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云霄县的免疫接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970
颗粒名称:
云霄县的免疫接种
分类号:
R186
页数:
5
页码:
74-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云霄免疫接种始于1902年,经历了三个阶段:1902-1959年的萌芽阶段,仅接种牛痘疫苗等少数几种;1950-1978年的普及阶段,开始普及接种多种疫苗;1978年至今的计划免疫规范阶段,开始实施计划免疫,并逐渐规范化、制度化。
关键词:
云霄县
免疫接种
内容
免疫接种,也称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措施之一。据县誌和有关资料记载以及笔者所闻,云霄的免疫接种始于1902年的“人痘”接种预防天花(后改种牛痘)。民国期间,增加鼠疫、霍乱、伤寒等免疫接种,但范围很小,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发展、普及。1978年起实施计划免疫,使免疫接种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1996年,云霄免疫接种工作经省级考评成为达标县。
(一)
云霄免疫接种的进程,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1902——1959年的萌芽阶段
解放前,云霄免疫接种的种类不多,仅有牛痘疫苗、霍乱、鼠疫、伤寒和脑膜炎菌苗等5—6种。除牛痘苗是进口活疫苗外,其余均为死菌苗,且质量差,价格高,加上当局宣传教育不力,群众不易接受,因此接种率很低,不能形成免疫屏障,起不到控制传染病的作用。所以天花仍然年年发生,鼠疫、霍乱照样按其固有周期流行。
1950—1978年的普及阶段
解放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支持,云霄免疫接种开始走上普及、发展的轨道。1950年,县政府召开专门会议,贯彻上级关于普种“牛痘”的指示精神,普种工作迅速全面展开,首次完成了全县的“牛痘”普种任务。1951年,开始使用鼠疫减毒活痘苗,并把牛痘、鼠疫苗、霍乱苗定为每年的常规接种和重点普种。接种对象除牛痘为全县新生儿和未曾接种的儿童外,鼠疫、霍乱苗仅接种流行区和部分易感人群。其中,1953年鼠疫苗接种人数达63962人,接种率为46.年代期间,每年夏季和冬、春季,都分别进行伤寒、副伤寒三联菌苗和脑膜炎菌苗接种。1963年开始接种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1965年开始口服减毒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小麻糖丸)。70年代又先后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卡介苗、百白破三联菌苗、乙脑减毒活疫苗,口服分型小麻糖丸和流脑多糖体菌苗,使接种的种类不断增多,免疫范围不断扩大。但由于缺乏系统计划,接种无程序,对象不明确,接种率也不高。因此,影响了免疫接种的应有效果。
1978年起的计划免疫规范阶段
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会议发布“阿拉木图”宣言,确定1990年以前要对全世界所有儿童提供卡介苗、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等四种生物制品的免疫预防,以降低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和结核等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我国当即参加这一活动,并称之为计划免疫。计划免疫就是按统一程序(见表1),通过“四苗”接种、预防控制相应的九种疾病,以保护儿童健康。计划免疫的对象为0——7岁儿童,并实行免疫接种证制度。免疫接种都必须做好内卡和外卡登记,以便检查,防止漏种。
1982年开始计划免疫的冷键建设,为县、乡、村三级卫生防疫单位配备速冻器、冰箱、冰壶和冷藏背包,以保证免疫过程的疫苗冷藏要求,确保免疫质量。1983年上半年,东厦乡卫生院首先开设计划免疫门诊,至年底全县各乡普遍开设,从而方便了儿童的常年接种。1985年起,每年4月5日定为我国儿童免疫接种宣传日,县、乡、村层层开展计免宣传活动,县乡领导的亲临现场为儿童作免疫示范,促进了计免活动的深入开展。1988年7月以后,全县陆续开展计划免疫保偿工作,保偿期为0——7岁,凡是参加保偿的儿童按程序接种后,如在保期内发生相应传染病,可向设保的卫生单位领取规定的赔偿金。1988年底,接受省级考评验收达到以县为单位“四苗”有效接种率85%以上的标准。1993年开始甲、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接种,同年12月起,连续4年10轮的消灭脊灰炎的强化免疫活动,口服疫苗人数达193834人次。1996年再次接受省级考评,全县达到以乡为单位接种率85%以上的标准。
(二)
云霄免疫接种的效果非常显著。解放初,国家对鼠疫、霍乱、天花等三大烈性传染病的防治十分重视,把它作为反对美帝国主义进行细菌战的突出内容来抓,结合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了群众的防病意识,使“三病”免疫接种的普及率、接种率达到最高点。至1953年,控制、消灭了鼠疫、霍乱和天花。1953年消灭天花,比全国消灭天花(1960年)和全世界消灭天花(1980年),分别提前7年和27年。此后,随着免疫接种种类的增多,免疫范围的扩大,接种复盖率和有效率的提高,各种相应传染病和免疫屏障迅速形成,白喉、脊灰炎、麻疹、“乙脑”、“流脑”和其他传染病的发病率也逐渐下降。据县防疫站的统计,相应传染病的总发病率,50年代为2109.72/10万;60年代为590.06/10万;70年代降至344.56/10万;80年代降至190.06/10万;90年代降至100/10万以下。从80年代起就达到国家本世纪末的控制指标(200/10万以下)。其中,计划免疫“四苗”的相应传染病防制效果更为显著。六病中除结核、破伤风二病国家尚未列为统计项目外,白喉和脊灰类已分别连续18年和连续5年无病例发生;麻疹平均发病率已从70年代的806.2/10万降为90年代的1.02/10万;百日咳发病率也从16.49/10万降至0.20/10万。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八辑》
本文收录了血染乌山路、地下工作组与云霄和平解放、云霄礁美台胞接待站、回忆日寇投降时云城情景、解放初云霄县域变更、“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回顾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庄火金
责任者
方竞雄
责任者
相关机构
东厦乡卫生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