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潮剧团杂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074
颗粒名称: 诏安潮剧团杂忆
分类号: J825.6
页数: 3
页码: 43-45
摘要: 本文回忆了诏安潮剧团在1958年至1960年间的成立和活动情况。剧团由县委宣传部、文化局从各方面抽调人员成立,成员包括演员和职员。在困难时期,剧团面临物质条件差、生活艰苦等问题,但成员们仍然坚持学习、练功和演出。
关键词: 诏安潮剧团 成立 活动

内容

1958年大跃进时,诏安海燕潮剧团上调为地级剧团,我县再组建一个新的潮剧团——诏安潮剧团。这个剧团存在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两年,但由于领导重视、各方支持和剧团人员的刻苦努力,艺术上精益求精,进步很快,因而在县内外有一定声誉,还出了几个颇有名气的演员。
  我当时在这个剧团当编导,对剧团内的人和事比较清楚,觉得将一些事情写出来还是有价值的。
  诏安潮剧团的前身是县戏剧学校。剧校是1959年春,由县委宣传部、文化局从有关方面抽调人员成立的,校址在今东北街百岁祠。学员方面,一部分通过考试从社会上招收,一部分是从各人民公社的剧团或俱乐部直接调进来培训的,他们有的艺术底子还不错,如四都剧团的李瑶池、李国胜、李锦,桥东海鹰剧团的陈锦发、沈养儿、林山林、田木妹,西潭红旗剧团的沈成勇、沈南珍,深桥剧团的陈永保以及城关汉剧团的陈小燕等。此外,还从广东饶平、汕头、普宁等地的剧团中,招收了吴如莲等一些老演员。
  职员方面,因“文武爿”乐手需要一班素有艺术功底的人才行,短时间内是培训不出来的,所以就采取从各个业余剧团中直接抽调,如从城关五一剧团调沈水介、五四剧团调许大婴当主弦,从桥东剧团调林禹林当主鼓,从四都剧团调李明秋来专司服饰,从五一剧团调沈汉物当记谱兼弦手。属这一行当的人,在剧团中的地位比演员高,演员普遍称他们做“师傅”。
  当时的导演是余钱,广东饶平县人,原在四都剧团当导演。从戏剧学校到诏安潮剧团的头尾8年时间所有演出的剧本,基本上都是由他作曲和当主要导演的。
  编导方面,除了我以外,还从供销系统调来沈春福,并聘请来一个原是中学老教师的黄慕熙先生。说真的,当时派我去当编导,几乎叫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青年时代我虽然喜爱读点文艺书籍,但对戏曲,不论古今中外都不感兴趣,平时也不爱看戏。因是组织的决定,只有横下一条心刻苦学习。当时,我住在文化馆楼上,独自一个人,从早到晚,不断的读、写,不断的思考。不久,试用本县荣誉军人黄巧来同志回乡参加生产建设的题材,写出了小剧本《独脚英雄》,上演后还获龙溪地区民兵师文艺汇演创作奖。接着,我又以唐代开元年间农民起义的题材,写了《烽火裙钗》,改编了古装剧《段红玉》和古装喜剧《周贤才嫁女》。在这期间,沈春福改编了古装爱国主义题材的《金山战鼓》,颂扬宋爱国名将韩世忠的妻子梁红玉击鼓助战打退金兵的故事,也受到群众欢迎。黄慕熙先生过去曾经改编和创作了许多古装的和现代的剧目。到剧团后,又改编了古装剧《抛金冠》《剪刀记》,移植了莆仙戏的《团圆之后》、评剧的《海瑞上疏》和京剧的《满江红》,上演后都很卖座。
  从戏剧学校成立到1960年夏改为诏安潮剧团的时候,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剧团物质条件很差,舞台上需要的服装、道具、布景既昂贵,又难买,而且质量不高,至于生活更是艰苦,外出演出时,有当地供应一些副食品还算好一点;如果回团学习、休整,则常常是几十个人煮的菜,只有2两油下锅。有一次到潮汕演出,不少人还带着米糠和其他代食品充饥。虽然这样,但由于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加上剧团成员绝大多数都是贫苦工农子弟出身,年纪大些的职员也多是从饱尝旧社会艰辛的戏班生活过来的,所以大家都经得住困难的考验,照样学习、练功,即使演出到深夜,早晨四点多钟也还是准时起床到北门塘边,对着碧绿的池水练声、架脚。有时还同县里的干部一起,参加义务劳动。如修建东溪防洪堤水利工程时,就出动了一批人马去劳动了一段时间。
  在1959年至1960年初戏剧学校这段时间,排练的剧目有《珍珠塔》《烽火裙钗》《团圆之后》。剧目排练后,先在县里的一些村社演出,听取群众意见。这时,一些演员已崭露头角,如演老生的李瑶池,演生角的李国胜、沈成勇,演旦角的沈南珍、陈小燕,演乌衫的吴如莲等,都受到群众的欢迎。副县长解志成还特地到剧校来看李国胜、陈小燕妆演的《珍珠塔》,一再鼓励演员要精益求精。省文化局长陈虹,到剧校观看沈南珍等演出《团圆之后》片断后,对剧校条件虽然差,而演出水平不错很为满意,回去后还直接拨款下来支持。
  1960年农历正月十五,戏剧学校正式扩建为诏安潮剧团。蔡以超任指导员,许景清任团长,演职员队伍也进行调整充实,人员最多时达70多人。为加强艺术方面的辅导力量,还聘请了原老源正名角女小生李阿珠参加导演工作。李阿珠是我县四都林头村人,旧社会在潮汕老源正等戏班扮演小生角色,技艺曾红极一时,有较深厚的表演艺术功底。演员们亲呢地称她为“师姐”或“珠姐”。
  剧团成立之后,除鼓励演员勤学苦练外,还加强同潮汕各兄弟剧团的技艺交流,拜贤者为师,以期取长补短,不断提高。由于考虑演员队伍的老生、花脸、小生、小旦等角色比较齐备,我们便移植改编了许多当时全国流行的剧目,如《海瑞上疏》《满江红》《剪刀记》(原名《半把剪刀》)、《卧薪尝胆》等,由李瑶池扮演海瑞、岳飞,李锦扮演徐阶,沈南珍扮演梁红玉,以及李国胜、沈成勇扮演的一些文武生角,都赢得了观众的青睐。扮演花脸的陈永宝,不但说白清楚,而且会唱曲。这在潮剧的花脸角色中是比较难得的。因花脸的腔调,一般只能念白,唱曲是很少的。旧社会有过一出既念白又唱曲的花脸戏“九王过关”,后来几乎没有人敢演了。所以,他的出台也给观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剧团除在本县演出外,还经常到本地区的云霄、东山、漳浦、漳州、平和、南靖以及广东的饶平、潮州、揭阳、澄海、汕头、丰顺、庵埠等地演出,不但安排好正台戏,而且编排一些配合中心工作的小节目上街宣传,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1962年初夏(约四、五月间),原海燕潮剧团下放回县,与诏安潮剧团合并,干部、演职员都作了调整,但原来已崭露头角的一些演职员,仍继续留在团内发挥作用,有意识让他们传授技艺,终于带出了一些中青年新秀,如后来当主弦的林茂添和主鼓陈光辉等。
  悠悠30年,回首往事,难免疏漏;而一些人和事,后来变迁的也不少。所以忆写不到之处,尚望知情者补充。实际只存在2年的诏安潮剧团,在诏安人民的心目中,印象是颇深的。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三册:第十二至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一中校庆、教育发展历程、文化活动、人物事迹以及地方历史事件的文章,包括校庆活动的回顾、抗战时期诏安学生的学籍管理、运动会的经历、教师的教诲、文化活动的开展、社会文化工作以及一些地方史事的追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许兆聪
责任者
李瑶池
相关人物
李国胜
相关人物
李锦
相关人物
陈锦发
相关人物
沈养儿
相关人物
田木妹
相关人物
沈成勇
相关人物
沈南珍
相关人物
陈永
相关人物
陈小燕
相关人物
吴如莲
相关人物
沈水介
相关人物
许大婴
相关人物
林禹林
相关人物
李明秋
相关人物
沈汉物
相关人物
沈春福
相关人物
黄慕熙
相关人物
黄巧
相关人物
宋爱国
相关人物
韩世忠
相关人物
梁红玉
相关人物
解志成
相关人物
陈虹
相关人物
徐阶
相关人物
陈永宝
相关人物
林茂添
相关人物
陈光辉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诏安县委宣传部
相关机构
西潭红旗剧团
相关机构
城关汉剧团
相关机构
桥东剧团
相关机构
海燕潮剧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