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侨领张庆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779
颗粒名称: 爱国侨领张庆重
分类号: K828.8
页数: 5
页码: 66-70
摘要: 本文详细介绍了张庆重先生的生平事迹和贡献,包括他在海外投身商业和侨务活动的经历,以及他对家乡和祖国的热心关注和慈善事业。
关键词: 张庆重 生平 南靖县

内容

爱国侨领张庆重生前担任印尼、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侨领,他热心侨团工作,身居海外,心系桑梓,为侨居国和祖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他的感人事迹在海内外广为传颂。
  少年时期投身革命
  张庆重(1910-1992)男,又名希川,1910年,出生于南靖县书洋镇塔下村裕德楼。其曾祖父张景芳系塔下德远堂张氏第十五世,清代捐官得“恩授岁进士诰封中宪大夫钦加三品职位”。祖父张桂石的二哥张桂龙早期出洋经商发迹,拥有资金200万银元,被族人誉为“双百万富翁”。张桂龙于清光绪四年(1878)携巨款回家乡兴建一座高4层,每层32开间,共128间的圆形土楼裕德楼。父亲张顺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辛丑科檀学院岁试取进县学第十一名(即前清秀才)。
  1917年,张庆重进入书洋塔下大坝培英学校学习,破格跳班三年级读书。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国文课本全册过目不忘,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深得教师赞赏。1926年,他前往漳州省立第三中学就读,当时全国各地军阀混战,各据一方,民不聊生,新文化传入漳州,方兴未艾。对新事物富有敏感的张庆重有机会接触进步人士,阅读新文化书刊,眼界大开,思想日进,忧国忧民。在一次学校举行的有600多人参加的作文观摩(即作文比赛)中,他名列榜首,博得全校师生的好评。在校期间,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毅然参加进步组织,担任该校学生会主席、龙溪县学联会主席、共青团南靖县委委员等职,主编龙溪县学联会月刊,与革命家王德(建国后曾任广东省委书记等职)、王占春(农民领袖)、李兆炳(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结下深厚情谊。有一次,他只用三四天时间就写成话剧剧本《恶社会的片面》,揭露社会时弊,在漳州上演,震动很大。他还受到中共福建省委的重用,多次手抄重要绝密文件。因当时受到驻军军阀张贞部和警察局的跟踪盯梢,风险很大。为了保密安全,他用毛笔蘸饭汤在白纸上写成文件发出,对方接到纸条后把它放在碘酒中浸泡,文件便可看见。由于他频繁参加进步活动,加上内奸告密,暴露了身份,1927年6月23日,他不幸被军伐张贞部下杨逢年旅长逮捕入狱。他在狱中宁可受苦也绝不低头“认罪”。经历3个月铁窗生活,后幸得他大哥庆衍斡旋,由印尼泗水中华总商会、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协同陈嘉庚先生致电漳州军政首长,促使他们释放张希川(即张庆重)。张贞慑于海外侨团侨领和社会各界的压力,最后提审张庆重,问他:“把你送到福建省函证养息所,将来为县效力,你有什么意见”?张庆重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要出洋”。他得到保释后只准其出洋。
  迁徙南洋驰骋商海
  1929年5月10日,张庆重告别家乡亲人出国到印尼泗水,开始他的实业生涯,这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初到泗水,他在大哥庆衍的“新锦兴”商店学做生意。主要经营土特产进出口生意,代办代兑转口土特产商品。由于当时商店经营管理欠善,发展缓慢。张庆重克服语言不通,人地生疏,无经商经验等困难,为使自己将来能成为一个全面指挥伙计的老板,他事必躬亲,亲自送信,到邮局领信。到各土产商店了解白糖、大米、豆类、咖啡、辣椒干等所有爪哇出产的土特产品信息。特别是东爪哇出产的亚参(为印尼人煮菜配料),每年生产季节收购数万吨。为了区别产地、干湿、籽粒多少为定质量标准,每当收购季节,他都亲自检查质量,选购最佳产品包装,印制“伞标”商标,在印尼、星洲(新加坡)销售,每年销售额达万箱以上。
  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新锦兴商店经营状况逐步好转,年年盈利。随着事业的发展,商号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35年6月,便改商号为福利有限公司,为兄弟股份公司,庆重主理公司业务。公司内设有相当规模的饼干厂、糖果厂,由商业转入工业,大大地扩展了经营范围,公司资本日益雄厚,庆重的声望也日益提高。海军将领萨本栋为张庆重题词:“经商南洋,有敏妙手腕”。
  1937年后,福利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不断扩大,还在马辰设立分公司。“天有不测风云”,日本侵略军占领泗水后不久,公司工厂货品被洗劫一空,商店、工厂被占,配出货物不是在码头被烧毁,就是在货轮中被炸沉没,银行存款现金全部被冻结。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接着印尼宣布独立。张庆重重整旗鼓,整顿收回原有的公司和工厂,继续经营。数年后,他的工商企业再次崛起,除原有福利有限公司的饼干糖果厂外,还以巨款向当时政府收购大型玻璃厂、制罐厂、咖啡粉厂。1956年,首次代理轮船航务,公司下属有9个工商机构,共有职工1400多人。在当时的泗水可算是首屈一指。此时二弟庆能、三弟庆类都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成为他事业第二次腾飞的得力助手。
  20世纪50年代后期,印尼政府颁布劳工等各项条例,工厂工人怠工、罢工经常发生,工厂生产受到很大威胁,企业发展越来越受制约。接着,排华事件不断发生。张庆重以企业家的卓识远见,当机立断,有计划的逐步结束印尼营业,转移印尼资金至香港。
  1960年印尼大肆排华至1967年,张庆重迁往香港定居。他在香港组建新中华国货公司,自任总经理。股东大部分为印尼华侨,每股50万港元,总资金500余万元,公司大力推销中国大陆工业产品,希望国货能更多进入香港这个国际市场,公司经营6年,生意兴隆。
  1967年,新加坡政府宣布,投资坡币50万元,即可定居新加坡,5至10年后可称为新加坡公民。为了追求事业的开拓发展,张庆重于1967年移居新加坡,与二弟庆能合营源源船务有限公司,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公司鼎盛时期拥有“金”字头千吨以上吨级位轮船46艘,其中万吨级位10艘,航行四大洋,设11个分公司于各大埠头。每月运载进出口货物数十万吨。新加坡运往印尼等地货物,有半数以上是由源源船务公司承运。后来,他再独资创办新侨船务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和总经理,远航五洲四洋,生意兴隆,鼎盛时,除代理轮船业务外,有自置数千吨及万吨级位轮船17艘,其中,“新凤凰”号万吨客轮航行于新加坡至厦门航线。与此同时,他还代理中国租船公司、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业务。
  当时,中国与新加坡尚未正式建交,张庆重为开创两国贸易大门,在两国间穿梭往来,航运开始前后30多次赴北京,每年二、三次,为办理业务有时一住就是个把月。1971年,他又成功地开辟了新加坡至厦门的海运航线。19年来,由于张庆重的不懈努力,为中新两国邦交正常化积极牵线搭桥。因此,多次受到新加坡总理的亲切接见,并和他一起合影留念。
  抗日救国深孚众望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庆重在印尼泗水团结华侨,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通过在香港的廖承志,多次捐资赞助延安军民,支持抗日。南侨总会成立后,他担任泗水海产公会主席,以会长名誉,发动会员献金救国,并征得全体会员同意,将海产公会的公积金捐献给祖国抗日。同时,规定新加坡葛和源轮船运载泗水的鱼干,每吨加收1元作为救国金,所筹款项和金鸡纳霜等药物全部援助祖国军民抗日。日本南侵,张庆重正欲协助有关人士保护刚从新加坡逃到印尼泗水避难的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安全时,他自己却不幸被捕坐牢。
  心系祖国情连桑梓
  新中国成立初期,张庆重经营的远洋万吨货轮首航祖国大陆,为沟通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航运事业开创先例。随后,他在福建、广东两省的投资公司投资巨款,支援祖国建设。同时,存入数十万元,准备作为举办家乡公益事业专用款。他多次应邀回国参观访问、考察商务。40多年来,他为造福桑梓所捐献款项金额达300多万元。1959年,他捐资20多万元,在家乡创办曲江华侨医院。1960年,建成2层门诊楼1座和8间病房的平房1座,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医院对经济困难的患者实行半费或免费治疗,改变了长期以来山区缺医少药的状况。与此同时,他还和海外同乡张荣汀一起,购回一批食物和药品,赈济遭遇自然灾害的乡亲。并积极发动华侨集资为家乡乡亲购买化肥千余吨,帮助他们恢复生产。
  1962年,张庆重先生又捐资11万元,兴建“南侨戏院”,戏院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自1963年正式营业至1989年,据不完全统计,共放映和上演电影、戏曲、歌舞、杂技等16000多场次,观众达1500多万人次,县级以上会议在戏院开过1400多场次,有120多万人次参加会议。1984年,龙溪地区行政公署为他颁发“热心公益事业一等奖”匾额,表彰他的爱乡之情。
  1972年,张庆重回到久别的家乡,目睹民国时期被军阀烧毁的裕德楼楼墙还很坚固,当场决定出资人民币7万元,修复裕德楼的前半楼,后半楼盖上护墙瓦,形成目前所见的围裙楼的独特景观。1985年,张庆重再次捐资人民币15万余元,在南靖县华侨大厦内兴建一座“百岁楼”。1987年8月,他又捐赠港币34万元,人民币5万元,作为兴建南靖县图书馆的首批经费。还捐赠旅行车两部供县侨联作接待之用。1990年10月,张庆重携眷回乡探亲,看到家乡巨变,感慨万千,他倡议设置“南靖县华侨社会福利事业基金会”,并带头捐献100万元港币作为基础基金。此外,他还赠送曲江村一部电影放映机,赠送曲江医院一部救护车,到1991年,资助曲江医院累计30、6万元人民币。1992年12月,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办医利民”金质奖章、奖匾和荣誉证书。同时,他还捐建塔下村公路1条,石拱桥1座,钢筋水泥桥3座,凉亭1座;出资架设村内水电高压线路,为家乡古稀以上老人设立“度岁金”等。
  张庆重说:“人生不过数十春秋,在有生之年应做些公益事业为后人纪念,否则是与草木同休”。他数十年身居海外,热心社会公益和社团工作,曾任泗水海产公会主席、泗水漳州同乡会主席、《大公商报》董事、香港福建同乡会副理事长、香港中华商会名誉会长、新加坡张氏总会名誉主席、漳属总会主席、名誉主席等职。对侨居国和家乡的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对维护华侨权益工作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其拳拳赤子之心,赢得了家乡人民和海外侨胞的赞誉。
  1992年2月4日,张庆重因病在新加坡逝世,享年82岁。省、市、县侨办,市、县侨联、海外联谊会,南靖县人民政府、县华侨社会福利事业基金会、曲江华侨医院、塔下德远堂春祭委员会、德远堂教育基金委员会等单位向张老先生的家属发传真、电报、寄唁函深表哀悼。家乡人民感念他的功德,在塔下村“德远堂”前为他竖立石旗杆,以旌其功。
  2010年,在张庆重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南靖县侨联编辑出版《张庆重传略》,以此缅怀旅外先贤,启迪后人。漳州市人大原副主任陈莘、市政协副主席罗春生、县长张翼腾等领导为该书题词,张庆重先生的长子张承强博士还在千里之遥的新加坡为传略对稿、修改,为南靖华侨史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同年4月28日,在南靖大酒店三楼会议室隆重举行纪念爱国华侨张庆重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暨举行《张庆重传略》首发式。市外侨办、市侨联、县五套班子有关领导、县华侨基金会全体理事、县统战系统全体干部职工、曲江华侨医院、曲江华侨中学、塔下、南欧、曲江等侨村、张庆重国内亲属等70多人出席座谈会,张庆重先生的儿子张承强、张承川昆仲也专程从新加坡回来参加纪念活动,大家深切缅怀张庆重先生爱祖国、爱家乡所做的不懈努力,追思和学习他为造福桑梓、奋斗不息的崇高风范。会上,还举行《张庆重传略》首发式。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本书包括名人与南靖、往事回眸、“文革”之忆、地方经济与建设、地方文化、域外掠影、政协纪事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饶秀峰
责任者
张庆重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