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河港口转运业的兴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810
颗粒名称: 下河港口转运业的兴衰
分类号: F552
页数: 3
页码: 90-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云霄县下河港口是明末清初以来的重要水陆货物转运站,主要转运货物包括竹木制品、农副产品、盐、鱼、肥料等。在抗战期间,港口成为后方食盐转运的主要线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公路通车,港口转运业务逐渐消失。
关键词: 云霄县 下河港口 水陆货物

内容

下河港口,位于漳江上游下河村对岸西面,水路下至城关入海28公里,上达马铺车墩13公里转陆路通平和琯溪(今县城),又西经十二排、石梯岭通平和九峰(日县城)。自明末清初以后的二百余年间,一直是云霄县城及其邻近沿海地区与平和山区的一个重要水陆货物转运站。抗战期间,又是后方山区食盐的一条重要转运线。
  港口,原称港仔村,是从下河村迁出的一个小自然村。村前下方有四条水流汇合,一条是从外龙坑经后坑埔而来的叫港仔溪;二条是明天启、崇祯间,由工部尚书蔡思充倡议开凿的用于筒车提水灌田的大引水渠;另一条便是漳江上游的干流。这些溪流在村前汇集成宽广的深潭,又将上游的沙石带到这里,日积月累形成了港口、濑尾、阔濑三个联成一片的开阔阜地。潭水在阜地处拐了一个直角弯,经下河村直下城关。由于深潭水势平缓,又有开阔的阜地,便成了一个便于货物上下水的天然小港口。以后随着货物转运业的日渐发达,原来的港仔村也就改称为港口村了。
  通过港口转运的货物,从本县山区和平和运出的,主要有竹木及其制品、半成品和各种农付产品。从县城及沿海地区运入的,主要有盐、鱼、肥料以及各种日用百货、副食品等。
  清乾嘉年间,港口村约有10艘“西林船”,从事货物转运。每年冬季,运盐和薪炭船只来往不断,海盐由盐场运至港口,改肩挑经平和大溪至九峰或安厚至坂仔再船运至南靖,然后,各转向闽西、粤东、赣南等地。薪炭则由港口运至城关转东山、漳浦、诏安沿海地区。每年运盐约3万担(每担50公斤),薪炭约1.5万担。道光初,开始出现货主委托押货者或可靠船工,代销代购来往货物,有如“小船头行”雏型。以后进一步发展到由个人专司山、海货购销业务,司山货者称“山客”;司海货者称“水客”。並开始在港口设立转运货栈。道光二十三年,本地与外地商贾在港口搭盖简易货栈6处,约3000平方米。二十六年,外地商贾货栈全部转让蔡元、蔡缉两家。当年两家各建一间120平方米的瓦屋栈房,平均每天约有17艘“西林船”和200多名挑运工,从事转运业务,购销金额约5000元左右。鸦片战争以后,舶来品充斥市场,国货以及手工业品、农副产品受到排挤打击,港口转运量大幅度下降。
  民国成立后,港口转运量有较大回升。民国十二年(1933)每日往返船只在20艘以上,挑运工也增至250人以上,并与县城32个行业126家商号有货运购销联系。十四年,由蔡元,蔡缉经营的“兴源”、“顺发”货栈,因货源品种增多,原栈房容纳不了,各扩大围墙、篱笆栈场约2000平方米。十五年,又有蔡宝厚在距港口一里路的南塘潭边,开办了“协兴”货栈,建栈房及简易场地1000余平方米。转运货物增加了白铁、乌铁、香烟、电池、煤油、火柴、各种纸张及针织品等。十七年,下河村蔡清河、蔡添华、蔡妥财,到港口各自开设一间盐子店,三家食盐栈量约万余公斤。当时曾有张明凤、吴银地、黄红妹、张坤绪等四户两代人,专门从事平和九峰—大溪—云霄港口一城关的物资购销联络业务,形成一个购销转运网络。
  民国二十年至抗日战争前,港口货栈进出物资,除较大宗的盐、大米、蔗糖、壳灰以及日用商品外,还有鱼货约3500担、豆类约3000担、面粉约32000公斤、花生油约3万公斤、酱汁约800担、烟叶约3500担、茶叶约45担、豆饼、花生饼约6000担、陶瓷器约25000件、砖20万块、瓦80万片、中药50担、柴薪8000担、木炭12500担、竹器5000担、木器11000担、棺木1000具、木料250立方米、原竹35立方米等。抗战期间,厦门、汕头相继沦陷,海口封锁,云霄漳江成为诏、浦盐场食盐转运后方的主要运输线,港口年转运量约5.5万担,福建的永定、上杭,广东的大埔、饶平等地,每天上百人投入盐运,食盐供应线延伸至闽西、粤东、赣南、湘南等地。
  壳灰,作为山区水稻肥料、杀虫剂和建筑材料,也是港口重要转运物资之一,每年农历三、四、七、八月份,港口以内的本县山区和平和大溪、安厚等地农民,每天多至数百人到港口挑运,年转运量约5万余担。
  抗战胜利初期,港口转运进出物资的种类和数量,有较大增长,与县城行业和商号的货运购销关系增至38个284家。
  1946年,国民党发动内战后,通货膨胀严重,币值一日数贬,商户倒闭日益增多。至1949年初,港口货物转运量下降65%以上,原有货栈被迫停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转运量曾有回升。1959年后,云(霄)平(和)线、下(河)车(圩)线公路相继通车,进出货物绝大多数通过车运,港口转运业务自然消失。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本文收录了追述汤铭盘参加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前后云霄见闻、张达卿在辛亥革命前后、忆先父谈云霄庆祝民国成立、乌山游击队政工团追忆、解放初的“青干班”和“文工团”、乌山游击队活动亲闻、解放前后亲历二三事、忆胡耀邦同志来云霄、云霄县抗敌后援分会纪略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蔡永茂
责任者
蔡思充
相关人物
蔡清河
相关人物
蔡添华
相关人物
蔡妥财
相关人物
张明凤
相关人物
吴银地
相关人物
黄红妹
相关人物
张坤绪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