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的甲洲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三十七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690
颗粒名称: 灵动的甲洲村
分类号: K295.7
页数: 11
页码: 157-167
摘要: 本文讲述了灵动的甲洲村包括村社概况、姓氏源流、村落建筑、乡贤名人、民俗文化情况。
关键词: 诏安县 甲洲村 概况

内容

千余年前,一位哲人有感于孔子之于中华文明的特殊意义,内心叹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是的,孔子先生提倡的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越是厚重越是光彩夺目,充满着生机与灵动。也许,在城市生活久了,我们有过这样的遐想,寻找一处青山绿水环抱的地方,走在烂漫的田野上,看看古老的村庄,平和淡雅如水墨丹青的景色,一过眼即可涤净心中的尘垢,而村庄的千年故事,世世代代的文明传承,多么写意!诏安县桥东镇有着八百多年古致传统的甲洲村,因其文化香韵的风流与历史人文的荟萃,牵引着人们的无限情思……
  一、村社概况
  (一)地理位置甲洲村位于桥东镇政府驻地的东南部,地处诏安湾内江、东溪下游入海口,依山临海,三面环水,东临桂林埭,西至澳仔头村,北接原国道324线、今桥东镇商业街,隔江与外凤楼为邻,南临宫口港与狮子山相望,聚落呈镰刀状。这里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水充沛,四季如春。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延伸,村内的文江堤公路贯穿全境,有东山、崎尾山两座小丘,河港山脉犹如长龙逶迤而下,顿首崎尾山,东溪潺潺流水似彩虹,环绕其中,烟波浩渺,风光秀丽。四个自然村相对集中、彼此相连,其中上厝园、楼仔、林柄三足鼎立,形成圆圈犹如民间的香火炉,楼仔、林柄之间前面有个小湖泊,既是出水口,又是聚宝盆,突显其独特的地理优势。该村渔农结合,耕地面积3567亩,其中水田2855亩、农地712亩,海涂地8000亩,渔业以内海捕捞业为主,年渔业总产量400吨,1977年在村东侧围垦桂林埭,筑堤长2896米,围垦面积1000多亩,周边发展养殖业,主要放养对虾、牡蛎、花蛤等,其中虾池面积近2000亩,又放养母鸭近10万只,成为鸭苗、鸭蛋的供应基地,是桥东镇重要的渔村之一、有名的鱼米之乡。
  (二)地名由来甲洲原称蛤洲。清康熙年间秦炯修编的《诏安县志》和1999年周跃红、陈宝钧主编的新版《诏安县志》记载,诏安湾内江有七个洲屿,蛤洲屿为七洲之一,后来雅化写为甲洲。全村1720户、7200人,辖有上厝园、楼仔、林柄、后厝等四个自然村,据1993年陈振发主编的《诏安县地名志》所载介绍,上厝园东临宫口港内江、西邻林柄、北至后厝、南面东山,为甲洲村委会驻地,因地势高于他村、村南侧一片大菜园而得名,又称“上苑”,现有692户、3002人;楼仔东临宫口港内江、西至澳仔头、南连后厝村、北接外凤楼,建村前村民在此搭盖草楼看管农作物,后建村定居,由此得名,现有395户、1522人;林柄东临上厝园、西接崎尾山、北至楼仔村、南连宫口港与狮头山岛相望,因上厝园、楼仔、林柄、后厝等四村排列形似一把镰刀,林柄村居南端丛林中远看似刀柄,故称,现有469户、2016人;后厝东临桂林埭、西至林柄村、北接楼仔村、南邻上厝园,因其南邻上厝园并位于祖祠后,故名,现有165户、660人。甲洲村是著名侨乡,具有艰苦创业、坚忍不拔的精神,明清以来,许多甲洲村人飘洋过海,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美国和澳大利亚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旅外乡亲2000多人。甲洲村为陈姓聚居地,当地方言通行闽南语漳州腔诏安话,保留较多古汉语词汇。
  (三)行政沿革明清时期,甲洲村隶属诏安县三都。清宣统年间,为遵化区甲洲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整编保甲,改属诏安县第一区,后又撤区并乡,民国三十四年(1945)为梅中乡甲洲保。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为诏安县第一区甲洲乡,1952年2月为第三区甲洲乡,1955年6月为桥东区甲洲乡,1956年5月改属四都区桥东乡管辖,1958年9月为东方红人民公社甲洲管理区,1959年2月为桥东人民公社甲洲大队,1961年5月为桥东区桥东人民公社甲洲大队,1964年4月为桥东人民公社甲洲大队,1984年实行乡村建制,同年10月为桥东乡甲洲村委会,1992年至今隶属桥东镇。
  二、姓氏源流
  甲洲村,有800多年的历史渊源。据2011年诏安陈氏源流研究会修编的《诏安陈氏族谱》(陈武池为会长,曾任诏安县人民政府县长)记载,诏安陈姓肇漳乃“开漳圣王衍派”。唐高宗总章二年(669),陈元光(字廷炬,号龙湖)随其父、左玉卫翊府左郎将陈政(字一民,号素轩),奉旨南下,后袭父职,承父志,平定闽粤“蛮獠啸乱”,垂拱二年(686),陈元光上表朝廷请建漳州府治,首任漳州刺史,威惠泽民,历代帝王封赐有嘉,民间尊称“开漳圣王”,其后裔为“开漳圣王衍派”,后世衍族三支系,分别为南江、北溪、东海。又据2006年陈木德主编的《诏安甲洲陈氏族谱》记载,甲洲陈氏初祖陈宗说,系“开漳圣王衍派”五世祖陈訏之派下、开漳圣王裔孙十七世祖,约在宋微宗、钦宗之年代(1101—1127),为南宋绍兴元年特奏进士,居沙坂后因避战乱,卜居甲洲,拓土甲洲村忠悦堂,为甲洲一世始祖。陈宗说有三兄弟,其兄宗一特奏进士居海澄,其弟宗成居龙溪。自陈宗说开基甲洲之后,乡村渐拓,子孙繁衍,陈宗说有一子三孙,二世祖守愚,三世祖绍斌之孙登龙宋咸淳(1265)年间中进士任礼部郎中,至九世祖大房复明有四子、三房复初有一子三孙衍林柄社,九世祖二房复龄有一子、其孙仕中衍上苑(前甲社)追远堂、仕衡衍林柄衍上苑(后甲社)五惇堂,九世祖复举的子孙衍楼仔社,九世祖复雍子孙衍后厝社。至此,甲洲从十一世祖衍上厝园、楼仔、林柄、后厝等四村五社初具规模,后经发展,今陈氏后裔已繁衍到三十一世。
  另有林柄社十五世祖陈正移往广东潮州枋洞、陈达移往广东潮州四都,十七世祖仕遴、仕选移往广东澄海,十九世祖陈查移往漳州、陈引、陈吴移往广东海丰、陈进移往广东潮州;上苑(后甲社)十五世祖一章、一表、一言移往广东潮州,十六世祖陈大、陈发分别移往广东潮州和墩下;上苑(前甲社)十七世祖申士、我奇等五人移往和十八世祖初成等八人移往诏安梅州,十八世祖风翔、陈约移往广东;后厝社二十三世祖衍诏安西浒山前村;林柄社衍诏安金星公子店村;楼仔社追远堂衍诏安华表厝仔;林柄社(台湾祖)二十四世祖陈缎、陈哑狗和二十五世祖陈汉顺、陈万来公移往台湾。
  三、村落建筑
  甲洲村民居建筑传承中原传统文化,有着较浓郁的闽南地域特色,保存至今的民居旧宅多数为斜顶屋,为避强烈的沿海季风和雨水过多而建,外观上红瓦大坡屋顶、燕尾脊以及出砖入石的外墙,其结构穿斗抬梁结合,讲究院落布局的对称,多数为“三间起”,有竹篙厝和骑楼两种。竹篙厝狭长,前为商铺作坊,后是生活起居用房,鳞次栉比,分布在街巷的两侧,向纵深延展,形成集市要地;骑楼式正厅为中轴线,依次是大门、天井,天井两侧是庑廊,正厅左侧为大房、右侧为二房,厅的内侧设木屏风,安放祀桌,奉祀祖先神位。甲洲村民居的建筑布局和结构形式乃至建筑理念源于中原,其特点更多地体现在带有民间信仰色彩的祖祠、宫庙、亭塔等,引人入胜。
  临江亭,位于甲洲村东部海滨,元末儒士陈汶辉、陈原震隐居垂钓时所建,后扩建为楼阁,面积16平方米,高6米,两层八角出檐,斗拱为一斗三升式。石匾榜书“临江亭”三字,门柱对联曰:临水饶佳景,看惊涛拍岸,海鸟翔空,自是隐士乐土;江山震盛铭,仰谢聘乞休,清潭垂钓,长留高风中朝。亭左竖立一石碑,题额为《明皇圣旨》,碑文曰:“公讳原震,字复雍,别号临江,后更少皋,系出颍川忠肃公之后,……雅怀恬澹,少善诗词……与宗公南皋翁汶辉、南众翁德谦诸哲士磨砻理义、讲圣、论仁……千万言及语道公,曰君子忧道忧不可无也,至谈论之余,则泛舟临流对酌吟咏陶遣,虽家计不裕,怡然自乐……国初岁在甲子,天子以人材避徽,时邑人杨允恭翁及辉陡大理寺少卿恭拜常州别驾,公耽泉石不出历三聘诣,谢辞不仕……”(原文见附录)至今保存完好。《诏安陈氏族谱》记载,甲洲九世祖陈原震“公晋明经,精通儒学,兼识阴阳之奥,涵熏道艺,聪明谋略过人。素与明王朝开国功臣刘基(字伯温,明代政治家、文学家)、宗兄大理寺少卿陈汶辉(字耿光,四都梅岭人),壮游于燕赵越,临衡阳,溯潇湘,洞观世事,详察民情。”明初时,明廷要刘伯温邀请陈原震入朝谋事,但陈原震不愿为官,便弄瞎自己的眼睛,隐居垂钓临江亭,终老于兹。又据1999年新版《诏安县志》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征聘经明行修科遗才,陈汶辉上京应试,得第一,称“八闽元士”,累官至大理寺少卿,攫嘉议大夫,执法不阿,直言敢谏,结果因忤旨而于南京投水自尽,在《明史》第103卷《列传》中也有相关记载。明嘉靖、万历年间,乡贤报请朝廷,准在此镌石立碑、扩建临江亭奉祀陈汶辉、陈原震二人雕像,后增祀玄天上帝等神像,1937年、1997年进行两次较大的修葺。据清康熙《诏安县志》所载,临江亭“西溪自华岭、象江逶迤而下,兹亭则乱石排空,惊涛拍岸,挟龟山、龙渚诸流以入海。芦花浅水,虽折必东。”东溪之水绕亭而入海,亭边巨石,又有榕高数丈,可观看水天山色,远望万顷汪洋,烟波浩渺,临亭抑可垂钓,故有“耕云钓月”、“钓屿临江”之美称,系诏安二十四景之一,1996年入选诏安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获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忠悦堂祖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主祀甲洲陈氏开基先祖陈宗说,坐落于甲洲林柄自然村,1997年重建,为典型的南方古建筑祠宇,占地面积300多平米,歇山式结构,脊梁龙凤琉璃辉煌,大门前鹿鹤石雕、石鼓齐全,门神巍然挺立。厅堂立龛,供奉陈宗说等列祖列宗灵位。祠中对联云:“有宋贤大夫礼部朗中振鹭翔鸾矜羽仪于上国;皇明隐居子临江亭外耕耘钓月传清白乎世家”,字迹飘逸。祠堂设一厅四房、其中暗房两间,堂上雕梁画栋,厅堂梁楹上挂历代祖宗科甲及任职官衔牌榜十六块,记载着唐代将军陈政及其子陈元光和六将三军开漳功绩、宗说拓村的艰辛历程和历代乡贤的事迹。甲洲忠悦堂子孙衍至十一世分为四村五社,目前村落居住仍然保留这一格局,每年举行春秋二祭。
  松山祖庙,也称“威惠庙”,坐落于甲洲松山(崎尾山),是纪念开漳先祖陈政、陈元光父子及其部将的古庙宇。庙宇处龙穴宝地,周边数株古老榕树,依山傍海,气势雄伟,占地将近千平方米。庙门上方悬挂“松山庙”石匾及庙门对联“松荫枝柯千秋永葆,山环汪水万户长春”,系我国著名潮汐学专家陈宗镛题书。入门处正中匾曰“惠溢漳南”、“极高明”,庙内神壇正中奉祀唐代将军陈政、开漳圣王陈元光父子神像及其夫人灵牌,左右是弁将沈世纪、李伯瑶的立像,甲洲人称之为大二使公。松山祖庙悬山式建筑,造型独特,工艺精湛,梁柱额坊油漆彩绘,点缀得流金溢彩,庙宇周边古榕参天,这里是甲洲及邻村民众信仰与祭拜之圣地。松山祖庙始建何时,尚无可考,但从历次重修的文字记载中,一处碑文写到的重修时间是光绪辛卯年十月(1891),距今有120多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及1980年、1989年、2003年都有过较大修缮,甲洲海外华侨和诏邑陈氏族人纷纷出资捐助,可以推断这是一座历史悠久、颇具影响的古庙宇。
  甲洲妈祖庙,也称天后宫和莲花妈祖,位于上厝园(上苑)东南部,约建于明末时期,上世纪八十年代重修,硬山式木结构。庙顶飞檐翘角,雕有双龙戏珠、丹凤朝阳,庙门对联曰:“木德可参天,坤仪堪配地”,其地理位置十分独特,依山面海,背枕东山印石,宫庙木雕神龛供奉着以香檀木雕刻贴金的天后像。山上绿树成荫,四季常青,庙前临溪面海,碧波荡漾,浮鸥拍浪,有十八处的“圣杯”奇石屹立在大海之中,随着潮水起落,时隐时现,其景致十分壮观。妈祖是渔村人民的保护神,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的诞辰纪念日,都会举行庙会,渔民百姓纷纷前来祈祷谢愿。
  宝塔寺,甲洲有两处石雕浮图佛像,一在松山下的佛亭,是一块一尺多高的三角形古石,两个侧面雕刻两尊佛像,世人称之佛母(应是佛祖);另一处位于甲洲井山山麓,清末时期,只是一间简单的木亭,放置着一块高一米多、宽约80公分、前后雕刻跌坐图佛像二尊的方块石,1938年改建为石亭,2000年辟地扩建为宝塔寺,以古建筑为主,脊梁瓦塑,金碧辉煌。庙里西侧有个古井,水清甘甜,有“仙水”之说,庙外两侧各有小塔,寺庙前端有块圆形的大石头,留有佛祖的脚印,古时将此称为井山佛祖,村民每逢佛节多去朝拜。
  四、乡贤名人
  甲洲村历代名人辈出,开基先祖陈宗说系南宋绍兴元年特奏进士,四世祖陈体舒、陈体胖分别为礼部郎中、太学生,五世祖陈登龙为宋咸淳戊辰进士,后来又有清朝文举、明朝武举,据《诏安甲洲陈氏族谱》记载,清道光年间,甲洲人陈鸣洲,中贡生,咸丰九年中举人,明朝时期,甲洲村追远堂内,曾挂横匾武魁一块,后被毁,故享有文武之乡的美称。民国时期,陈锡宗,字鹤祯,1946年当选南京政府国代,后到台湾,为国民党终身国代;旅台画家陈学将,从事美育工作,以其“气韵生动”的独特风格驰名台湾画坛,2001年被台湾政府授予“资深文化人”。
  学者陈宗镛,青岛海洋大学教授,代表作《潮汐学》为我国第一部海洋潮汐专著,1988年获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出版《海洋学概论》、《中国海面变化》、《潮汐和潮流的分析和预报》等10部书,创造了海平面研究和潮汐学领域的一个国内第一、世界领先的业绩,成为世界著名的潮汐学专家、海洋潮汐学的奠基人之一。爱国侨领陈晋昌,曾创办新加坡合安信局任董事长、新加坡诏安会馆副主席,早年远渡重洋新加波、马来西亚一带谋生,终获成功,为闽粤两省的侨胞办理汇兑、邮寄书信和包裹等诸多业务,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困难时期和海峡两岸人为隔绝的时代,发动海外侨胞往内地亲友寄送化肥、药品、粮食等物质,多个渠道帮助疏通信款、争取侨汇,热心公益事业,为家乡教育、修堤筑路捐资120多万元,并为中新两国友谊作出努力,《人民日报》曾经报道陈晋昌心系桑梓的事迹,1993年底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陈晋昌“乐育英才”金字牌匾、荣誉证书和金质奖章,曾任诏安县人民政府县长沈耀喜赞之:“经营有道誉南瀛,待客殷勤胜有情;长筑中新友谊路,合安业绩日昌荣。”
  1964年该村陈春珠获得福建省劳动模范;2001年,甲洲村人、新华社记者陈斌华作为大陆首批驻点记者赴台采访,此后数十次入台,2008年被评为新华社“十佳记者”;2006年回家探亲的现役军人陈列周,在抗洪救灾中勇救126名村民,被授予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并于2007年当选中共十七大代表。
  五、民俗文化
  甲洲村至今还保留放“水灯”的民俗文化。每逢造船择日、安装船头,或九年一次的“大赛祈安”(一般在农历10月中下旬),村民要到海边烧纸点灯,古时渔民出海常常遇到风险,以此祭拜遇难的亲人,后来传至台湾,台海两岸寄托乡愁,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水灯到达彼岸,为亲人拾获。放“水灯”的仪式简朴浓重,用一盏灯笼、七盏纸竹扎成莲花型水灯,在驾船出海返回的途中,把莲花型水灯点亮放入海里,随风飘荡,水灯点点,如天上的花朵落下人间,代表全村许下心愿,祈求平安、来年风调雨顺。“大赛祈安”节庆期间,除了放“水灯”,每户人家都在各自屋顶挂起天灯,张灯结彩,每个自然村搭盖古棚,古棚里奉祀一尊观音大仕,身饰为武将打扮,头顶观音佛祖,摆放着人们用猪油塑造的大象、鱿鱼须做成的狮子、糖类与蘑菇雕制的老虎以及蔬菜拼成的凤凰、飞鸟等仿动物祭品,栩栩如生;古棚外,整齐有序排列着村民奉祀祖先的猪羊生牲及其他糕粿。祖祠宗庙装饰一新,彩旗飘扬,大门两侧肃立着天神、地神两尊雕像,对面搭盖草戏台,举办一系列先祖巡安、祭祀和文娱活动,村民们纷纷邀请亲朋好友来此作客观赏。这一民俗文化,传统韵味之浓和规模之大在诏地屈指可数,福建东南卫视和漳州市、诏安县电视台特此作过专题报道,目前甲洲村正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百多年来,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着村庄鲜活的气息,并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甲洲古村落一直焕发灵动的光彩……
  附录:本文参考清康熙《诏安县志》、1997年《诏安县志》、《诏安陈氏族谱》、《诏安甲洲陈氏族谱》、《诏安县地名志》、部分《诏安文史资料》、《独具特色的漳州传统民居》等相关文献资料,得到县政协陈荣顺先生和甲洲村村两委、老人协会的支持帮助,在此一并鸣谢。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三十七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三十七期》

本书讲述了史海钩沉、人物春秋、文化守护、薪火传承、往事纪实、田园流光、艺苑掇英、乡土风味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郑毅
责任者
周跃红
相关人物
陈宝钧
相关人物
陈振发
相关人物
陈武池
相关人物
陈元光
相关人物
陈政
相关人物
陈木德
相关人物
孙登龙
相关人物
孙衍林
相关人物
陈达
相关人物
陈引
相关人物
陈吴
相关人物
陈进
相关人物
陈大
相关人物
陈发
相关人物
陈约
相关人物
陈缎
相关人物
陈汉顺
相关人物
陈汶辉
相关人物
杨允恭
相关人物
刘伯温
相关人物
陈宗说
相关人物
梁楹
相关人物
陈宗镛
相关人物
沈世纪
相关人物
李伯瑶
相关人物
陈体舒
相关人物
陈登龙
相关人物
陈鸣洲
相关人物
武魁一
相关人物
沈耀
相关人物
陈春珠
相关人物
陈斌华
相关人物
陈列周
相关人物
陈荣顺
相关人物
刘基
相关人物
陈锡宗
相关人物
陈学将
相关人物
陈晋昌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桥东镇
相关地名
甲洲村
相关地名
内江市
相关地名
东溪乡
相关地名
临海市
相关地名
桂林市
相关地名
东山区
相关地名
后厝村
相关地名
后建村
相关地名
楼仔村
相关地名
林柄村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遵化区
相关地名
甲洲乡
相关地名
桥东区
相关地名
桥东乡
相关地名
龙湖区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南江县
相关地名
东海县
相关地名
南宋乡
相关地名
绍兴市
相关地名
海澄镇
相关地名
四都镇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澄海区
相关地名
海丰县
相关地名
梅州市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中原区
相关地名
临江市
相关地名
甲子镇
相关地名
常州市
相关地名
燕赵镇
相关地名
衡阳市
相关地名
上京镇
相关地名
南京市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
中新镇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甲洲村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临江亭
相关作品
忠悦堂祖祠
相关作品
松山祖庙
相关作品
甲洲妈祖庙
相关作品
宝塔寺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