未深信也。余拟于九月发兵,叩关帝,求灵签,数卜不得杯。遂按己意出兵,果出师不利,风浪阻遏于中途,无功而返,始警而惕,关帝圣明,罔欺也。复诚敬再谒圣庙,得签六十二首:百人千面虎狼心,赖尔干戈用力深;得胜回时秋渐老,虎头城里喜相寻。签语奥妙,中藏玄机,难明其意。
  依关帝示,十月再次举师,果顺水顺风,登鹿港,决敌斗六门,解诸罗之围,大里木戈告捷,小半天歼敌,占凤山,驱琅峤,斩敌克地,胜虽胜矣,争战酷烈,始料之未及也。
  乾隆五十三年十月,余奉召回京,夜航迷雾弥空,船触虎头山,顿悟关帝签语,一丝不爽,即回舟铜山,趋圣庙,再叩再谢。
  关帝圣明,余深铭感,特颂文镌匾,志其事,传示后人。
  时大清乾隆五十三年阳月谷旦
  协办大学士陕甘总督嘉勇候福康安盥洗敬献
  注:原匾于“文革”间遗失,修复该匾,经寻访考证,尽力于近原貌,循原意。
  漳州市芗城区弟子:吕金亮、陆建顺、汤锦铭、汤锦涛、汤锦煌、汤锦霖、汤锦华、汤锦成、汤锦水、汤必成沐敬修匾
  岁次庚辰年蒲月吉日
  匾文载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林爽文、庄大田率天地会众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震撼清廷上下。翌年,陕甘总督福康安奉乾隆之命提兵入台湾平乱,渡海之前屯兵于铜山。福康安听说铜山关帝威灵显赫,灵签神妙有求必应,起初并不深信。入秋九月,福康安决定举兵入台,便来到铜山关帝庙晋香问卜,但数次求乞,关帝总不出签,于是,便按自己主意发兵,结果舟师渡海半途为狂风大浪所阻,无功而返,始信关帝圣明,不可不依圣意行事。不日,福康安一早便洗沐更衣,心怀诚敬,再次到关帝庙朝圣晋香,抽得第六十二首中平签《韩信战霸王》。关帝此一签语中藏玄机,福康安一时难明其意,按关帝出示的吉期,于十月再度举师东渡,果然顺水顺风,舟师很快于鹿港登陆。此次平台,争战虽然酷烈,但终于获得全胜。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十月,福康安奉召回京,夜航海路,忽然迷雾漫空,其所乘大船途中触礁撞岸,经问,此处名叫“虎头山”,位于铜山海口之外。福康安顿悟关帝签语,赶紧下令回舟铜山,再次亲临铜山关帝庙叩谢圣恩。返京后,福康安特书颂文一章,镌成大匾,遣员送至铜山关帝庙悬挂,以彰关帝圣德。
  福康安题奉的原匾于“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期间遗失。2000年(庚辰年)漳州市芗城区信众吕金亮、陆建顺、汤锦铭等人“经寻访考证,尽力于近原貌,循原意”而修复了该匾。
  但是,福康安具体何时来过铜山朝谒关帝庙,并题下此匾呢?笔者翻遍手头所有史志文献,均未见有福康安进铜山的有关记述资料。
  据《清实录》和《台湾通史》等史料载: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林爽文、庄大田率众举事时,福建总督常青闻知,急调水陆二支大军赴泉州。翌年正月,派水师提督黄仕简率金门、铜山之兵2000人从鹿耳门登陆台湾,陆路提督任承恩统提标长福、兴化之兵2000人登陆鹿港,共计4000名福建兵驰援台湾清军。但由于起义军势如破竹,清廷驻台总兵平压不力,故乾隆皇帝于五十二年(1787年)月下旨遣调福康安为办理将军事务赴台征剿。
  福康安,字瑶林,姓富察氏,满州镶黄旗人,功封嘉勇侯,协办大学士,总督陕、甘两省。其奉命调集陕、甘、川、桂及粤西诸省军队入闽,抵厦门后久未能渡海启征。台湾军情告急连连。乾隆多次传谕进征,福康安多次回奏只推风信多变,启师出海屡为大风所阻,最后暂泊于大担岛。此间,乾隆下旨沿海各府镇修庙祀神,以乞神佑。福康安始于同年“十月二十一日,发大担门,从崇武澳放洋”渡台登鹿港,经多番激战终取得平台胜利,并擒获了林爽文、庄大田等起义领袖。
  尽管相关文献志书至今尚觅无文字记载福康安入铜山之事,但从当时客观情势推论,和民间口碑所载以及地方族谱有关内容文字为参证,福康安入铜山朝谒关帝并非只是传说,理由如下:
  一、福康安的平台军队多路入闽,由广东沿海入闽多经铜山。铜山系历代与台澎通航要港、闽海对台军事重地。自明以来,凡台海每有战事,铜山必为屯兵之地,福康安屯兵铜山属于必然。
  二、福康安抵厦门后到沿海视察军务必到所辖铜山水师营署。其在厦门逗留近半年时间,不会只呆在厦门一步不动,且厦门距铜山海路甚近,来往方便。
  三、据《清实录》所载,其时,乾隆皇帝曾以施琅征台平郑克塽和蓝廷珍征台平朱一贵的成功皆为神灵所庇护,曾下旨沿海各地军政长官修庙祀神,哪里神灵显赫即往哪里祈祭,东山关帝庙自明代在闽南一带早已威灵远播,福康安不无拜谒之理。
  四、据东山坑北村《王氏族谱》载,清代坑北村武举王养仔曾带一批乡亲随福康安入台湾,由此可以作为佐证。
  五、该颂文匾虽为复制,但福康安题颂铜山关帝匾文一事闽南民间早有所传,漳州吕、陆、汤三姓信众所修颂匾记事内容件件与史中平台战事吻合。
  因此,笔者认为,福康安到东山晋谒铜陵关帝庙并题奉颂文匾一事应为可信之史实,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而致史志漏失了记载。
  壮烈伯李长庚重修铜山关帝庙
  《铜山志》“铜山庙宇志”载:“关帝庙”,“……嘉庆十六年提督军门三省提调军务壮烈伯李长庚重修……”《东山县志》(民国稿本)亦载有李长庚重修铜山关帝庙之事。
  史志载:李长庚,字超人,福建同安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武进士出身,乾隆末年由蓝翎侍卫出任铜山营参将。民间有传,李长庚自少尚武仰崇关帝,久闻铜山武庙声灵远震,赴任铜山即斋沐晋庙礼祀。心思关帝一生忠义仁勇功垂千秋,已身为戎行后起,当播圣灵英风以护国安民。此间,每逢祀典,总是躬率参府官兵备礼崇祭,军政大事必告关帝,乞请圣灵示佑。
  当时台湾海峡屡遭寇盗扰犯,铜山一岛孤悬海中,是为疆防锁钥。李长庚“整理军政,严守纪律,爱民与爱兵并重”,唯仁德施予兵民。每闻洋匪寇边,李长庚辄自操船舵,身先士卒,奋力追剿,以忠勇屡建奇勋(《清史稿》)。
  嘉庆初年,李长庚从澎湖协副将任上擢升福建水师提督,之后因回避本籍移督浙江;不久又授统领闽浙水师提督三省提调军务。其间,因追征视事,每至铜山必晋关帝庙祷祝圣灵,仰祈关帝佑兵庇民。
  嘉庆九年(1804年)冬,李长庚先后率兵于浙江台州洋和广
  东甲子洋等处海面击败汪洋大盗朱濆、蔡牵伙党。次年夏,再败蔡牵于浙南青龙港。此时朱濆已灭,蔡牵慑于李长庚的神勇,不敢再犯闽浙,而索性聚船100余艘,东犯台湾,攻入鹿耳门,沉舟塞港,截阻官兵援应;并结连匪伙万余人,围攻府城,竖大旗自称“镇海王”,意欲占据台湾,全台大震。清廷忙从内陆调遣大军渡海,未及,李长庚已挥师入台征剿,智取强攻,将蔡牵逐出台湾遁入大洋。
  李长庚“宣力海洋,忠勤勇敢,不辞劳瘁,懋著威声”,“统兵于闽、浙、台湾及粤省洋面”,“往来跟剿,艰苦备尝,破浪冲风”,历数寒暑,身经数百战,每战威勇若有神助,前后歼毙贼匪无数,擒获贼船多只,令贼寇亡魂丧胆,一闻李长庚兵船所至即四处奔逃(《清实录》)。故寇匪中有“不怕千万兵,只怕李长庚”之语(《铜山志》)。
  李长庚征台回师途经铜山,再次晋武庙礼祭关帝,见年来风雨侵损,庙貌颓旧,遂发心倾囊输捐清俸并募化官兵重修关帝庙殿。事成再祭。念寇乱未平,海甸未安,然上峰督抚嫉功逼难,故乞愿许身报国,效忠勇以酬夙志。
  嘉年十年(1807年),李长庚亲率水师追歼蔡牵寇匪至铜山外海黑水洋(即澎湖沟),贼船败落仅余三艘,眼见寇首被歼在即,功届垂成之际,忽地狂风骇浪迭起,李长庚不幸中炮身亡,残寇趁机远遁安南(今越南)。消息传至京师,嘉庆帝为之坠泪震悼,特旨追封为壮烈伯,赐谥忠毅,传立专祠春秋祭祀(《清实录》)。
  李长庚仰崇关帝圣灵,竭诚重修铜山武庙,效忠勇以御寇而壮烈殉国于台海的事绩长存史册,地方志书有其传略,并流芳于铜山民间口碑。
  太子太保王得禄与铜山关帝庙“太子亭”
  铜山关帝庙前门的亭楼世人称为“太子亭”,因其构造奇巧且富丽堂皇而名闻遐迩。
  “太子亭”总高7米,屋面阔8.30米。其两垂阔5.2米,深4米;门高2.8米,宽3.5米。门柱圆形,中丰上锐;亭门有石横拱。门柱左右各嵌设青石镂空雕刺虎图案的望窗。望窗墙上横一木拱,托住左右四根斜柱。太子亭以两门柱、四斜柱及石横拱为承托,由中向外伸延,钝菱形结构。亭中部纯为中国特有的木斗拱构造,其繁复而独立地运用木斗拱的建构在国内属于罕见。
  太子亭由斗、拱、屐、梁、垫1000余件构成。斗有莲花斗、四方斗、牡丹斗等;拱有凤凰拱、鹦鹉拱、刺虎拱、镂空雕花拱等。一斗九拱而升,殊为别构。另有六角梁、四方梁,及形式多样的花垫、雕花插角、漆木雕狮子等。
  太子亭屋面为高脊四垂歇山顶,上覆青色琉璃瓦,脊端与檐角尤为高挑飞扬,陡增气势。屋面以彩瓷剪贴雕塑装饰。中脊塑以双龙抢珠,龙为回首龙。正面雕以八仙骑八兽,背面分三组塑有唐宋故事。太子亭上雕塑的大小人物有129个。
  太子亭整体建筑结构为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其承托部分的四斜柱、受风部分的木斗拱结构、屋面日晒雨淋暴露部分的彩瓷雕塑,均是传统建筑运用典范。东山岛自古风灾沙灾不断,海碱侵蚀严重,而太子亭历经数百年来多少次台风、地震不坍不毁,无损分毫神采。太子亭既巍峨险峻,又玲珑剔透,且富丽堂皇,其精巧构造,古时东山人认为“神仙所造”。
  然而,一般寺庙的前门都叫端门或山门,为何铜山关帝庙的前门却称为“太子亭”?这一独特的名称因何而来呢?据民间传说结合史料考证,“太子亭”为清道光年间台湾水师名将、太子太保王得禄所捐修,原亭檐内侧悬原来有其题奉的“惠我无疆”金匾一方,故名。可惜,此匾于“文革”中毁失(一说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东山县长楼胜利“破除迷信”时就已丢失),“文革”后重修时仅悬明代铜山御批名家进士文三俊的颂文匾。
  《清实录》和《台湾通史》等史料载:王得禄(1770—1841年),字百遒,祖籍江西,台湾嘉义人,年十五入武庠,乾隆六十年补督标右营。当时闽粤海上多盗,蔡牵、朱濆为魁首。“闽浙总督檄铜山营参将李长庚平之,得禄从,颇杀贼”(《清史稿》)。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王得禄从澎湖水师副将升任南澳镇总兵官。铜山与南澳两岛共为闽南粤东海上屏障,时铜山驻军归属南澳镇所辖。七月,上任伊始的王得禄乘坐官舰到铜山视察(见《南澳文史资料》第期《南澳总兵考》一文),久仰铜山关帝庙威灵赫濯,恩被海峡两岸粤闽四方,船抵铜山西门澳水师驻地即依例晋庙恭谒关帝,备礼以祀。王得禄入驻铜山,闻报朱濆伙党数十艘贼船游窜于台湾鹿仔港和滬尾(淡水)一带洋面,伺机劫掠过往商船,遂亲率兵舰前往追剿,临启驾再次晋谒武庙焚香祷祝,并乞炉丹香火入船镇座,佑助渡海官兵。于是一路风浪无阻,直抵台海,于鸡笼洋(基隆海域)截住朱濆船队。王得禄率师奋勇攻击,一番苦战,终获大胜,夺得盗船9艘,歼灭贼匪多名,残余盗匪从台湾后山绕过蛤仔兰(即嘎玛兰,今宜兰)遁出外洋。此役,王得禄因“缉捕勇往,调度有方”,受到朝廷嘉奖,翌年,擢升浙江水师提督,旋即移督福建。嘉庆十四年(1809年)八月,蔡牵伙党进扰铜山外海黑水洋(即澎湖沟)。王得禄依铜山关帝圣示卜择吉时出兵,与定海总兵邱良功合击海盗船队。此番遭遇血战,王得禄身被炮火所伤,仍奋不顾身赶拢追剿,终将盗首蔡牵击溺于海,全歼盗匪200余人,并生擒各路助恶伙党。至此闽浙二洋巨盗皆灭,海氛澄清。王得禄因制敌殊胜,厥功尤伟,而晋封二等子爵,赏戴双眼花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钦命晋升浙江全省提督。
  王得禄督师闽粤浙期间,仰赖铜山关帝圣灵佑助,征海剿盗,屡建奇勋,一路爵禄高登,晋封太子少保,成为清代台湾籍战功最著、官位最高的水师名将。据传,道光二年(1821年),王得禄又乞灵签依关帝神示,于功成名就之后,为避满清官僚倾轧之祸,及时告退,乞病归返台湾嘉义故里,后又被朝廷多次召用。道光十二年,王得禄得悉铜山关帝庙重修,为报答关圣帝君恩德,特题捐清俸一百二十元大银,修建端门亭楼,并发动原属下闽粤浙台各处官兵慷慨捐输,葺新庙貌;同时奉题“惠我无疆”颂匾一方(据前辈耆老回忆,该匾下方题有“水师提督太子少保王得禄将军”等字样),敬悬于“太子亭”檐额之上;故铜山关帝庙端门民间称为“太子亭”。道光二十一年(1840年),英军入侵东南沿海继而进犯台湾,王得禄又奉诏驻防澎湖,当年十二月病死于战场上,享年72岁。朝廷追赠伯爵,加封太子太保,谥果毅,并赐祭。
  现铜山关帝庙前院右回廊嵌墙犹见《重修武庙记》一碑,花岗岩石刻,无碑题,高2米,宽0.8米,为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年)关帝庙重修竣成所立捐修芳名碑。碑记下部风化剥蚀,字迹难辨,现存文字刻有——
  钦命浙江全省提督二等子爵王得禄捐银一百二十员、广东碣石镇总兵官林鸣岗、南澳左营游击林廷福、守备……右营游击陈瑞、守备……(台湾)安平协副将吴得勋捐银四十员;署南澳左营游击杨登俊捐银一十员……澎湖协副将孙得发捐银五十员、署漳镇左营游击涂继猷捐银二十员……闽安协副将吴安邦捐银二十员、(台湾)安平中营游击谢得彰捐银二十四员……安平左营游击谢建雍捐银二十二员……
  此外,王得禄还为从铜山关帝庙承传香火过海的澎湖红毛城关帝庙(亦称武圣殿,康熙二十三年建)题奉了“大义垂昭”颂匾一方,至今仍存,在台湾尤享盛名。
  抗英名将陈化成与铜山关帝庙的因缘
  铜山关帝庙大院右回廊嵌墙有《重修武庙记》碑记,此碑为花岗岩石刻,高2米,宽0.8米,碑刻载有“福建全省水师提督许松年、金门镇总兵官郭继青全捐银一百员、金门镇总兵官陈化成捐银五十员……等文字。此碑为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年)铜山关帝庙重修竣成所立。
  据史料载:陈化成,福建同安人,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出任铜山营参将。世传陈化成赴任铜山,即依例恭谒武庙祭祷关帝。礼毕,与随行官兵仰瞻庙貌,见大殿悬有前朝大学士黄道周所撰颂联,不禁立于匾前默念揣摩,末了慨然而道:“这最后‘降魔伏虏’‘只完当日精忠’几字,何壮烈也哉!吾等守疆将士,当乞其威灵,效其忠台湾海峡寇患频仍,陈化成身为铜山主将,每日仗剑驱舟,严备防守。惯与兵丁同甘共苦,食宿一处;闻警征战身先士卒,勇往斩敌。怀仁慈以厚民爱兵,扬威勇以励兵安民,故兵民昵称其为“陈佛”。朝廷器其才略,重其忠勇,道光三年(1823年)调任台湾协副将;六年,特破避籍常例钦授金门镇总兵官;嗣后,擢升福建水师提督。
  陈化成离铜山赴台湾、金门就任期间,因感戴铜山关帝每每显灵赫异佑庇两岸兵民,特与福建全省水师提督许松年、后任金兵镇总兵官郭继青(曾任铜山营参将、澎湖协副将)等将官率捐清俸重修铜山武庙,并挂香于座舰,奉圣灵征海广播声威。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军炮击广州,粤海风烟突起,闽省吃紧。五月,英军败出虎门,转攻铜山。陈化成率兵驰援,重临铜山,领军民二度击退英舰。旋即又鏖兵于金、厦及台海,重创凶顽。
  翌年,英军北犯,浙省之定海、镇海相继被破,江南戒严,已调任江南提督的陈化成率兵扼守吴淞口炮台。英军来攻,陈化成手执红旗,登台挥战,亲自操放大炮,连续击沉击伤英舰多艘。无奈总督牛鉴胆小败事以致东炮台失守,参将周世荣临危潜逃,天意所然,陈化成仰天长啸,奋力孤守西岸炮台,竞连中数弹,血溅宝山。最后,七尺英躯归殓于嘉定关帝庙,终于完了当年在铜山关帝殿前发心所许之大愿,一片忠魂趋附于圣灵座下。
  2004年4月初成
  2006年3月改定

知识出处

東山岛文史第21-22辑合刊

《東山岛文史第21-22辑合刊》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东山县委员会提案与文史委员会

本书记述了东山岛的文史资料,其中包括史海探幽、关帝文化、东山与台湾关系、铜海吟笺、人物春秋、岁月回眸的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小龙
责任者
福康安
相关人物
李长庚
相关人物
王得禄
相关人物
陈化成
相关人物
郑成功
相关人物
江日升
相关人物
陈骏音
相关人物
蔡禄
相关人物
郭义
相关人物
黄廷
相关人物
林升
相关人物
洪旭
相关人物
朱天贵
相关人物
刘国轩
相关人物
朱术桂
相关人物
郑昭明
相关人物
施琅
相关人物
杜臻
相关人物
关壮缪
相关人物
吕金亮
相关人物
陆建顺
相关人物
汤锦铭
相关人物
汤锦涛
相关人物
汤锦煌
相关人物
汤锦霖
相关人物
汤锦华
相关人物
汤锦成
相关人物
任承恩
相关人物
周世荣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东山岛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铜山区
相关地名
上犹县
相关地名
东山区
相关地名
武庙镇
相关地名
关帝镇
相关地名
康庄镇
相关地名
广西壮族自治区
相关地名
珍宝岛乡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台南市
相关地名
铜陵市
相关地名
南明区
相关地名
嘉义市
相关地名
嘉义县
相关地名
兴化府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
东北镇
相关地名
澎湖县
相关地名
鹿港镇
相关地名
凤山县
相关地名
关帝庙镇
相关地名
海口市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金门县
相关地名
兴化市
相关地名
满州乡
相关地名
黄旗镇
相关地名
广府镇
相关地名
陈府镇
相关地名
邵府镇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基隆市
相关地名
后山镇
相关地名
宜兰县
相关地名
定海区
相关地名
安平县
相关地名
中营镇
相关地名
金门镇
相关地名
恭谒武庙
相关地名
金兵镇
相关地名
广州市
相关地名
虎门镇
相关地名
镇海区
相关地名
江南区
相关地名
西岸镇
相关地名
宝山区
相关地名
嘉定区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太子亭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