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施琅铜山出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山文史資料第十四·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154
颗粒名称: 论施琅铜山出师
分类号: D618
页数: 9
页码: 93-10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施琅在收复台湾和统一祖国方面的重要贡献。文章指出,施琅率领军队乘南风攻取澎湖岛,取得了巨大胜利。施琅正确选择了进攻时间和地点,充分利用南风的优势,成功击溃了郑军主力,最终收复了台湾。施琅的决策和战略战术得到充分证明,并为中华民族争取到统一台湾的时间。铜山岛上的施琅练兵场所和出师港湾已成为历史文物和旅游景点,应该加以保护和发展利用。
关键词: 东山县 施琅 台湾收复

内容

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领军队2万多人,2百多艘战船,从金门料罗湾放洋,进兵台湾。经过10个月的奋战,至次年2月1日,郑军打败了被马克思称之为“十七世纪标本国家”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了台湾。1683年6月14日,施琅率领军队2万多人,战船2百多艘,自铜山放洋,攻取澎湖,统一祖国。郑成功和施琅在收复台湾和统一祖国这个大前提下,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他们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当郑成功在热兰庶城附近登陆时,“随即有几千个中国人出来迎接他们,用货车和其他工具协助他们登陆①。”战斗缝隙,郑成功巡视蚊港,“四社土民……男妇壶浆,迎者塞道②。”而当施琅于1683年8月13日到鹿耳门受降时,“其各乡社百姓以及土番,壶浆迎师,接踵而至……咸皆欣欣踊跃③。”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说施琅在保卫台湾、建设台湾等方面,是继承了郑成功的事业。
  清初,郑经政权早就准备援引琉球、朝鲜例放弃明朔,向清王朝称臣纳贡,以保持“半独立”或“独立”的地位①。所以施琅率师所要解决的是台湾要不要统一于中国,或者再次从中国分离出去的问题。自1683年施琅统一台湾至1895年的不平等的“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台湾沦为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殖民地,之间相距212年。在这2百多年的时间内,台湾人口从20万人增至320多万人,行政区域从一府三县,增至一省、三府、一州、十六县和六厅。这就是说,施琅统一台湾,为中华民族争取到2百多年的时间,使台湾和祖国大陆完全统一。这是铁的事实,是国内外任何别有用心的人否定不了的。
  施琅统一台湾是从铜山岛放洋的,因此,铜山岛在施琅指挥整个统一台湾战役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说它是占有决定性的重要地位,也一点不过分。当年施琅训练水师的水操台——铜陵镇九仙山上的“仙峤瑶台”,和出师放洋的宫前湾天妃宫等地,至今仍然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物,而且也是铜山发展旅游业的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胜迹。
  施琅率师攻取澎湖,经历了十多年的艰难历程。首先,他必须取得康熙皇帝对他的信任。接着,清廷出现进兵台湾是乘北风或乘南风的激烈争论。施琅必须说服康熙皇帝接受他的乘南风“专征”台湾的意见。其间虽然出现不少挫折,但施琅的乘南风专征的决心更加坚定不移,终于取得康熙皇帝的支持,率军乘南风取得澎湖海战大捷。
  “乘北风”或“乘南风”的历史回顾
  古代祖国大陆与台湾的交通,有具体年月记载的,当推《隋书》,记云“大业六年(610年)二月,武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州,击流求,破之”①。宋代,类似记载渐多。如《攻媿集》有“乾道七年(1171年)四月,起知泉州……郡实濒海,中有沙洲数万亩,号平湖,忽为岛夷号毗舍耶者奄至……他日又登海岸杀略”②。即《诸蕃志》所记毗舍耶“至泉之水沃、围头等村,恣行凶暴”③之事件。与此同时,《水心文集》也有记“白蒲延大掠流鹅湾,同巡检轻战而溃”④的事件。流鹅湾在漳浦县,是一个半岛海港,明初建巡检司于此,距铜山岛甚近。白蒲延为巴布延群岛。这就是说毗舍耶人于乾道七年夏四月,有的乘西南风通过巴士海峡的巴布延群岛到达澎湖列岛,有的乘西南风到泉州沿海的永宁、围头和漳浦的流鹅湾劫掠。夏四月,正是南太平洋刮西南季风的季节,是中国出洋航船、外国航船和南海船返航闽、广港口的季节。
  南宋政府为保护南海航线的安全,针对毗舍耶每于夏四月乘西南风来袭扰,决定对澎湖由每年的夏四月“每遇南风遣戍为备”,改为“春夏遣戍,秋暮招归”⑤。即提早于春夏之交派兵至澎湖列岛戍守,待秋暮初冬刮东北季风时返回。以上的隋朝赴流求在春二月,南宋的戍澎湖在春夏之交,这些时间是多刮东北风的季节,而毗舍耶来泉州和漳浦沿海和宋军戍守澎湖,有时也是在夏四月,多刮南风的季节。这表明隋代以后,台湾与大陆的往来既有乘东北风季节,但多乘夏季西南季风的。
  1661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是于夏四月乘南风进兵的。在盛吹西南季风时进兵台湾,可对驻爪哇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封锁消息,使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实践证明郑成功的决策是正确的。但是,台湾海峡的季风并不是夏四月一定不停地刮西南季风,实际是台湾海峡的夏季南风的风信经常变化的,即时而南风,时而东北风地交替出现。
  征台乘风之激烈争议
  1662年郑成功死讯传来,清朝对郑氏政权采取军事进攻和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方针。1663年11月,以福建提督马得功率领的福建水师,会合郑氏降将施琅、黄梧、郑鸣骏、杨富等和荷兰舰队,攻陷金门、厦门,郑经败退铜山,面临覆没局面,只好退踞台湾。清军乘胜追击,命施琅为统帅,周全斌、杨富为副,统率郑氏投降诸将兵攻取台湾。1665年(康熙四年)5月,施琅率军自铜山放洋,也是乘夏季南风进击。可是船队至清水洋遇风折回。用施琅自己的话说是“明年(1665年),挂靖海将军印,统诸镇征剿台湾,往往为飓风所阻,以故暂停止。”①清廷怀疑此役的失败为郑氏降将暗中破坏,为防止郑氏降将的内外勾结,造成沿海更大祸患,康熙七年(1668年)四月,部文到闽,令“催施琅即进京陛见。授琅内大臣,裁水师提督缺,悉焚诸战船……次第催拔各投诚官兵,分配外省开垦”①。清廷从此搁置攻取台湾的计划。而施琅进授内大臣至复出的十三年之间;清廷给予的薪俸日减,生活十分艰难,如《天咫偶闻》所云:“世家自减俸已来,日见贫窘,多至售屋,能依旧字者甚少。以余所见,如续顺公沈氏,靖海侯施氏皆数易其居,赁屋以处。②”可见清廷对内大臣施琅的不信任。此后,清廷忙于镇压“三藩叛乱”,郑经取得时间在闽、粤沿海巩固自己的地位。
  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郑经死,诸子争立,内部动摇,清廷重议攻取台湾。安溪人大学士李光地力主乘机攻取台湾,并推荐施琅出任主帅。姚启圣也向康熙皇帝力荐施琅,指出:“原任水师施琅威名,郑锦畏之如虎,所以郑锦将施琅之子齐舍与至亥舍,给以官爵,以羁縻之……施琅即有一子在海,尚有六子在京,京中家口数百,肯为一子而舍六个儿子与数百口家眷乎?③”以释康熙皇帝之疑虑。
  于是康熙皇帝再次起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到任后即投入练兵、造船和筹饷等事宜,准备于次年乘南风攻取台湾。可是,清廷内部在乘西南风或乘东北季风攻取台湾的问题上争论激烈。总督姚启圣、吴兴祚等坚持乘冬季东北风进兵台湾,他们认为东北风迅猛,可占上风上流之优势。李光地、施琅等则力主乘夏季西南季风攻取台湾。两派意见相反,相持不下,结果给反对进兵台湾论者提供借口。于是有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五月至七月,户科给事中孙蕙、左都御史徐元和户部尚书梁清标等上疏康熙皇帝,他们认为内部意见不统一,征台湾时机未成熟,请“暂停台湾进剿”。康熙皇帝虽然征台湾的决心没有动摇,但却同意乘冬季东北风进取台湾的主张。
  九月,施琅奉命率领二万一千多军兵,由厦门移师“泉州海口臭涂寄泊操练。①”十一月初三日移师兴化府平海卫澳,准备乘冬季东北风自平海开驾进兵台湾。十二月二十三日放洋,可是海面忽转东风,船队全部被风吹回平海卫。十二月二十七日,再次从平海卫开驾,船队至青水墘,风力骤减,遂转东南顶头风,整个船队又被风吹回平海卫②。施琅以两次实践证明,乘东北风进军台湾,貌似合理,但实际是难以成功的。总之,经过1665年的乘西南季风与1682年的乘东北季风的试验,施琅更加坚定乘西南季风进取台湾的信心。另一方面,经1682年乘东北季风进取台湾的两次失败,持乘东北季风论者也就没有什么理由可以反对施琅的持乘南风论了。
  施琅力主夏至乘南风之正确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三月,施琅向康熙皇帝《密陈航海进剿机宜疏》云:“古者行兵,多用奇计,声东击西,兵不厌诈,非可直道而行”。去冬具疏,请以“今年三四月微北风进兵,盖为郑逆奸细颇多”,使之知“我舟师必用北风而进,然后出其不意而收之。”现在,郑军中计,“艘纠集澎湖,欲抗我师,据险以逸待劳”。此时,假设清军乘东北风攻澎湖,则必由澎湖西屿头,然后转帆向东北。春夏之文,东北风为多,则清舟师尽是顶风顶流,断难逆进,而郑军则“已先站立外堑、内堑,接连娘妈宫,俱居我上风上流,其势难以冲击取胜。”倘若就“夏至南风成信,连旬盛发,从铜山开驾,顺风平浪,船得联〓齐行,兵无晕眩之患,”其时郑军“反居下风、下流”,“进不得战,退不能守”,则澎湖唾手可得。得澎湖则“扼其吭,拊其背”,台湾的郑军不战自溃矣。如若不然,俟至“十月乘小阳春时候,大举进剿,立见荡平。”
  然而,督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欲与施琅随军征台。施琅明知姚启圣“生长北方,虽有经纬全才,汪洋巨浪之中,恐非所长”,而吴兴祚“初到视事,未识闽疆情形”,让他们随军督战必有所失或误大事。因此,施琅密陈康熙皇帝,让“督臣宜驻厦门居中节制”,让自己“得专统前进”。这样,将士知有“督臣后趱粮运策应,则粮无匮乏之患,兵有争先之勇”。据此,力陈康熙皇帝“密行温谕督臣,免其躬身偕行。①”施琅正确地处理与之意见不同、又事实证明对手是错误的同僚。
  在此关键时刻,施琅上康熙皇帝《请决计进剿疏》,重申南风进取澎湖之理,不愿在关键时刻把内部分歧闹大。为释总督姚启圣疑虑,也为了十拿九稳,施琅派出快船二十三艘,由总兵董义、曾成,提标署左营阮钦为、各镇营千把等领驾,“前往澎湖了望”。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六月四日,从漳浦县古雷洲出发,次日“到澎湖猫屿……湾泊花屿”。六日,“由虎井过狮屿头,了望刘国轩”船只,尽泊娘妈宫。七日返回,八日到达厦门。虽遭到阻截,但比预料的小得多。因此,经侦察得出结论云,“此行遣发巡哨船只,来去无阻,见有明据矣。若决乘南风进取,岂不可见成效乎?①”
  可是,乘南风取澎湖的决定仍然不断受到牵制。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四月,施琅完成战前一切准备,即“船坚兵练,事事全备”。这时,宁海将军喇哈达、侍郎吴努春到厦门视察。五月初五日,二将军合同姚启圣统率舟师至铜山,以侯夏至南风成信,即联〓进发。可是姚启圣到铜山后,“转意不前,而三军侧听并尽解体”,施琅有前功尽弃之险。他据理力争。姚启圣竟云,“以提督同心合意”加以压制。此时,宁海将军等二人却密陈兵部,竟颠倒黑白诬说施琅“称南风不如北风”,以此强加施琅有欺君之罪。
  施琅又探知“刘国轩恃威妄杀,稍有隙缝,全家屠戮,人人有芒刺在背,间有心欲投诚”。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四、五月,刘国轩侦知施琅乘南风进攻,集中二百余号船只,二万余军兵,严守澎湖,孤注一掷作决死战。施琅抓住战机,若攻下澎湖,郑军主力丧尽,台湾唾手可得。
  施琅经长期的实践和调查研究,得知“六月时序,澎湖无五日和风,即骤起飓台,怒涛山高,变幻莫测,三军命悬,悉听之天。②”施琅选定夏至前后,台湾海峡有几日和煦南风的特点,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四日,自铜山放洋,正东航至八罩水道,在望见西屿(渔翁岛)的最高点西屿头后,折北驶向澎湖岛,充分利用南风,占据上风,上流,而置郑军于逆风、逆流的不利地位。十五日,抵澎湖花屿、猫屿,泊八罩水 澳。次日进攻澎湖。十七日,复泊八罩水按。刘国轩死守以待飓风发作,借以歼灭清军。二十二日,施琅水师分多股乘南风冲击,黄昏,全歼郑军主力,刘国轩败遁台湾。澎湖海战大捷,取得预期的乘南风进取的效果。澎湖的胜利,证实施琅的预见,郑氏政权必将“不战自溃,内谋自应。”总之,从进取澎湖、台湾的战略战术,进军时间,战前准备及处理同行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施琅都表现了军事家、政治家的品质。特别在进取澎湖的时间选择上,施琅能选准进军时间为六月夏至前后数日,进军的最佳地点是铜山岛。施琅的这些决断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调查、实践,最后作出的打破常规的决断。澎湖战役的实践证明施琅决断的正确。
  总之,施琅选取南风自铜山出师攻取澎湖,统一祖国,立下了丰功伟绩。以后又顶住弃台逆流,保卫了台湾,建设了台湾,为中华民族争取到二百多年的统一时间,施琅其功昭昭。如今铜山岛上的施琅练兵场所和出师港湾,既是历史文物,又是发展旅游业的胜迹。这笔重要的文化遗产需要切实加以保护和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作者系泉州师专历史系副教授

附注

①甘贝勒《荷兰人统治下的福摩萨》(英文版),第二部分,第二节《到达和战胜国胜爷》,第413页。1903年,伦敦版。 ②《延平王户官杨英从征实录》第152页。1931年影印本,商务版。 ③施琅《舟师抵台湾疏》,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十九日。 ①连横《台湾通史》卷2·建国纪,第36—40页,1983年,商务印书馆。 ①《隋书》·炀帝本纪·三,1976年,中华书局版 ②楼钥《攻媿集》卷88·《汪大猷行状》。 ③赵汝适《诸葛志》卷上·毗舍耶国。 ④叶适《水心先生文集》卷24·《周镇伯墓志铭》。 ⑤周必火《周文忠公全集》卷67·《汪大猷神道碑》。 ①施琅撰王铎全校注《靖海纪事》·施德馨《襄壮公传》,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①江日升《台湾外纪》卷6·康熙癸卯年至康熙甲寅年,共十二年。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②震钧《天咫偶闻》卷3。震钧系满族皇室,嘉庆、道光时人,所记康熙、乾隆事甚多。此条引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黄展岳先生提供。 ③姚启圣《忧畏轩奏疏》卷3。 ①施琅《舟师北上疏》,康熙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②施琅《海逆情形疏》,康熙二十二年正月二十一日。 ①施琅《密陈航海进剿机宜疏》。康熙二十一年三月初一日。 ①施琅《请决计进剿疏》,康熙二十一年七月十三日。 ②施琅《飞报澎湖大捷疏》,康熙二十二年六月二十六日。

知识出处

东山文史資料第十四·十五辑

《东山文史資料第十四·十五辑》

本书收录了水调歌头·香港回归感赋、七律·欢呼香港回归、临江仙·迎香港九七回归、七律·庆香港回归、东山建县始末、八十年的路、1950年后到东山岛视察的中央和省领导人、纪念东山建县八十周年诗词一束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幼雄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