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宋末帝赵昺逃难南靖始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692
颗粒名称:
宋末帝赵昺逃难南靖始末
分类号:
K928.74
页数:
17
页码:
59-75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南靖县山城镇六安村钱坂庙的历史和传说,以及旧楼映荆楼的变迁。钱坂庙供奉着广应圣王谢安的塑像和圣旨木牌,是当地村民的重要信仰场所。而映荆楼是黄氏族人的居住地,建于南宋时期,但在历史变迁中被毁,唯余一块“映荆楼”的大楼匾还遗存在钱坂庙前。
关键词:
历史变迁
钱坂庙
南靖县
内容
南靖县山城镇六安村村委会后面有一座古老的寺庙,称“钱坂庙”,庙里供奉着广应圣王(俗称“王公”)谢安(东晋丞相,指挥过淝水之战)的塑像和一块圣旨木牌,木牌的正面写着12个字:“圣旨勅封钱坂神庙广应圣王”;木牌的背面,写有“宋皇赵帝昺祥兴元年圣驾至此”等字。现在的钱坂庙是重修的。庙前立有一石碑,碑文摘自《南靖县志·民国版》卷二十八《丛谈》,曰“山城旧楼钱坂庙,相传宋帝昺被迫南奔,偕陆秀夫至南靖,顺途驻驿于此(以旧楼系通山东大道)。比里人侦知欲往朝参,而帝已走厓山矣。因于庙之中央崇奉‘皇帝万岁’神位,今乡人礼拜,称其地为‘皇帝殿’。”
旧楼名曰“映荆楼”,因楼前水池能倒映紫荆山影而得名,相传建于南宋,世代为黄氏族人居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被辟为农业科学研究所,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农业学大寨”中,旧楼四周的“护城河”被平填为良田种水稻,楼中的断垣残壁,后来也被拆除,并在此建了“六安村幼儿园”。如今,旧楼的踪影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唯余一块“映荆楼”的大楼匾还遗存在钱坂庙前,默默地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往事。
(一)
南宋末年,蒙古人的铁骑兵在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指挥下,带着草原飙悍的雄风,杀向江南大地,步步进逼南宋的首都临安(今杭州)。
南宋朝廷在误国奸相贾似道的把持下江河日下。度宗皇帝赵禥荒淫废政,终日沉浸在酒色之中(吃春药,每日宠幸妃嫔30余人,次日即赠金银珠宝,对经血来潮的妃嫔赠“经戒止”——金戒指,以示当晚不能宠幸),执政十年后便以35岁的壮年突患“上马风”而病逝,死前没来得及留下遗嘱。
年逾花甲的太后谢道清便在奸相贾似道的安排下废长立幼,把皇后全氏嫡生的4岁儿子赵显扶上皇位;把杨淑妃所生的7岁儿子赵是封为吉王;把妃子俞修容所生的5岁儿子赵昺封为信王。此后,谢道清被尊称为太皇太后。
不久,贪生怕死,祸国殃民的贾似道在文武百官的弹劾下被罢相,流放岭南,途经漳州九龙岭下的木棉庵,被押解官会稽县尉郑虎臣在上厕所时撕胸折骨而死。
元兵大举南侵,宋军节节败退,临安城危在旦夕,各州府官员除个别坚守抵抗而死节外,大部分开门揖盗,纷纷投降。
谢太皇太后慌忙派右丞相陈宜中去元军前线指挥部求和。陈丞相怕讲和不成反被元军扣押,竟然接旨后于当晚偷偷逃跑了。
谢太皇太后抱着孙子——恭帝赵显,流着眼泪向签书枢密院事文天祥问计。
文天祥向谢太皇太后提出“迁三宫入海暂避,分二王于福建、广东,开辟抗元基地,以为复兴之计。”武将张士杰和文臣陆秀夫见文天祥深谋远虑,都极力劝说恭帝和谢太皇太后迁都。
谢太皇太后万般无奈,只好命侍臣草了一道诏书,进吉王赵罡是为益王,出镇福州;进信王赵昺为广王,出镇泉州;命大将苏刘义、驸马都尉杨镇及杨淑妃之弟杨亮节、俞妃修容之弟俞如珪,保护二王出镇,兼领二王府事,即日准备车马,明日启程出城。
次日辰时,25岁的杨淑妃带着赵罡、赵昺和几个宫娥,含泪拜别太皇太后,在护卫军的护卫下,车辚辚,马萧萧地往福建而去。
第三日,天刚亮,谢太皇太后就诏命文天祥为枢密使,中午又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完全代替了陈宜中的职务。自此,人皆呼之为文丞相。
文丞相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吉安,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中进士第一名。
朝廷此时起用文天祥,并不是要他起兵抗元,而是要他出使元营议降。
第四天,恭帝和谢太皇太后临朝,特命文天祥与左丞相吴坚、同知枢密谢堂、安抚贾余庆、中贵官邓惟善出使元营。
文天样一行来到元营中军帐,与元军首领伯颜斗智斗勇,义正词严地痛斥元军的侵略罪行。伯颜理屈词穷,不好发火。伯颜的妹妹、随军出征的女将素娜却完全被文天祥征服了,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称赞文天祥为奇才,从此害了单相思,这为文天样后来的逃跑打下了基础。
伯颜啃不下文天祥这块“硬骨头”,便扣押了文天祥,让其他议和人员回临安,处理朝廷的投降事项。
恭帝和谢太皇太后在投降派的威胁下奉呈降表,献出国土,带着传国玉玺,投降了元军,并诏告全国各地官府归顺元朝。
此后,谢太皇太后病留临安,不久被送往燕京,七年后去世。恭帝与全太后等人被元军船队押往燕京,和押在另一条船上的文天祥一起破浪北上。
在镇江,文天祥利用素娜的单相思,在大侠杜浒和水仙父女等爱国志士的帮助下,逃离虎口,前往福建寻找益王赵罡和广王赵昺。
恭帝和全太后到达燕京后,分别被逼出家当小和尚和尼姑,不久即双双去世。此乃后话,不题。
1276年5月,文天祥虎口余生,在福建的福安府(今福州)找到了历经艰险,已由浙江永嘉逃难至此的杨淑妃和赵罡、赵昺二王,与武将张士杰和礼部侍郎陆秀夫等人把益王赵罡扶上帝位,改号端宗,改年号为景炎元年。杨淑妃从此成为杨太妃。
(二)
为保卫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抗击元军追击,端宗皇帝和杨太妃综合朝臣意见后做了布署:陆路由文天祥率部到福建南剑(今南平市)一带招兵买马,抵抗元军;水路由张士杰率部到浙江攻打定海;朝廷内务等则由陆秀夫负全责。
陆秀夫,字君实,1236年生于江苏盐城,20岁时与同龄的文天祥同年中进士,曾为李庭芝幕僚。
宋臣复立赵罡于福安府的消息传到元大都燕京。以为南宋已彻底灭亡的元朝皇帝忽必烈大为惊慌,急忙诏命诸将挥师讨伐,以阿刺罕为都元帅、董文炳为副都元帅,同督诸路军马,大举进犯福建、浙江、江西和广东等地。
元军以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四面出击,矛头直指南宋的临时首都福安府。
张士杰虽然在福建陈吊眼、许夫人等少数民族部队的大力支持下,打了几次胜仗,但在定海战役中却兵败如山倒。紧接着,婺州、衢州、处州等地先后失守,元军已逼近建宁府了。
杨太妃吓得骨软筋酥,两腿打颤,抱着端宗小皇帝只知哭泣,各大臣心裂胆破,惶惶然纷纷来找陆秀夫和逃回福安的张士杰。
众大臣朝议后决定从水路坐船迁都到广东去。
这时的文天祥,正率领兵马,转战在汀州(今福建长汀县)、漳州之间,想方设法从江西进兵。
汀州守将黄去疾,已与吴浚叛宋降元。吴浚专程跑到漳州游说文天祥投降,被文天祥痛骂“无耻”后斩首示众。
文天祥亲率大军,在龙岩县的适中、南靖县的和溪、石观音等地大败元军。
为了纪念这次战役的胜利,明代龙岩知县曹胤儒于万历十年(1582年)在适中的倒岭坳上建了座丞相垒(俗称国公庙)和云山亭,亭内立有一块主碑和两块诗碑,石刻七律诗二首。
第一首是明朝龙岩知府、南靖人吴之望写的,诗云:
丞相碑亭傍草莱,
渭南无复叹奇才。
临危始受匡时托,
频死还期卷土来。
万里舆图沉岭海,
一腔忠义赴燕台。
行人莫问屯军处,
岩下泉声不尽哀。
第二首是清朝神童、适中人林希尹写的,诗曰:
当年丞相过桥东,
战马萧萧满路风,
万古人间留壮烈,
百年溪水泣英雄。
伤心荒涧碑犹在,
极目寒山事已空。
怀古不堪回首望,
冷烟蓑草夕阳红。
这座诗碑亭下不远处有座古石桥,也被后人称为“国公桥”(文天祥后被封为信国公)。此二处遗址今尚存。笔者十余年前还去凭吊过。
这次战役胜利后,文天祥又马不停蹄地率部自梅州出江西,拔会昌、克于都,又派相貌与自己有点相像的部将赵时赏分兵夺回吉安、赣州等县。
再说端宗赵罡和杨太妃及信王赵昺在众位大臣的簇拥下登舟启程。
上午阳光灿烂,风平浪静,谁知到了中午,突然天昏地暗,海上刮起了大风,汹涌的波涛仿佛千军万马奔杀而来。杨太妃和小皇帝及赵昺都是初次下海乘船,很不习惯,头晕、恶心、呕吐,连苦胆水都吐出来了。
船队好不容易到达泉州。泉州招抚使蒲寿庚亲率水师来到港口,摆开战舰,列队接驾。
蒲寿庚,号海云,阿拉伯人,与兄蒲寿晟来泉州贸易,资金雄厚,拥有大量海船,提举泉州市舶司达三十年之久,因消灭海盗有功,被朝廷封为闽广招抚使。
张士杰要征调蒲寿庚所有的战舰,蒲寿庚不想给,又不好硬顶,怕落下违抗“勤王”的罪名,就采取软拖的办法,迟迟不作答复。
张士杰是个急躁人,就大骂蒲寿庚是个反贼,把他捉来拷打。
蒲寿庚忍不了侮辱,回去后和泉州知府田子真商定,叛宋降元,紧闭城门,在城楼上竖起元朝的大旗。
张士杰后悔极了,生怕再在泉州呆下去会遭到蒲寿庚的攻击,便匆匆率船队离开泉州,往漳州方向行进。谁知蒲寿庚反心已下,竟然下令部下舰队,与闻讯前来的元军水师,联合围攻朝廷船队。
情况万分危急!
为了避免被元军和叛军一网打尽,陆秀夫与张士杰及厚着面皮又跑来依附朝廷的陈宜中等大臣商量,后启奏皇上与杨太妃,决定由张士杰、陈宜中保护皇上和杨太妃等从海路突围;决定由陆秀夫等保护广王赵昺以“朝廷南迁”的名义从陆路突围,最后到广东会合,如果端宗皇上驾崩,陆秀夫则要赶快扶持广王赵昺登基。国不可一日无君啊!
当天夜里,陈宜中、张士杰等文武大臣率领舰队,护送端宗皇上和杨太妃,突破泉州叛军、元军的包围,驶往厦门、漳州……
(三)
陆秀夫等数千人马护送的广王赵昺,也由泉州城下顺利突围北上,逃到漳平,风闻元军正在追击从水路突围的端宗皇帝和杨太妃,便慌忙往龙岩方向奔逃。幸亏漳州至龙岩一线已被文天祥收复,没有元军把守。
1278年3月,赵昺一行从龙岩县适中镇的保丰村路过,当地村民在桥边跪接拜迎,以示臣民之礼,此桥遂被乡人称为“待御桥”至今。
他们进入南靖县境后,受到沿途的长塔、梅林、书洋、船场、南坑等地乡民的热烈欢迎,顺利到达南靖山城。陆秀夫等被南靖人民忠君爱国的精神所感动,决定在山城休整一段时间,待端宗皇帝在广东立稳脚跟后,再赶往广东会合。
既然打算休整一段时间,就必须寻找作为临时行宫的地方。陆秀夫等人在一位姓黄的地保的指引下,来到一个小村庄,发现一座土楼,没有楼名,楼为圆形,石基土墙,单层二进(前房连后屋),共有48间,楼中有一间祠堂,供奉着该楼黄氏列祖列宗的神位。
陆秀夫不但是个忠臣,还是个堪舆大师,对山川风水颇有研究,见这座土楼建在“浮水莲花”宝地上,又面对紫荆山挺拔入云的五座山峰,很有帝王之势,便决定将这座土楼作为广王临时行宫。他问黄地保:“这座土楼叫什么名?”
黄地保说:“已建多年,人称旧楼,还没正式楼名。”
陆秀夫望了望紫荆山,又看了看楼门前的小池塘,见紫荆山倒映在池水中,脱口便说:“就取名‘映荆楼’吧。”
黄地保连连点头称赞好楼名。陆秀夫又问:“这村叫什么名?”
黄地保说:“没有村名,请您给取一个吧!”
陆秀夫想起自己的姓氏,又想起这一段时间陆路的平安,就说:“那就取村名为陆安(今改六安,“农业合作化”期间曾被改为“八一社”,1958年后改称“八一大队”,1986年恢复“六安”村名)吧!”
映荆楼里的十几户人家,听说“朝廷”要驻在此楼,感到十分荣幸,纷纷腾出房间,搬到亲朋好友家去暂住。
广王赵昺在陆秀夫等文武大臣的安排下,入住映荆楼。
赵昺虽然只有7岁,但由于频遭劫难,显得有点早熟。他见映荆楼前只有一口小池塘,就对陆秀夫说:“把这小池塘改成护城河吧!”
陆秀夫心里暗暗吃惊,也暗暗高兴:“小小年纪就懂得什么护城河,可见是个真命天子!”于是,陆秀夫派员把映荆楼的四周挖成一条环形的护城河。
安置好赵昺后,陆秀夫开始安置朝廷官员和兵士、军马等。
他把军士们安置在距映荆楼约4里路的小村社,后人把这个小村社称为“军营社”(今属山城镇翠眉村,原南靖第一糖厂旁边的一个村民小组);他把朝廷官侯安置在映荆楼附近的小山村,后人就把这个小山村称为“百侯村”(今人以闽南语谐音误写成碧侯村);他把战马放牧在百侯村外的一条
小山沟,后人就把这条小山沟称为马坑;他在映荆楼前设榨油坊,后人称该处为“油车底”;他在油车底附近铸打银锭,后人称该处为“打银”;他在打银附近建棉被厂,后人称该处为“起被子”;他率将士在百侯村上游山溪修建水渠陂坝,后人称该处为“官陂头”;他在映荆楼后铸钱币,后人称该处为“钱坂”;他在陆安村前设官家银库,后人就将该处称为“官银”(今人误写成闽南谐音“高云”)。
他还命部将就地建庵,把从中原带来的神明——王公谢安和元帅谢玄的香火塑像与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一起供奉朝拜。
这些古庵遗留到现在的还有军营庵(今称十一层岩)、安美庵(庵中的古楹联句均为歌颂谢安、谢玄指挥淝水之战的功绩)、马坑庵(供奉谢府元帅谢玄)、碧侯庵、高云庵、钱坂庵(现称钱坂庙)……
陆秀夫安排好一切事务后,派“快马”到广东一带去打听端宗小皇帝的去向。
几天后,与“快马”一同回来的钦差大臣到达山城,说端宗皇上已驾崩……
原来,张士杰率领的护驾船队冲破海上重围,到达了广东珠江口的井澳时,又被元军的船队追上了。张士杰见势不妙,便叫群臣护送端宗小皇帝和杨太妃等转移到轻便的巡游船上去,自己则领着百余艘大船殿后,把元军打得落荒而逃。
杨太妃和端宗小皇帝早已吓得心惊肉跳。两个内侍牵着小皇帝的手,沿着大船的跳板往下走,海水涌荡,船只颠簸,跳板摇晃,一不小心,端宗小皇帝和两个内侍同时掉落水中。船上水卒不待令下,就跳下水把小皇帝和两个内侍救上船。
端宗小皇帝落水后发高烧,忽儿发抖,忽儿昏睡,忽儿狂叫,忽儿悲哭。御医诊脉进药,宫嫔细心服侍,群臣不时问安……,都挡不住死神的来临,两个多月后(1278年5月),端宗小皇帝便驾鹤西去了。
钦差大臣报告了端宗驾崩的经过后,又宣读了杨太妃的圣旨,要陆秀夫赶快就地举行简单的登基仪式,把广王赵昺扶上帝位,并尽快赶往广东厓山与杨太妃会合。
1278年5月底的一个黄道吉日,陆秀夫以杨太妃之命诏告天下,立广王赵昺继承大统。
安置就绪,群臣身穿朝服,齐集映荆楼中,把黄氏宗祠改为垂拱殿,设御座。内侍为广王赵昺穿上吉服,抱上御座。
群臣跪倒殿前,三呼“万岁”毕,忽听殿后“轰隆”一声巨响,随即有一团似烟似雾的黑气升腾而起,扩散开来,吓得赵昺差点掉下龙椅,脸色煞白,大哭不已。
陆秀夫镇定自如,冲上去扶住了小皇帝。过了一会儿,黑气散尽,群臣才站起来,分作文东武西两班排列。
此时,有人长叹道:“兆头不好啊!”
陆秀夫沉隐地正色道:“什么兆头不兆头的,如果凡事都有兆头,这一阵响动或许正是除旧布新的好兆头呢!事业成败在于人,只要大家同心协力,和衷共济,就可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陆秀夫如此从容镇定,群臣也渐渐振作起来。紧接着,陆秀夫宣读了朝廷旨意,改年号为祥兴元年,命陆秀夫担任左丞相,张世杰加少傅,升迁百官,大赦天下。
陆秀夫虽然口说巨响或许是好兆头,但心里却是疑虑重重。当天夜里观天象,他发现三卞村后的北阙岭上忽坠流星雨,才知王气已泄漏,此地不可久留了。
第二天,陆秀夫丞相护送昨日登基的小赵昺,率领文武百官与兵士,离开了驻跸两个多月的南靖山城。临行前,他还请赵昺为谢安神位勅封“广应圣王”。
他们沿着紫荆山麓的坑口小路,穿平和、越云霄、过诏安……终于到达厓山,与杨太妃、张世杰等会合。
当地群众知道新皇帝已登基后,纷纷赶到映荆楼朝拜,但已人走楼空了。
(四)
厓山,又名厓门山,位于广东省新会县南部80里大海中,南北纵亘200余里,东南控海,西北皆港,与奇石山对峙,仿佛两扇海门一般,中间相隔不过三丈远,山形峻峭,地势险恶。
张士杰率领船队抵达厓山,将战船分作两行,四艘一排,鱼贯而入。
次日黎明,陆秀夫丞相和张士杰少傅带着几员大臣和百余名士卒,登岸相地,发现了一个大村庄,住有万余户人家。陆秀夫便在村旁择了一大片空地,买来建造行宫,打算把这易守难攻的风水宝地作为抗元根据地,并把端宗赵罡的梓棺埋葬在行宫后面的山上。与此同时,命军士入厓山砍木伐竹,维修和补充战舰;派员四处买办钢铁、布料、火药等物资,制造盔甲、兵器、火炮等战具战械。
元朝皇帝忽必烈得知端宗小皇帝溺水而亡,十分高兴,后又闻赵昺继位,福建、广东人民纷纷起兵应宋,不禁转喜为忧,立即召集朝议,兴兵灭宋,诏命宋朝的降将张弘范为蒙军、汉军的都元帅,都督诸路军马,去扑灭宋朝的剩余势力。
张弘范认为要灭宋,必先除掉文天祥,因此,集中最精锐的兵力,围攻文天祥部。
此时的文天祥,在江西兵败后辗转到了循州,继而进兵广东,收复了惠州、潮州、梅州等州县,派人沿海访问朝廷去向。得知赵昺做了新皇帝,便将都督府移到船澳,恳求晋见。他写了好几道奏疏,都遭到实际掌握朝权的嫉贤妒能的张士杰的反对,不让他进朝面见小皇帝。但为了慰勉文天样杀敌,朝廷还是拨出300两黄金犒赏文天祥的部队,并加文天祥为少保,封信国公。
1278年9月,船澳大起瘟疫。文天祥的军士死亡数千人,母亲曾德慈也染病去世。一个月后,他的长子文道生又在惠州病故。之前,他的两个女儿监娘和奉娘皆在潮阳溃败时死于乱兵之中。
文天祥思前想后,好不伤心,百无聊赖中,反觉得自己从此可以无牵无挂地忠心报国了。
1278年12月20日,文天祥率军到达广东海丰县北面的五坡岭,遭到元军张弘范部的包围。文天祥身边的将校、随从,战死的战死,被俘的被俘,只剩下他一人一马了。
当那匹白龙驹驮着他再次冲杀时,却被绊马索绊翻了,文天祥跌下马来,刚想吞金自杀,就被元军擒拿捆住了,送到张弘范面前。
张弘范欣喜若狂,立即升帐审问。
此时,军士们又押进来一个“天文祥”。两个文天祥都直立不跪,两旁将士叱道:“快快跪下!”。
后来的“文天祥”睁目大骂:“该死的东西!我文天样头可断,膝不可屈!”
先来的文天祥也大叫道:“我才是文天样,你们休得认错人了,快把我杀了,不必多言!”
张弘范不认识文天祥,就把他俩送到副帅李恒处,李恒认出那个假冒的文天祥是赵时赏,就把他活活烹死了。
1279年农历正月初二日,张弘范把文天祥押在舟中,率船队前往厓山,准备歼灭南宋最后的一支军队和小朝延。
正月十二日,船过珠江口外的零丁洋,文天祥触景生情,写了一首七律《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张弘范想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士杰,文天祥就将此诗作答。张弘范生气之余,还是将这首诗藏于袖中,舍不得撕掉。
张士杰监造战舰尚未竣工,就得到元军张弘范的水师抵达厓山的凶信,连忙上殿奏知赵昺。杨太妃听说文天祥被俘,大惊失色,叹息不已。陆秀夫奏请赵昺和杨太妃仍旧回驻舟中,命张士杰守住天险厓山口。
张弘范的水师攻不进厓山口,张士杰的水师也不敢杀出厓山口,元宋双方就这样成了对峙状态。
1279年2月,元军水师在狂风暴雨的掩护下,趁海潮大涨的有利时机,冲进厓山口,用50只装满柴草火药的鸳鸯舟,靠近宋军的连环船。
刹那间,熊熊战火映红大海,那场面比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还要激烈。张士杰急红了眼睛,指挥大小战船进行反扑。于是,两军战船混杂在一起,在风雨雷电中打得难解难分赵昺和文臣们的连环大船,在中军正中,杨太妃和宫嫔们的连环大船在中军后面。
陆秀夫见元军已逼近赵昺的连环大船,知道大势已去,再也无力回天了,就急忙驱赶自己的妻子和儿女跳海自尽,然后跑进中舱,行了君臣之礼,急切地对赵昺说:“皇上,国事至此,当为国死,德祐皇帝(赵显)为元人所俘,辱国已甚,皇上不可再为元人所辱了!”说罢,他背起9岁的小皇帝,急步跨出中舱,咬着嘴唇向空中一跃,君臣一起投海淹死了。
护驾的国舅俞如珪及将士,纷纷跳进大海,以身殉国。
杨太妃得悉陆丞相背主投海,嚎啕大哭后也趁宫嫔不留意,纵身扑向大海。
几天后,杨太妃的尸首浮出水面,当地老百姓收了尸,把她葬在厓山之阳,后人称“国母墓”。
历史上,尚未发生过像厓山这样的大型海战。海战的结果,宋军彻底失败。厓山内外,尸流血滚。
张士杰率水军残部逃至阳江县海陵岛山下,也被狂风恶浪打翻大船而溺水身亡。
汉奸张弘范厚颜无耻地在厓山海边一块大岩石上刻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想千秋万代彪扬他卖国投元的战功,后来,有人在这12个字前面加刻了一个“宋”字,就巧妙地把卖国贼的纪功碑变成了“问罪石”。
目击厓山海战的文天祥,眼睁睁地望着张士杰指挥失误,致使宋朝20万人马全军覆没,日暮之时也想蹈海而死,却被早有防备的元军带进船舱。
后来,文天祥被送到大都燕京关押。囚禁中,元朝统治者对他百般折磨,软硬兼施,都不能消磨他的斗志。在狱中,文天祥写下了千古不朽的《正气歌》。
1282年农历十二月初九日,文天祥从容就义于燕京柴市,后人在他被囚的兵马司狱故址建文丞相祠,以资纪念。他于所遭险难及平生战友事迹,都作有诗歌,题名《指南录》。留有遗著《文山先生全集》。
元军在厓山海战后到处搜索宋少帝赵昺的遗体,但总不见踪影。
原来,赵昺的遗体被海水漂流到宝安县赤湾的沙滩上。当时有成群的海鸟飞掩尸上,附近天后庙梁柱突然断坠。庙中主持和当地父老吓得求神问卜,说是千古兴亡,天意灭宋,那海滩上的童尸就是大宋小皇帝。
主持带着大家赶到海滩上,从身穿黄布衣裳的童尸身上发现了新刻制的皇帝玉玺,才知道这是真的。大家哭拜一场后才用天后庙的断坠梁柱作了一副棺材,把赵昺葬在南山下。
南靖民众知道赵昺去世后,在映荆楼前堆了个大土墓,木板墓碑上只写“皇帝万岁”4个大字。后又把“皇帝万岁”木刻成神位朝拜,并制木匾,悬挂在钱坂庙里,以寄托哀思。
1911年,赵氏后裔重修了赵昺墓,墓呈“品”字形,面向零丁洋,无华表和石翁仲,造型颇为别致,墓碑与墓额,均为花岗岩,碑上刻有“宋祥兴少帝之陵”7字,碑旁有一副对联,曰:“赵裔于今延宗祀;赤湾长此巩皇陵”。
1984年,香港赵氏宗亲和蛇口工业区旅游公司捐款40多万元港币,对赵昺皇陵进行修葺扩建,由原来的60平方米扩大到4400平方米,并修筑了一条公路直达墓前。
如今,这里成了深圳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天都有人来此朝拜,以慰籍宋代最后一个皇帝的在天之灵。
本文参考书目
《南靖县志·民国版》(郑丰稔主编)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南靖县分卷》(黄劲松主编)
《宋史演义》(蔡东藩著)
《文天祥》(杨友今著)
《中国名胜典故》(隗芾主编)
《适中镇志》(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编)
口碑资料:南靖县钱坂庙管委会众理事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本文设置名人与南靖、南靖先贤、地方文化、靖台情缘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戴生来
责任者
唐崧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