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652
颗粒名称: 知青岁月
分类号: K928.6
页数: 5
页码: 203-207
摘要: 本文记叙了下径知青点成立的过程和知青们在当地的生活情况。
关键词: 诏安县 知情 生活

内容

离开下径知青点已近30年,但我却忘不掉那段激情燃烧的日子。眼下,我们时常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第二故乡——下径村的怀恋。下径知青点的酸甜苦辣以及知青之间的深厚友情,已然成为我们内心永存的记忆。而今,年过半百的我操起笔来记下了我们共同走过的历程,这对认识过去,把握未来,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一、知青点的建立与消失
  1975年3月,县委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定点工作做出了新的规定,要求应届高中毕业生分别到父母所在单位或户口所在地挂钩的社队知青点落户。当时下径知青点是县教育系统和城关公社七街、八街(今南诏镇北关社区、东北社区)上山下乡知青的挂钩单位。
  当年7月5日,我们这一批10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四名历届生怀揣着县委知青办发给的“上山下乡光荣”证书来到了下径知青点,和先已插队在下径村的3名知青一同入住。至第二年底,又陆续分批来了14名知青,于是下径村这个31口之家便成了当时全县最大的知青点。
  原先属于西潭公社的下径村,离县城16.5公里,位于八仙山下,属丘陵地带,解放前系游击区。当时下径大队只有80多户,人口不足400人,划分为4个生产队。早在1969年,就有18名“老三届”知青到该村插队落户,厦门中国烟草福建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张爱国也是其中的一位。
  知青点在下径村寨外的东侧,土木结构,坐东向西。上下两层的楼房,除楼梯间外,每层4间住房,长约30米,深约9米,占地面积约270平方米。前面是通往西潭公社北部搭桥村的村道,楼房后面围墙外是一片辽阔的田野。一层楼梯间门前的横梁上写有“下径知青点”的字标。二层楼道正面洁白的墙壁上,是毛主席语录“团结、紧张、严肃、活泼”8个红色美术大字,确实显得时尚而庄重。楼房背后天井两侧是伙房和储藏室,围墙背边还分别建有男女浴室。这新建的生活设施配套齐全的知青点楼
  房,可算是当年下径村最亮丽、最豪华的建筑。
  知青点的楼房与村里原有的另一座两层五开间的楼房(是4个生产队的仓库和大队合作医疗站)连接一起,底层的楼道相通,形成一条长达约60米的楼房长廓,我们的知青点也由此热闹了许多。
  记得当时知青点实行的是双层管理,所在大队委派党支部委员、革委会副主任沈顺禄同志分管知青工作。他对我们关爱有加,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是:“严是爱,宽是害,不管不教就变坏,正如陈副总理(陈永贵)所讲的。”当时我们尊称他为“顺禄叔”。县教育局于1975年底还下派钟正坤同志到这里来当任知青带队干部,协助大队管理知青工作,他与知青同生活,时间一年。知青沈克辉、乔建国为知青点正副点长,算是知青领导,不过他俩的职能不外也只是上传下达而已。
  直至1977年底,随着每年的招生、招工和参军,知青点人数逐年减少。至1980年底,留下的最后4名知青,3名由县统一招工到县集体企业,1名办理自谋职业。短暂的5年,人走楼空,下径知青点就此成为村里的闲置房。
  二、知青点的生活
  下径知青点的生活按当时惯例实行“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知青点设司务长一人,从知青中产生,沈国章、郑德茂、林少鸿、沈一智先后当任过这一职务。那时候的政策是,知青下乡后的第一年每月由县里发生活补贴7元、粮食供应16.5公斤;第二年减半。知青点规定原先每天由一名知青值日,负责做饭。后来改为专人负责,其他知青则每人每月扣“一工(10分)”做为值日人员的报酬。
  最初,大队先将我们均分到4个生产队,大家按照出勤工分累积参与所在生产队的收益分配。而后大队向生产队派“公工”,将知青们集中到大队林果队参加劳动。林果队的劳动强度不大,队员一般都是照顾对象。林果队的农活主要是栽培橡胶树和管理茶园,遇到采茶季节,知青们还得在夜间轮流参加茶厂的茶叶加工。只有到了农忙时节,才让林果队队员回所在生产队参加劳动,这样我们每年在林果队集中劳动的时间大概有10个月,算是对我们知青的关照。
  我本人当时也担任过林果队的记工员。平常除了上下午提前出工外,清晨还得出早工。有时还在生产队集中吃午饭,吃完饭后接着劳动。记得第一次参加生产队劳动是到尖嘴坑(大坑)收割早稻,收工时已是正午,头顶烈日,又饥又渴,返回时每人还得挑着一担稻谷,途中要经过一道约10米宽的山沟,没桥,仅是一条用水泥浇灌而成的渡槽。人们得从渡槽的两侧上面走过,那宽度不过十几公分,而渡槽的两旁就是深渊。尽管村民照顾我们,只让挑了六、七十斤重的担子,还特意关照我们过渡槽时
  看渡槽的槽面才安全。但对我们这些刚刚离开家门而又首次做农活的小青年来说,这毕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我们只能硬着头皮,战战兢兢地走过这段“天桥”。这情景,实在让我们终生难忘。用当时最时髦的话,我们这也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并且是在劳动中与农民共创美好的家园。
  在当年“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我们参加平整土地、开渠引水等农田基本建设。1976年的寒冬腊月,我们与村民们共同苦战了40天,在村外的荒地上挖渠引水(半挖半填),开出一条长达两公里的引水渠道,确保了该村东面上百亩农田的灌溉用水。大队把这条渠道命名为“创新渠”。我们每个人除了参加林果队、生产队的劳动外,还外出当过民工,先后参加过岭下溪水库、梅花水库引水渠道等水利工程的建设。在工地上同样与乡亲们一起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当时大队给知青点分配了三分多面积的自留地,我们将这些土地全部种上蔬菜,利用出工前或收工后的时间加以管理。由于注意利用土杂肥来改良土壤,再加上“人多肥水足”,因此我们所种的小白菜最重的一株达半公斤,村民们见了以后羡慕地说:“县龙真大”。自留地所生产的蔬菜,能解决我们半个月的吃菜问题。平常下径知青点的知青还利用自己所学的文化知识和特长,服务新农村建设。沈雪玲、沈庆新和我曾在下径小学担任过短期的代课教师;有一技之长的孙松钦成为大队的第一位手扶拖拉机手;许业之是大队米厂的电工;江水沐、郑煦兴趣美术,是大队的宣传员;许维明、沈庆新会做木匠活,也被派工为小学校舍、大队办公楼维修门窗。
  在那虽不壮烈却也充满激情的岁月,由于肩负广阔天地炼红心的神圣使命,我们不仅很少回家,有的知青友甚至还在自己的农具上镌刻了“玲学农”“并肩”“扎根”等等的字眼,以示自己在农村奋斗拼搏的雄心。
  下径村的知青们白天参加劳动,晚上集中参加政治学习的制度是雷打不动的。记得那时候晚间的政治学习,三十来个人集中在楼上某一间男知青宿舍进行。大队分管领导每会必到,对我们进行形势教育,内容多从全国讲到本县形势一片大好一类。平常,我们还得撰写一些学习心得体会一类的文章,张贴在知青点的“学习园地”上,名曰互相交流。
  在生活中,我们还学会入乡随俗。比如,每逢乡亲们家里有人结婚办喜事,我们会一小拨一小拨地送上一块五六元钱的布料向当事人表示贺喜,而后便大兵团出动应邀与其他乡亲们一起吃喜宴,这也算是借机开“洋”荤,还美名为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
  那时候,我们食量大,加之油水也不很足,有一次为了能够吃上猪肉,大伙竟然你一脚我一脚地将集体喂养的一头七八十斤重的猪活活给踹得半死,然后用“病猪”
  当借口报告大队管理层并经顺禄叔验明正身得到准许才得以开铡打牙祭。那时候知青点偶尔还在一些节庆的日子,按每人一斤大米与小白菜煮成饭后均分,结果都被大家一口气吃完,女知青也不例外。
  同甘共苦是下径知青点知青生活的最好阐释。遇到没菜下饭时,有的知青会向关系较好的村民要些咸菜,回来后一个咸萝卜分着吃。值得一提的是,那种在艰苦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友情,让我们在离开知青点后倍感珍重。在离开知青点后的多年时间里,我们一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从个人的事业到孩子就学、就业等。我们在上山下乡中凝成并长期延续下来的这种兄弟姐妹般的情谊,时常让其他社队知青点的知青们感到有趣甚至于羡慕。
  知青点的知青生活虽艰辛,但苦中有乐。偶尔碰到村里放电影的时候我们更是欣喜若狂,在草坪上与村民们席地而坐共同品尝久违的“文艺大餐”。劳动之余,我们还会创作一些文艺小节目,自娱自乐。1977年春节我们自编自演的歌舞“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以及三句半“农业学大寨真正好”等节目,还参加了当时西潭公社举办的春节“农业学大寨”的文艺节目汇演,记得为了那一次演出我们还在乡下度过了一个“革命化的春节”,直至大年初三才回家与父母团聚。
  三、知青的收获
  农村生活磨砺并锻炼我们成长。下径村五年的知青生活,培养造就了我们拼搏、奋斗、进取的精神。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过程中大家风雨同舟,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由于工作优秀,林少鸿被提拔到团县委当副书记;沈雪玲被任命为大队民兵营副营长;叶绿芳被抽调参予县“五·七”大学筹建工作。1977年恢复高考后,知青点的知青们逐个撩起了“大学梦”,希冀奔向新生活。我们白天参加劳动,晚上各自在宿舍里挑灯夜战,温书迎考。下径知青点的知青伙伴先后考上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共有11人。今天,在我们当中,许多人在各自工作单位成了业务骨干或身负重责。其中已成为科级领导干部的有5人(正科级3人、副科级2人);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有6人(高级1人、中级5人)。下海经商成为老板的有2人。江水沐在绘画艺术上颇有造诣,是中国美协会员、省人大书画院的画师。在工作中,我们有的还成为同事,有趣的是,县纪委的15名委员中,来自下径知青点的有3名(林少鸿、吴介男、林佐雄),其中2名还是常委。
  虽说我们离开下径知青点已近30年,但知青之间的来往和聚会还是比较频繁。牵挂第二故乡的变化,并在各自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乡亲们做点事似乎也成了我们的一种习惯。比如在诏安一中工作的许秀娟、沈庆辉老师对下径来上学的孩子都特别关
  照,让孩子们也很感念到知青阿姨、叔叔的亲情。我们曾相约在1997年和2006年春节期间两次回到了下径村。首次回访,我们特地请了电影队为乡亲们放电影,表达知青战友们对乡亲们的慰问。2005年8月,我们得知下径村要修建水泥村道的时候也都踊跃捐资支持乡亲们发展。这一做法,在全县也属首例,下径村群众对此颇为感动。
  5年的知青生活是我人生中难忘的一个里程。因为我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踊跃报名下乡务农,坚决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参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些黑体字是我至今还记得的知青上山下乡通知书里的全部内容。
  光阴荏然,而我却没能忘记我的30位知青战友!他们是——
  林少鸿许秀娟叶绿芳沈雪玲沈箴模沈林凡
  翁惠美林佐雄许维明江水沐沈庆辉孙松钦
  郑德茂陈生辉郑煦黄友民沈辉生沈一智
  沈建平许业之沈国章乔建国谢丽和沈庆新
  许丕成杨俊初黄幼生沈克辉吴学东沈丽安
  注:姓名加黑框的战友均由于工伤、患病或意外遭殃辞世。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诏安文史资料》

本书分人物春秋、地方建设、经济纵横、教坛今昔、文化天地、史事钩沉、书画名人、民俗天地、丹诏胜迹、考古札记、邑人往事、顾问论坛、苏区风采、风雨同舟、人物春秋、人生履痕、乡土拾遗、海东诏安人、大事记等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吴介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