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徒到董事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096
颗粒名称: 从学徒到董事长
其他题名: 记泰籍华人企业家王流溪
分类号: K825
页数: 2
页码: 108-109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泰国制铁罐厂董事长王流溪先生的事业发展历程和贡献,以及他对家乡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关键词: 王流溪 诏安县 贡献

内容

王流溪是我县秀篆陈龙村武石下人,这里地属诏安西北边陲,是一个贫瘠偏僻的小山村。王先生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了艰难的岁月。他只念了3年私塾,就因家庭贫寒而辍学。穷困是坏事,也是好事,它使王先生自幼磨炼成刻苦耐劳的品质。他暗自下决心,要改变命运的驱使,自己动手创造未来。1947年,刚满18岁的他,为了逃脱国民党的抓兵,毅然束装告别家乡亲人,漂流过洋到泰国去谋求出路。开始,他入铁铺当学徒,从师习艺,刻苦学习制作铁罐的技术。不管酷暑奇热,也不论饥餐失顿,他总是默默地苦练本领。他自己常常对人说,只要本领学到手,以后就不至饿肚子。到1957年他28岁时,当地华裔林先生看到他为人忠厚,学而有成,是一个有所作为的人物,便把自己心爱女儿许配给他,帮他们建立了家庭。婚后,王先生同夫人林玉勤女士齐心协力,共同切磋精制铁罐工艺,决心在此领域开拓一条前人所未有过的新路子来。夫妻两人省吃俭用,不断积累,终于在1972年间创办了王源兴铁罐制造厂。由于经营有方,很快取信商界,所以业务不断兴隆,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3年后,他们又在泰国京都挽坤县挽坤天路(拍喃二路)买下35亩地皮,动工兴建较大规模的铁罐生产工厂,注册挂牌为王源兴印色罐哗厂有限公司。随着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王先生夫妇更注重质量标准和供货信誉,保证客户满意,使业务蒸蒸日上,订货者不绝于门。16年后,也就是到1990年,他们夫妇又在积累了大量资金的基础上,在泰国龙仔厝府直辖县柏喃二路的商业厂区买下275亩地皮,再向政府注册挂牌王源兴制罐厂有限公司,面向社会广招男女职工。时至今日,全公司已拥有职工近千名。至此,由王流溪先生同夫人林玉勤女士自任正副董事长的上述2家制铁罐公司,都属自动机械化生产工艺,不仅在泰国,而且在东南亚的同行业中,都是堪称第一流的。
  由于王流溪林玉勤伉俪经营制铁罐生产的规模从小到大,工艺日趋完善,并取得很好成绩,为当地经济社会作出较大的贡献,在公众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因而泰国政府连续2年(1983、1984)授予他们夫妇“泰皇一级白象勋章”,受勋玉照悬挂在泰国贸大厦,赢得社会公众的尊敬。现在,王流溪先生既是泰国中华总商会会董,又是泰国福建会馆副理事长、泰国王氏宗亲总会副理事长,还出任泰国制罐厂公会副理事长,可以说公务和业务非常繁忙,而他总是运转自如,处理得有条不紊。他虽然长期居住异邦,远隔家乡千山万水,而且身受殊荣,地位和知名度都较高,但他一直没有忘记正在向世界腾飞的祖籍国,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故土,没有忘记桑梓的亲人故旧。自1969年以来,他年年都回国观光或回乡省亲一次。每次回来,都无微不至关怀家乡的建设和群众的生活。1987年投资近90万元人民币在秀篆创办了一座瓷厂,积极挖掘家乡资源,帮助山区脱贫。近几年来,他还不断捐资支持陈龙小学、秀篆中学、县青少年宫和诏安一中建设,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一中校庆、教育发展历程、文化活动、人物事迹以及地方历史事件的文章,包括校庆活动的回顾、抗战时期诏安学生的学籍管理、运动会的经历、教师的教诲、文化活动的开展、社会文化工作以及一些地方史事的追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邵闻始
责任者
王流溪
相关人物
林玉勤
相关人物
王源兴
相关人物
陈龙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