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土布传统织染工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611
颗粒名称: 客家土布传统织染工艺
分类号: TS105.1
页数: 2
页码: 73-74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客家山区的一种传统纺织技术葛布的制作流程,包括原料的采集和加工、织布、染色和成品处理等多个步骤。
关键词: 诏安县 客家 葛布

内容

旧时诏安山区,有一种“葛布”,系用苧麻织染而成,因其经济耐用、不渍汗、易洗涤,故在客家人当中流行近千年。
  葛布所用的原料为苎麻,苎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年可收割二三次。收获不能过早过晚,早了皮还没长成,晚了就会变黄黑。苎麻加工时,先在织机上安放一根横木,大拇指要套上长15厘米的竹指,食指捏住一把长有25厘米的弧形刀连柄,两件相夹。将苎麻对折,茎骨取出,用手抓一端压在竹指和弧形刀中间,用力剥去苎皮,尔后将剥下的皮浸一二个小时,晒干备用。
  织布前,要先将苎麻撕成丝状,在木板上搓成线,依序放在苎篮里面,接着是用糯米粉或地瓜粉做成糊,放入小桶内,桶两边对称钻两个小孔。将线从一个孔穿入,再从另一个孔中抽出来,然后牵引到糊辘架上。糊辘架高1.5米,宽0.6米,架上安装有5根直铁柱,前面有对称轮,中套竹筒,共有两架,相距40-50米。苎线从这一头的辘架牵到另一头的辘架,循环在辘架的铁柱间,牵引到5环,一个人在另一头,将苎线收入篮子。因为经过有近200米的距离,到期时线上的浆糊就基本上干了。
  接着要将线挽成纱团,办法是用木制的手摇纺车,将竹编喇叭套入纺车的横杆内,使其转动,篮中的线便卷在上面,待达到一定的圈数再换再卷。进一步就须特制的木轮转盘,通过下面用脚踩,以粗扁绳带动上面一个直径为25厘米的轮盘转动。这个轮盘上又均布5个横向的铁钩,铁钩套着竹壳。分别将挽在竹编喇叭上的线头匀速卷入这5个竹壳。通过不断的旋转,形成每卷厚达5厘米的纺锭。
  过去民间使用的是木制脚踏织布机(俗称九归)。将纱团一次性摆10个,每个线头要穿过织布机的木梳间隙。至于要穿多少线头,得视所织布的尺幅而定,若是四尺门的装400条线,以此类推。将线装毕,线头要整齐地扭结到机子前面的横杆上,顺序牵引将上下的线对开,此为“经线”。靠坐在横板上的织布者两脚的踩动,使“经线”间隔上下分开约8厘米,梭子就带着“纬线”,在这间隔中往返梭巡。一个熟练的
  操作者,一天可织布7尺左右。
  织好的布要放在木桶中,倒入清水和适量的酸泔水、壳灰水,洗洁漂白约2个小时,然后取出晾干。染色时,染缸里面的水要加温,过去苎布染的颜色主要蓝、黑两种。染蓝的原料以一种叫“蓼蓝”的天然植物的汁液为主,配上糖油、碱、壳灰等进行发酵,时间需15-20天。负责配料的人,叫“看缸”。如技术水平高,可省时省料,反之,也可能导致原料全都作废。染色的过程,原料经发酵后,第二天要染色,在前一天就要加水,使原料沉淀后,用上面的色水进行染色。这样循环进行,直至原料用完为止。若染黑色,则取大青草、土获苓植物浓汁,其工艺流程与染色布大体相同。完后取出苎布漂洗晾干,置于平板上,用稀米浆涂刷,等干后将成品一匹匹卷起来。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诏安文史资料》

本书分人物春秋、地方建设、经济纵横、教坛今昔、文化天地、史事钩沉、书画名人、民俗天地、丹诏胜迹、考古札记、邑人往事、顾问论坛、苏区风采、风雨同舟、人物春秋、人生履痕、乡土拾遗、海东诏安人、大事记等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小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