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县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746
颗粒名称: 云霄县概况
分类号: K295.7
页数: 7
页码: 86-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云霄县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人口情况、自然环境、农业、渔业、工业、交通、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情况。
关键词: 历史沿革 经济发展 云霄县

内容

云霄县地处福建省南部,位于东经117°19',北纬23°57'。北与漳浦县毗邻,南与诏安县交界,西与平和县接壤,东南与东山县隔海相望。全县总面积1166平方公里,有1035个自然村、61363户、325888人。境内居民主要是汉族,此外还有少数回族、高山族、壮族。全县行政区划分为一个城关镇、七个公社、二个国营农场、一个林场、一个水稻原种场,共有182个生产大队(管理区、作业区)、五个街道、2281个生产队。县人民政府设在城关镇。
  云霄,原是县治附近一座山名,海拔426米。唐朝仪凤二年四月(公元677年),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病殁。子元光袭父之职,葬父于此山。后来陈政墓迁往平和灵通山,原址仍留作陈将军的衣冠塚。因此。云霄山也称为将军山。
  云霄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周朝为七闽地。秦朝属闽中郡。汉平粤后,属会稽郡的侯官县。三国时属建安郡。六朝时为绥安县,隶属于扬州。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废绥安并入龙溪,隶属于江南道的建安郡。唐太宗贞观初,改隶广州岭南道。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奉诏统岭南行军总管事,率领3600名兵将镇泉、潮间(故绥安县)。政死后,子元光袭父之职,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上表请建州县。垂拱四年六月二十九日获准建郡,称漳州(郡址设在本县西林村)。下辖漳浦、怀恩二县。本县地属怀恩,后怀恩因瘟疫流行而废置。郡治遂于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迁往李澳川(今漳浦县城)。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重置怀恩。隔年再废怀恩,并入漳浦。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郡治又迁到龙溪,即现在的漳州所在。宋朝时,云霄县属漳浦安仁乡之浦东里。元、明时均为云霄驿。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割平和县二十五保、诏安县二保十三村,合云霄三十保,置云霄厅。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为云霄县。
  云霄县地属丘陵,背山面海,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东西宽约三十一公里,南北长约三十八公里。北踞盘陀岭,西峙石梯岭,南障万夫岭,东镇南、北岐。主要山脉有乌山山脉和梁山山脉。乌山山脉,北入平和,南跨诏安。梁山山脉蜿蜒于云霄、漳浦之间。最高山峰是乌山山脉的西山源,海拔1117米。出海口建有石矾塔,雄镇海,有如中流砥砥柱,使云霄胜景更为壮观。
  云霄县气侯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常年平均气温为21.3℃C,一月份为13.6℃C,七月份为28.4℃C,最高气温37.0℃C,最低为4.7℃C,全年无霜期360天。常年降雨量为1667.6毫米,四、五月份雨量较多,夏、秋季节常受台风袭击,最大风力可达12级。
  云霄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全县现有耕地面积204300亩,其中水田150139亩、农地54161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其次是小麦、地瓜。一九八〇年粮食总产量达22363万斤,平均年亩产为1404斤。经济作物以甘蔗、烤烟、花生、茶叶、水果、橡胶为主,此外,还有蘑菰、白木耳等。一九八〇年,甘蔗总产量为113017吨、烤烟85348担、花生31594担,茶叶9140担、橡胶68.8吨、水果49177担。主要水果有枇杷、荔技、菠萝、龙眼、金枣、柑桔等。一九八〇年,全县农业总收入达4030.45万元,每个社员平均纯收入为91.35元。
  云霄县海域辽阔,海岸线长达八十九公里,为发展渔业和养殖业创造了良好条件。自古以来,沿海一带人民就有“讨海”习惯。解放后,渔业生产发展较快。现已有渔船666只,其中机动捕鱼船十四只。全县还有很多可供养殖的海涂面积。现已养殖的面积就达7172亩,是发展蚶、蛏、蠔、藻等海产品的良好基地。礁美、白礁等沿海地区,还盛产食盐。全县陆地河流纵横交错,池塘、水库星罗棋布。淡水养殖面积达13837亩,是发展淡水养鱼的良好场所。一九八〇年全县水产品的总产量达51414担。
  云霄县主要河流——漳江。相传唐朝陈政带兵经过这条河流时,看到江水清澈,联想到他的家乡河南上党,有条漳河(分为清漳、浊漳两支流)。说过:“此水有如吾上党之清漳”。故以漳名水,称为“漳江”。漳江发源于平和县的大芹山与旗山,从西北流向东南,贯穿我县中部,流程四十余公里,合诸溪之水至北岐注入大海。两岸受益农田为23100亩。
  全县较大水利工程“向东渠”,它由一干渠、八支渠、一座双管倒虹吸、二座坠洞、三座滚水坝、十二座石拱渡槽等建筑物配套而成。渠道全长达95.7公里,流经马铺、下河、城关、莆美、常山、陈岱等社(场、镇),经八尺门渡槽注入东山岛。流量每秒为14立方,配套后受益农田可达8.7万亩。全县库容量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有84座。其中最大的是峰头水库(尚在兴建中),设计容量可达1.8亿万立方米。其次是杜塘水库、碗窑水库、坪水水库、泮坑水库、白花洋水库等。同时,还建成了坪水一、二、三、四、五级五个水电站,装机容量达3700千瓦。一九八〇年又建成了梁山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达1260千瓦。从而解决了本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需要。一九七七年,云霄和东山二县人民,联合在莆美公社前涂大队的竹仔前,建起了“云东”三级抽水机站,也巳收到抗旱供水的效益。
  解放前,云霄县地方工业寥寥无几;解放后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至一九八〇年,全县已有工厂企业九十九个,其中全民所有制四十一个。主要工厂有:卷烟厂、糖厂、罐头厂、精制茶厂、食品厂、蜜果厂、电线厂、橡胶厂、农械厂、铁器厂、电机厂、皮革厂和印刷厂等。一九八〇年,工业总产值达4572万元。
  全县在农业机械化方面,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全县至一九八〇年,已购置大、中型拖拉机161台、手扶拖拉机651台,实际机耕面积达50289亩。同时,还购买了农用汽车五十二辆。
  全县水陆交通方便,公路、桥梁,四通八达。漳汕公路穿越本境。每天开住漳州、汕头、厦门及东山、平和、漳浦、诏安等县的客、货车络绎不绝。通往各社(场)的车辆,往返也很频繁。尤其是大队、自然村所开的田间“机耕路”,也可行驶各种车辆。水路货船可通往厦门、汕头各地。
  解放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也是令人欢欣鼓舞的。文化方面,建国初期只有剧汤一所。现已在城乡有电影院三所,影剧院一所,电影放映队十三队,文化站十个,电视差转台一座。县、社都有广播站,绝大多数大队和街道居民都装上广播器。教育方面,解放前只有简易师范一所,中学三所(其中省立高中一所,县立初中一所,私立中学一所),小学四十所。解放后,截至一九八〇年的统计:全县已、有师范一所,中学十二所,小学173所。中,小学学生数已达59387人,92.3%的学龄儿童入了学。卫生方面,解放前只有县立卫生院一所,私人诊所若干处。解放后至一九八〇年,已有县医院、中医院、工人医院、防保站各一所,社(场)保健医院九所,大队(街道)一级医疗站115个。全县共有医务人员628人,赤脚医生648人,有病床488张。尤。其是经过二十二年的努力奋斗,我县已于一九七九年消灭了血吸虫病。过去那种“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情状,已一去不复返了。
  云霄县历史悠久,山明水秀,名胜古迹甚多。在火田公社圆岭林场有史前遗址。在水头村的碗匣山中,有一宋代古窑遗址。还有石矾塔、魏妈墓(葬陈元光之祖母)、将军山、古楼驿、燕翼官、威惠庙、七贤堂、仙峰岩(树洞岩)、南山寺(莆美岩)、龙湫岩(白塔岩)、龙泉岩(在竹塔)、碧湖岩(在枧河)、仙师洞、秋瑾出生地等名胜古迹。特别是闽南特委机关驻地乌山石洞、陂下地下党交通站、大坪水苏维埃政权机关等革命纪念地,尤足供人游览和瞻仰。在献宝山、常山、陈岱还建有烈士陵墓和纪念碑,作为先烈们为国捐躯、英勇献身的革命史迹,而炳耀千秋!
  云霄县地名办公室
  1982年6月25日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二辑

《云霄文史资料第二辑》

本书记述乌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以及一些相关的革命历史故事和人物事迹,展示了革命先烈们的英勇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云霄山
相关专题
云霄县气侯
相关专题
云霄县资源
相关专题
向东渠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