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上山下乡杂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三十七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687
颗粒名称:
上山下乡杂忆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7
页码:
143-149
摘要:
本文讲述了五个女知青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到广东西潭公社玉楼大队下茂营村插队的生活。她们在农村接受再教育,艰苦的劳动让她们充满感悟和成长。文章生动描述了她们面对农村生活的新鲜感受,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朴素。最后作者通过自己的发展,表达了上山下乡的特殊经历对她人生的影响。
关键词:
上山下乡
知青
农村生活
内容
1969年11月,我们五个女知青,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到西潭公社玉楼大队下茂营村第三小队插队。“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我们个个胸怀大志,满腔热情地准备接受贫下村农再教育。
一切都是新鲜的
报到的那一天,我们各自借了辆自行车,沿着渠道岸,一边是流淌着的渠水,一边是田园,岸上长满杂草,中间只剩下凹进去的一尺来宽的小道。我们十分小心地瞄准这尺来宽的弯弯曲曲的、高高低低的车道,生怕车头稍不稳便会掉下水去。中午,好不容易才到了下茂营,两只手都麻木了,从没骑车走过这种路!
乡干部领我们到生产队去,刚好碰上生产队吃公饭。在一片荔枝树下,饭用竹篮子装,菜用钵头盛,人们围着菜钵蹲着吃,年轻的村姑热情地给我们盛了饭,我们也就入乡随俗,蹲着吃了起来。但没过多久,我们几个不约而同地站起来,蹲着吃怪难受的,几个大嫂都在偷笑。
高低不平的村道,大地当饭桌的第一餐,开始了我们知青农村新鲜的、漫长的生涯。
清晨,天刚蒙蒙亮,我们肩扛锄头,踩着露珠,在甘蔗园锄草、松土、培垅。这时,千万要穿长袖衣服,要不,甘蔗叶子两侧有锯齿,会像刀子一样划破皮肤,非常痛。更难以忍耐的是甘蔗株上白色的茸毛,别看它软软的,粘在衣服上、手臂上,肉眼看不到,但不时地有扎刺的感觉,好几天都难受,连农民兄弟都不敢忽视这个小问题,他们叮咛说“要趁露水未干时干活,太阳出来后就别干,回去一定换掉衣裤”等注意事项。
阳光下的田野很美,庄稼的色彩就是大地的衣裳。春季,稻田如碧绿的地毯,微风吹拂,丝绒般的华丽;稻田由绿而黄,金色遍野,此时的田野里,到处是沸腾的声响和成熟的香味,让人有成就感。阳光下的田野很美,一年四季都在忙碌。生产队长哨子一吹,我们和社员们就成群结队地出发,“园改田”时,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引水灌溉;收大花生时,蹲在花生地上,用铲子扒翻,捡起那些没被连根拔起来的残余果实;砍甘蔗时,剁去蔗头,修去蔗尾,还要挑到大队小型糖作坊去榨汁……“迎着太阳出,伴着月亮归……”,当年知青的歌曲,就是当时劳动繁忙的写照。阳光下的田野很美,但田野的阳光很毒,夏天,“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怕’夏日长”。没多久,我们都被晒得黑不溜秋的,夜里见面,只能瞧见对方一嘴牙齿,两个白眼球。
最令人难忘、最具特色的农活要算稻田里“薅草”了。秧苗插下一周后就开始要三遍的施肥、锄草、松根。“薅草”之前要先撒牛棚粪或泼入粪尿,然后大家把裤腿高高卷起,一字排开,跪爬在水田里,每人左四丛,右四丛,边朝前爬跪,边抓田土和杂草。队长两手插腰,站在田埂上喊:“屎团要往苗根旁塞!”我们真的都照办,实在太傻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仍感到十分恶心。我们知青与社员同等任务,每人分得三、四亩地,膝盖皮都跪得磨破了,血流不止。晚上,洗擦干净涂上红药水,明天还得跪爬。年纪较小的女伴忍受不了,哭了。这活怎么这样干的?世世代代原始的劳作方式不能变革吗?纵观全县其他农村,那年代大都是如此干,我们扭转不了乾坤,只怪膝盖太不争气了。我们商量后决定全体穿长裤,拖着裤腿爬跪,这在当地农民眼里,已是一大改革了。皮肉之苦尚可忍受,被蚂蝗叮上更让人心惊肉跳。稻田里有些地方水面上漂浮着一层七色的油光,这种地就像红军过草地时碰上的沼泽一样,人或牛一踩上去就会被深深地陷进去,且越陷越深,难以自拔,要别人帮忙,或铺上稻草爬上来,或用扁担拉。我们学会了识别与回避,但是这种水田蚂蝗特多,且都是黄边的,大条的。“蚂蝗听水声,远远里里来”,人一下水田干活,一条条蚂蝗就左右扭动着腰姿游过来了。那家伙紧贴在腿上吸血,不吸到圆滚滚的绝不甘愿脱落,而且据说它吸多少血,脱落后必继续流多少血。干革命流点血怕什么,令人恐惧的是那东西紧吸在腿上,滑溜溜的,拉起来又弹回去,口香糖似的掐不掉!
尽管天天“日未出而作,日已落尚不息”,一年到头辛苦劳作,余粮却仅仅三毛七分钱。
为了每天三餐饭
在城关,人们做工赚钱,买米买柴草回家做饭,而在农村,除了出工外,空闲时间几乎都耗在了准备解决吃饭的问题上。做饭的米是稻谷变来的,要先用石磨碾,去掉壳,再到石臼去舂,去掉糠,又再用竹筛子筛出来糠,选出白米,工序既复杂又规范,要按部就班,马虎不得。做饭烧的柴草,要自己去割或砍,每天闲下来时就要围坐在一起“缠草茵”,那“省草炉”一天要“吃掉”很多柴草,天天“缠草茵”,天天被烧光。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总让人感觉到花在每天三餐的时间太多了。工余时间怎么总与一缕炊烟有关?其实所煮的也就仅是“饭”而巳,一天三顿,清肠寡肚的,虽吃得让人烦厌了,却还是要吃、想吃。记得当时每当生产队会餐时,大家心里都会牢记“三项基本原则”:一碗尖,二碗平,三碗顶到中脊梁。这是抢饭吃的策略。还记得一个冬天的夜晚,我们躲在被窝里,肚子饿得咕咕叫,有人提议煮夜宵,然后两个人就跑到菜地里偷拔了人家的一颗包心菜,回来煮了菜饭,五个人竟然把三斤包菜、四斤米做的菜饭一归而光!
自留地里用科学
村民们都很朴实、真诚,对我们很关照,我们与村里同龄的兄弟姐妹们关系又特好。生活方面,平时收工回家,无论路经何家门口,只要锅里准备喂人和猪的地瓜已煮熟,我们优先吃;农活方面,哪个季节种什么,如何开沟引水浇灌,怎么挖粪坑,独轮车怎样才能把稳,脚踩水车时应注意什么等等,我们都听乡亲们的,一些劳动技巧,还手把手地教会我们。但我们毕竟多喝了点墨水,多懂些科学常识,多少也想露一手。于是,我们通过关系到山东农科院要了些白菜、萝卜等种子。农科院的种子就是不一样,种出来的白菜有茸毛,一棵十几斤,但一煮就烂,味道鲜美极了;种出来的萝卜一截白色,一截青色,且可生吃,甜甜的;种出来的荷兰豆一直开花结豆夹,连续摘不完。当然,我们科学地使用了“920”催长药液喷洒,自留地的花生、地瓜、蔬菜等农作物长得比其它园地的好,村民们看了都夸:“这些知青阿姐会种田!”
日夜奋战建大坝
当时,亚湖水库建设是一个大项目,其规模之大,民工之多是我县所罕见的,可以说,当时是举全县之力在完成这个任务的,当时社会上流传着顺口溜:“拆戏园、补亚湖,拆民房、修公路,拆公园、做草鱼埔……”就是很好的写照。
修水库时,我们的任务是用独轮车从山上运土筑大坝。之前,我们刚刚学会了推独轮车到广东饶平县去挨家挨户地买草木灰,到县城运载石灰来改良土壤,收成时运运稻谷、花生、地瓜、甘蔗等等。但推独轮车的本领,却在筑大坝时得到了升华,我们个人披肩坎、系水巾,独轮车上绑着四个竹筐,装满土后立即冲刺,人随车跑,如猛虎下山,又趁势冲上坝头,然后两手朝上一举,车手把向前一掀,车翻转180度,轮子朝上,四筐土扣地,随后再走到车尾一提,土就倒在坝上了。所有的一系列动作连贯、干净、利落,如此周而复始,一天来回要跑上百次。真是初生牛犊不畏虎,如此高危的重活,对于当时才二十岁的我们,竟然没有一点恐惧感。回想起来,倒是有一幕惊险镜头,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是村里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女孩载土下山,因山路不平,土筐前移,结果重心不稳,车翻下了山沟,人被车把撬到了大腿,连滚带翻了几个跟头,好险!幸好人无大恙,只擦伤了几处,但大腿内侧至膝盖下的裤腿被撕开了。当着众人面,小女孩紧紧地捂着,揪着裤子,脸涨得通红。
工地上人声鼎沸,红旗飘扬。机器声、喇叭声、口号声连成一片,各镇村来的民工在开展劳动竞赛;工地的夜晚,汽灯通明,人们仍在加班加点,你追我赶,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大坝在不断长高。由于日夜奋战,我们浑身都酸痛,于是每夜躺下便睡得很死。直到撤离工棚时,草席一翻才发现,我们席地而卧的“床”,稻草垫发黑腐烂,有的还被“孵”出了白色的菇。
随遇而安苦中乐
上山下乡的生活是艰难的,平淡的,难道一辈子就这么过了?大家心里十分茫然。无可奈何之下,只能随遇而安、苦中求乐了。我们向其他生产队的知青借来一些手抄本,相互传阅,看得津津有味;月光下,知青友拉着二胡,自拉自唱,其他人边听边干活,偶尔也附和,形成女声小组唱,不亦乐乎;听说广东省潮州县在放映电影《卖花姑娘》和《三笑》,这对于当时只能看到样板戏的我们来说,吸引力太大了,我们立刻骑上自行车,赶到七十公里外的潮州县买高价票观看……特别聊以自慰的是我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因为我们看到了一位大嫂,上午还挺着大肚子和大家一起出工干活,半途交代我们帮她把牛牵回牛圈。等收工了,我们把牛拴好后找到了她,她正在溪边洗衣服。原来,她已经把小孩生下来了,马上又亲自到溪边清洗东西。天哪,生个孩子简直就像拉了次大便!看着这位大嫂,比起这位大嫂。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言苦道累呢?因此,在五个知青的大家庭里,我们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时刻充满着朝气和活力,那间知青小屋,也始终充满着歌声和笑声。
上山下乡的日子是艰辛的,但磨炼了人的意志,我们练就了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积极进取、勇于奉献的人格,形成了懂得珍惜、知足、理解、宽容的胸怀。因此,我1975年之后有机会当上赤脚医生,抓药、打针、外敷、接生样样会;1980年考上云霄师范民师班,在校是优秀生、学生会干部;1982年到诏安县实验小学任教,兢兢业业,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漳州市劳动模范”,获得“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县拔尖技术专业人才”等荣誉称号,我也从教师、副教导、副校长到校长兼支部书记,1992年10月光荣地出席党的十四大会议;1993年11月任中共诏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十年宣传部工作,尽职尽责,被评为“福建省宣传系统先进工作者”;2003年11月至退休,任诏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当选漳州市人大代表。
知青这一代人特殊的经历,的确让人永久难忘。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三十七期》
本书讲述了史海钩沉、人物春秋、文化守护、薪火传承、往事纪实、田园流光、艺苑掇英、乡土风味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林爱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潮州县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