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后《云霄文艺》琐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834
颗粒名称: 文革后《云霄文艺》琐忆
分类号: G239.29
页数: 3
页码: 11-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云霄县文艺创作在“文革”前十分活跃,但“文革”期间处于低潮。打倒“四人帮”后,文艺创作热情喷发,但缺乏发表园地。在这种形势下,铅印版的《云霄文艺》创刊并发行了七期,成为当时县办刊物的先声,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云霄县 云霄文艺 文艺创作

内容

“文革”前,云霄县文艺创作十分活跃,也出版过好多期油印的《云霄文艺》期刊。十年动乱中,万马齐喑,百花凋零,我县的文艺创作也处于低潮。
  打倒“四人帮”后,一方面,我县文艺工作者被压抑的创作热情骤然喷发,但缺乏发表作品的园地,县文化馆编印的不定期油印文艺小报满足不了作者与读者的要求;另一方面,一批比较有事业心又比较懂行的领导干部充实到宣传文艺部门,他们对创办文艺期刊、开展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给予极大的支持。在这种形势下,铅印版的《云霄文艺》就创刊并发行了。
  《云霄文艺》于1979年5月出了创刊号;1979年8月出了第二期,1979年10月出了第三期;1980年1月出了第四期;1980年7月出了第五期;1981年7月出了第六期;1982年10月出了第七期。出版发行时间计三年五个月,共发行七期。
  1979年,我从东厦公社“路线教育”工作队回到县文化馆,担任社文组组长,具体负责本县业余创作指导工作。当时,县委宣传部由施武弄副部长主持工作,县文化馆由方坤水副馆长主持工作。施副部长有一次在全县业余作者会议上提到:文化馆要办一个象样的刊物,搞几次比较有影响的书画展。我们也认为,当时业余作者热情很高,苦于没有刊物可供发表,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大家的创作积极性,因此,创办一个质量比较高的铅印版的《云霄文艺》势在必行。经过馆务会研究后,于1979年春,成立了《云霄文艺)筹备组,具体事务由我负贵。不久,肖林同志落实政策,也调到县文化馆。1979年4月间,经宣传部批准正式成立了《云霄文艺》编辑部,由肖林任主编,我当责任编辑,并刻了公章,印制了专用稿纸和实行稿酬制度。
  第一期创刊号于1979年5月出版,施武弄同志题写刊名并撰写题为《高举<讲话>旗帜,繁荣文艺创作》的发刊词。这一期中,还刊载了刘永生的革命回忆录《初见毛主席》、炎宝的人物考《秋瑾出生在云霄》等,在读者中引起比较大的反响。刊物公开发行,由县新华书店和流动书摊各代销一部分,也分别赠送一部分。每册定价贰角伍分,印了2000册,很快销售一空。省图书馆、浙江绍兴秋瑾纪念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等都先后来函索购过。
  第二期出刊后,接到上级出版部门通知,刊物不能公开发行。因此,从第二期开始,就不再委托新华书店和流动书摊代销,由文化馆自己向各单位推销。当时,方坤水副馆长也曾经带我们几个编辑人员到下河中学、和平中学等地联系发行事务。由于《云霄文艺》在群众中影响较大,还能在内部发行到1000多册,收取一些成本费,以充稿酬和办公费用。
  第四期后,肖林同志调漳州工作,由我继任主编。第七期后,我也调到县潮剧团工作。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云霄文艺》暂时停刊。
  回顾《云霄文艺》办刊过程,我认为这段工作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首先,开了“文革”后县办刊物的先声,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时,由于文艺刚开禁,许多人还心有余悸,所以县办刊物很少。漳州地区仅有龙海、云霄两家。其次,联系了一大批作者,并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刊物全盛时,每期可收到来稿上千篇。其中,有知名作家马宁,老干部刘永生、王汉杰等,也有本县老一辈业余作者张瑞莹、林文涛、张耀堂、汤印光、郑周成等。再次,培养了一大批新作者,如吴鼎文、唐镇河、林维加。后来,一大批作者以《云霄文艺》为起点,继续在全国性、全省性刊物上发表作品,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做出了贡献。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本书收录“零的突破”、“难忘的演出”、“回忆《街头文艺》”、“忆方言快板与街头剧活动”、“抗战中话剧演出活动”、“县文宣队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等3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方朝晖
责任者
施武
相关人物
方坤水
相关人物
肖林
相关人物
马宁
相关人物
刘永生
相关人物
王汉杰
相关人物
张瑞莹
相关人物
林文涛
相关人物
张耀堂
相关人物
汤印光
相关人物
郑周成
相关人物
吴鼎文
相关人物
唐镇河
相关人物
林维加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云霄县文化馆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