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慈禧流落山城前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691
颗粒名称: 少年慈禧流落山城前后
分类号: K825
页数: 17
页码: 42-58
摘要: 这篇文章探讨了慈禧太后的传奇人生和她在统治中国48年期间所经历的重大事件。文章从她在南靖县的山城镇羊肉街小住过5个多月的经历开始,讲述了她的出生、成长和入宫的经过,以及她在清朝末期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文章还提到了慈禧太后在统治期间所实行的政策和对人民的影响,以及她去世后的历史评价。
关键词: 慈禧 人物传略 南靖县

内容

为开讲南靖县老年大学文史课,闲来借阅《南靖县志·民国版》,读至卷二十八《丛谈》,一段传奇的文字吸引了笔者的眼球。文曰:“逊清咸丰癸丑,漳观察文秀,号莲溪,正黄族人,遭双刀之乱,殉节殁于官。其女文氏(即西太后慈禧)避难山城,宿老师阮逢时家。事平回籍,值咸丰帝征选宫人,遂应选入宫,未几进位西宫,追念昔日拯救之情,乃赠阮逢时孝廉方正,赏给五品顶带荣身。弟阮逢尧候补分州。及明诏召京任用,而阮逢时则以年老告辞。”
  于是,笔者在故旧书堆里寻奇觅异;在残巷陋屋中访耆问耄,力求把一个正史里没有或不敢记载的统治中国48年的大人物的身世之谜揭晓给世人。
  慈禧何许人也?翻开《辞海》,答案如下。
  慈禧(1835-1908),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清末同治、光绪两朝实际的统治者。咸丰帝妃。满族。叶赫那拉氏。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死,其6岁子载淳即位,被尊为太后。与恭亲王奕诉定计杀死摄政大臣载垣、端华、肃顺,实行太后垂帘听政。采用奕诉的“借洋兵助剿”政策,依靠外国侵略者的支援和汉族地主武装的力量,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及云南、贵州、陕西、甘肃的回民、苗民等武装起义。1875年同治帝(载淳)死,立5岁的载湉为帝,仍由太后听政。采用洋务派李鸿章的所谓“自强”和“求富”政策,依靠封建官僚买办,开办军事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镇压人民的反抗。对外妥协投降,先后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对内仇视改良派的维新变法,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杀害维新派谭嗣同等6人。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至京津地区,为了保住自己的统治和发泄对外国公使要其“归政”的怨恨,利用义和团的反帝爱国力量,曾对外宣战。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逃往西安,下令残杀义和团,与侵略者签订了《辛丑条约》。1901年后,一面用“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拉拢资产阶级立宪派以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一面训练亲军和各地警察,镇压人民。
  (一)
  这位古今中外声名显赫的女强人的身世扑朔迷离,传说入宫前还曾在福建省南靖县的山城镇羊肉街小住过5个多月。其中缘由,说来话长。
  清朝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寅时(1835年11月29日凌晨4时),山西省潞安府(1946年改名长治市,秦为上党郡,隋名潞州)西坡村王增昌的妻子生了一个女婴,奶奶发现女婴双脚的脚心各长有一颗红豆般的痣(当地俗称瘊子)后高兴地说:“脚心瘊,住高楼。俺孙女儿长大一定有大福气!”因为孩子长得好看伶俐,十分逗人喜欢,奶奶当场就给她取名叫“小慊(音qiè,满足,满意,当地对聪明美丽的女孩的称呼)。
  小慊的出生给穷得家徒四壁的王家带来了几许欢乐,也带来了拖累。王小慊3岁时,含辛茹苦的母亲就病死了。家中少了一个纺纱织布的好帮手,加上老娘生病,小慊无人照看,王增昌就想把小慊卖掉,无奈老娘不同意,只好吃糠咽菜,继续艰难度日。
  有一天,4岁的王小慊和邻居家的孩子们在一棵千年古槐树下玩耍,一个风水先生正巧路过。望着这棵树腰两丈有余的老槐,他绕树三圈,赞叹道:“神树,神树!神树兆贵人哪,可惜村里的灵气将尽,贵人也只能日暮西山,命虽贵但多灾多难呀。”在树下乘凉的农民大为惊奇,请风水先生解释,风水先生摇摇头说:“天机不可泄露!”说罢匆匆离去。
  过了一会儿,天上忽然飞来了一群小鸟,纷纷歇落在古槐树上。王小慊抬起头,拍着小手喊:“大家快来看呀!小鸟口中叨着一条小蛇。”话音刚落,那条小蛇不偏不斜,正好掉在王小慊的小嘴中,吓得其他小孩惊惶失措。等大人们闻讯赶来时,小蛇已经钻进王小慊的肚子里了。
  村民们以为王小慊必死无疑,都可怜地叹息道:“这小孩命苦啊,娘刚死,家又这样穷,这下随她娘去了。”
  慌忙赶来的王增昌抱着昏迷过去的女儿,吓得晕倒在地。
  正当大家七手八脚地抢救王增昌时,那条小蛇从王小慊的鼻子里爬出来了。人们都说:“小慊命大,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第二年,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王增昌决定卖掉女儿,为久卧在床的老娘治病。
  老娘泪流不止地说:“俺孙女长得慊,又有脚心瘊,是贵人命啊!”
  王增昌说:“贵人命贱,先顾眼前吧!”商量来,商量去,老娘也只好同意了,说:“卖孙女不要到潞安府,碰上外地人买去就没音讯了,也不要到壶关,那里比咱村还穷。要卖,就到高河集去,就近给俺孙女安个家吧!”说罢,搂过死活不肯卖人的小慊,边哭边为她梳头,嘱咐道:“乖孙女,不管到谁家,都要学勤快点,长心眼儿啊……”
  第二天,王增昌背着王小慊来到了高河集上,给她头上结了个卖人的草棒。父女俩从大清早站到太阳下山,赶集的人都只买麻皮不买人。怎么办呢?王增昌咬了咬牙,背着女儿摸黑沿着官道往潞安府赶。走到距高河集两华里的上秦村大坡时,又饿又冻的王小慊哭闹着不走了。父女俩借着月光晃到坡南红土崖一个无人居住的废土窑里过夜。他们找来一些柴草点火取暖。
  没想到这火光引起了大秦村人的注意。那天晚上,一个名叫宋四元的富户拉肚子,半夜上茅厕时发现那土窑顶上栖歇着一只凤凰,在火光的映照下显得异常美丽。他赶紧回屋,叫醒妻子,一起跑过去看个究竟,但那凤凰早已不见了。到了土窑中,宋四元夫妇才知是要卖女儿的乡邻。
  宋四元膝下只有一个儿子,很想有个女儿,无奈妻病不能再生育,就决定买下王小慊,当夜就带他们回家,第二天送给王增昌小米2斗,蓝布12尺,铜钱1吊。父女俩从此泣别。
  没想到王增昌在回家的路上碰见土匪,与之相搏,竟被打死,抛尸荒野。第三天,弟弟王增鸿才找到哥哥的尸骨。老娘可怜大儿子死得惨,几天水米不进,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王小慊被卖到宋家后,改姓宋,更名龄娥。她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7岁上学,8岁就会双手写字,被宋氏一家人视为掌上明珠。然而好景不长,宋龄娥9岁时,天灾人祸频频降临,先是17岁的哥哥宋龄则在地里掰玉米,午歇时被饿狼吃掉,母亲赶来持棒与狼搏斗,也被咬伤,再就是遭逢大旱,庄稼歉收,紧接着暴雨成灾,漳河水冲毁了河滩地。宋家骤然破败了。
  宋龄娥10岁那年农历十月初一日,她养母生病,养父打发她到城里买药,谁知钱太少,不够买药。她一听就着了急,没买上药,娘的病什么时候才能好呀?她呆呆地站在府坡街。看赶集的人来来往往。突然,她看到一个妇女坐在堆满旧衣服的地上叫卖,灵机一动,就想卖掉脚上那双去年过生日娘给做的红布绣花鞋。于是,她打着赤脚,双手举起脱下的绣花鞋,高声叫卖。
  也许是时来运转,她的这一孝行被打轿路过此地的潞安府道台大人看在眼里了。道台大人停轿,叫差人用百倍价钱买下这双绣花鞋,及时解决了她的买药难题。
  后来,宋龄娥成了慈禧太后,她卖破旧绣花鞋的日子就被定为“破鞋会”。直到今天,长治市辖内的13个县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日都要举办“破鞋会”民俗活动,专门出售古旧衣鞋,以纪念这位孝女,弘扬传统孝文化。
  道台大人姓叶赫那拉氏,名叫惠征,生于嘉庆十年(1805年),祖籍吉林省梨树沟县满洲镶黄旗。其父景瑞任盛京刑部郎中,世居北京芳嘉园胡同。惠征少年时曾就读国子监,由笔帖式发迹,然后由部引见,奉旨任军机处记名,因才干卓著,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被破格擢升二级,荣调潞安道台。
  惠征夫人当夜梦见府衙门外煤灰坡(今名梅辉坡)上歇着一只凤凰,第二天出外寻找,见有一个小女孩在拾煤渣。夫人见她虽然衣衫破烂,但聪明勤快,特别是那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更是人见人爱,问了她的家庭情况后,就把她买来做丫头。道台大人一见丫头就是昨日卖绣花鞋的孝女,很是高兴。
  刚进府的那天晚上,宋龄娥第一次给道台夫人洗脚。夫人翘起一只脚对她说:“我这脚心有颗黑痣,不要使劲抠它。”
  宋龄娥顺口说道:“我两脚心都长有红痣。”
  夫人一听,愣了一会儿,半信半疑地说:“是吗?快脱掉鞋袜给我看看。”一看,果然是真,不禁大吃一惊,激动得连脚也顾不上擦,就跑进里屋,把这奇异的发现告诉惠征。
  道台老爷说:“你只长一颗黑色的脚心痣就贵为道台夫人了,她长有两颗红色的脚心痣,不就更是贵不可言了吗?你这单痣引来双痣,有缘份呀!”
  道台夫人说:“这孩子今后肯定会大富大贵的,不如趁早把她收养,说不定以后我们还能沾上一点光呢。”
  道台老爷想了想,说:“这样正好,咱家闺女已经10岁了,很快就到了参加朝廷选秀的年龄。现在把龄娥这个丫头认下,到时候就可以顶替咱闺女去参加选秀了。不过,认养之前,要找算命先生看看生辰八字,论论她的前程。”
  第二天,道台老爷带着宋龄娥来到阴阳术数世家找王二先生算命看相。宋龄娥的生辰八字是“乙未年,丁亥月,甲子日,丙寅时。”
  王二先生推算了一会儿说:“这是个大富大贵的八字格局啊,我在这里开馆算命已有四十余年了,还没见过这么贵重的命格呢。”王二先生抚髯沉思了一会儿,说:“这孩子命格贵重是贵重,只是太硬了,会克死父母的。”
  宋龄娥听了大吃一惊,说:“先生算得太准了,我的生父生母都死了。”
  王二先生又仔细地看了她的五官和手脚,当看到两颗红色脚心痣时,不禁惊呆了:“这是‘凤凰痣’啊!”他刚想把推断结果悄悄告诉道台大人,又想到天机不可泄露,便尽说好语,这就更坚定了惠征收养龄娥的信心。
  当晚,王二先生把对宋龄娥的推断结果告诉儿子,并嘱保密,以免引来杀身之祸。他说:“宋龄娥是扫帚星下凡,她出生那年,京城百姓盛传,‘天降扫帚星,将来灭大清’,当时的道光皇帝听后急忙率朝臣祭天,祈求老天不要降祸于大清江山,还派人四处寻找转世的扫帚星,可哪能找得到呢?这个扫帚星一转世,中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她5岁时,爆发了鸦片战争,中国被打败了,从此不得安宁。宋龄娥命太硬了,3岁克死生母,4岁克死生父和奶奶,9岁克死哥哥,10岁克死养父母,昨天让我算命的道台老爷几年后也会被她克死在任上。她将来富可敌国,贵能比天,只是命太硬太硬了,今后还要克死丈夫,克死儿子,克死侄儿的。这个扫帚星要把娘家、婆家都败掉,还要败掉大清江山。不信,你留眼睛看,如果应验了,你就把它作为命理范例。”此话后来不幸被言中,这条命理范例也流传至今,珍藏在王二先生后人王兴孩(1990年86岁去世)家中。
  后话少说,言归正传。再说惠征听了算命先生的话,十分高兴,回家后就举行认养女儿的仪式,并给她改姓叶赫那拉,更名玉兰,昵称兰儿,但不准玉兰家的亲戚来见。
  玉兰在道台府里锦衣绣食,吃香喝辣,但还是想吃在老家常吃的菜团子,可厨师不会做,她就亲自下厨房教厨师做。
  为了让玉兰读书识礼,惠征老爷在府衙西花厅专设书房,延聘私塾老师,培养玉兰和自己的闺女玉蓉。玉兰在私塾老师的精心教导下,刻苦学习琴棋书画及礼仪知识,很快就成了才貌出众的满人大小姐。
  (二)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惠征离开潞安府调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台,13岁的玉兰跪别双双病逝的宋家养父养母墓后,随惠征家人一起前往安徽。
  期间,惠征大量搜刮白银,疯狂镇压太平军,得到咸丰皇帝的赏识。这时,洪秀全率八十万太平军,浩浩荡荡地从九江顺流而下,锐不可挡,很快占领了安庆、铜陵,直逼芜湖。惠征知道形势危急,赶忙派人将家属护送到宁国府的泾县暂避,后见势不妙,又以解饷银为由,带一万两银子携家眷慌忙逃遁。安徽巡抚李嘉瑞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向咸丰皇帝奏他临阵脱逃。咸丰皇帝大怒,立即宣布:“惠征业已开缺,着即饬令听侯查办。”随即下旨贬他到漳州汀漳龙道任观察(普通道吏)。惠征被贬后,担心贪生怕死的名声不好,就改名文秀而上任。
  由于时局动荡,惠征不敢携家眷赴任,仍把家眷安置在镇江亲戚家,准备待战乱平息后,再接来漳州。不久,太平军攻破漳州,传闻惠征在道台衙门被太平军的乱刀砍死,抛尸洋老洲荒滩。
  再说玉兰与家人在镇江亲戚家住了一段时间后,风闻漳州沦陷,道台衙吏死伤过半,父亲死活不明,便与母亲商量,想只身前往漳州寻找父亲。母亲不同意,生怕一个姑娘家于战乱中外出危险,但拗不过玉兰的请求,只好派两个家丁护送。
  为减少不必要的麻烦,玉兰女扮男装,一行三人乘船从镇江出发,日夜兼程往漳州赶,没想到,船才航行到宁波,刚换船乘坐时就遇上海盗,两个家丁为保护盘缠被打死。玉兰尿急,一跳上甲板就直奔船上茅厕,幸免躲过一劫。十几个海盗跑到船上,抢了一些珠宝银元后扬长而去。大船继续前行。玉兰到福州码头后又转船,担惊受怕了几天,好不容易才到达漳州。
  一到漳州,玉兰便雇轿直奔道台衙门。传闻父亲已被乱刀砍死的噩耗,玉兰当即昏倒在地。醒来后,她跑到九龙江边的洋老洲寻找父亲的尸体,找来找去找不到,一时万念俱灰,准备投江自尽。她想,做鬼也要恢复女儿模样。于是,她脱掉女扮男装的外衣,随手把它甩到水中。
  也是玉兰命不该绝,正当她涉水中流,水淹过胸的时候,那件外衣刚好漂到一只小船边,被一个穷秀才捡到了。穷秀才抬头一看,发现有人投江,慌忙催促船夫,划着小船赶到玉兰身边。把玉兰拉上船后,那穷秀才赶快脱下外衣,叫玉兰进船舱内更衣。
  这个穷秀才名叫阮逢时,乃南靖县山城镇羊肉街人氏,是一位廪生,因考举不第,在同安县当教师,这次是要搭船回家乡过年的。
  玉兰更衣后走出船舱,拜谢阮逢时的搭救之恩,见阮逢时慈眉善眼,说话和气,料想必是好人,便将因何投江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阮逢时。
  阮逢时听罢顿起怜悯之心,急从行囊中取出银两要资助她。玉兰说:“多承相救资助!但我是孤身女子,只身在外漂泊,难免遭遇不测,君子若肯收留,小女子为奴作婢也心甘情愿,望能垂怜!”说罢,又抹起了眼泪。
  阮逢时心想:“救人救到底,送佛送到西天,这女子眉似春山,眼含秋水,要多俊俏就多俊俏,我且带她回家,将来为她找个好婆家,也算是做善事。”思罢,阮逢时对玉兰说:“好吧,那就先到我家暂住一段日子吧!”于是,把她带回山城。
  阮逢时回家后把救人的经过禀告母亲。阮母听罢,双泪涟涟,见这女子楚楚动人,便把她搂在怀里,为她擦泪,说:“乖囡,你是北方人,在南靖举目无亲,就给我当干女儿吧!”玉兰听罢,马上跪地叩头,连称:“义母万福!”当晚,阮逢时请来亲戚,在酒席上认下了这个年仅15岁的干妹妹。
  阮逢时家新来了一个大美人的消息,很快在山城一带传开了,人们奔走相告,羊肉街顿时热闹起来,通向阮家的一条无名小巷被挤得水泄不通。这条小巷很快就被称为“美人巷”(美人巷在“文革”中被改名为工农巷至今)。
  玉兰的到来,在山城刮起了一股“美人风”,许多风流少年蠢蠢欲动,除了观看外,有的还图谋不轨。在这种情况下,阮氏母子只得担当起“护花使者”的责任。白天还好办些,到了晚上,就有点力不从心了,阮逢时为此瘦掉了几斤肉。
  这时,不少亲戚好友都来劝说阮逢时娶下玉兰,以尽快断绝外人的非分之想。
  阮逢时说:“我已把玉兰认作干妹妹了,兄妹怎能做夫妻。”
  阮母也说:“我已把玉兰认作干女儿了,女儿怎能嫁给儿子作老婆。”
  大家都说阮氏母子傻。阮氏母子说:“做人要讲礼,无礼不成体。”
  玉兰心灵手巧,常给阮母家人刺绣枕头外套,裁缝衣服,加上待人接物举止文雅,深受阮氏族人的敬重。阮逢时辈份高,晚辈们都叫玉兰为“兰婶”或“兰姑”。玉兰聪明伶俐,读过很多诗书,有空便到阮逢时书斋,与义兄一起吟诗唱对。
  随着时间的推移,阮逢时对玉兰的感情也渐渐地超越了兄妹情。一天晚上,兄妹俩读罢《西厢》,各自回房歇息,夜半时分,阮逢时控制不住青春的骚动,便蹑手蹑脚,摸黑来到隔壁,悄悄撬开房门,摸到床边,想来个偷香窃玉。
  没想到刚刚掀开蚊帐,就看见一只美丽的凤凰站在木床中间,没等他反应过来,那尖利的嘴巴就已把他的手背啄伤了。正当阮逢时吓得慌忙放下蚊帐,不知所措地呆站在床前时,冷不防从床上被窝里伸出一只凤爪,当胸一蹴,就把阮逢时踢出房门外,跌了个嘴啃泥。这时,玉兰醒过来了,问道:“谁呀?”阮逢时顾不得伤疼,学了几声猫叫就溜回自己房间。
  从此以后,阮逢时再也不敢对玉兰存有邪念。那天晚上的“凤凰现身”异象,使阮逢时意识到玉兰决非等闲人物,因此对她更加宠爱敬重。
  再说惠征的父亲景瑞得知惠征已被太平军杀死在漳州道台府的噩耗后,很快就将逃难在镇江的儿媳全家接回北京。咸丰皇帝闻知此事,也很同情惠征这位皇戚,便下诏福建,寻找惠征女儿玉兰的下落。漳州府的布告,遍贴各县。
  阮逢时看到布告后,赶快回家告诉母亲,说玉兰是当今皇上要寻找的人。母亲要阮逢时即刻禀告南靖知县。南靖知县得讯后,立即禀告漳州府衙,这样一级一级往上报,很快就传到咸丰皇帝那里了。
  5个多月后,咸丰皇帝下诏,命福建提督专程护送玉兰回京,与家人团聚。
  此时,同安传来消息,说惠征被“双刀会”(太平军常用长刀和短刀作武器,故称。)匪徒杀害于该县东桥亭的一棵大榕树下,死前大骂贼匪,死时榕树忽断,压死二凶手。乡人平息匪乱后,买棺将惠征尸体收殓。玉兰闻讯,与福建提督等人火速赶往同安,重金感谢乡人后起棺扶柩乘船回京。途经江苏淮安清江浦夜泊,正巧赶上当地县令吴棠的一个部属死了,丧船也停泊在此。吴棠派官差送丧银礼300两给部属,可官差却误送到玉兰船上。吴棠知道后大怒,欲命人索回礼金,后听从幕僚建议,再备一份丧银礼给他部属,不但没索回给玉兰的丧礼,还亲上玉兰船吊丧。玉兰感激涕零,将吴棠的名帖收藏在梳妆盒里。后来,玉兰发迹成太后时,将吴棠的官职升至四川总督。
  (三)
  玉兰回京后不久就参加了朝廷的选秀。当时的廷制是“满汉不通婚”,选拔秀女也要在满族人中挑选,14岁女子方可参选。但旗人的富家女大都不愿进宫当“怨女”(秀女进宫后十年才可出宫),就高金聘请汉族穷家女顶替。
  玉兰很喜欢当宫女,认为在皇宫里才有机会经常见到救她回京的恩人皇上。这还缘于她初回北京时上街碰到咸丰皇上出朝,路人皆迥避,只有她躲在一堵小墙后面偷看。皇上车辇过来时,她好奇地探头观望这位大恩人,恰被辇中皇上看见。皇上指了一下说:“看,那边还有一个人。”太监过去把她叫到辇前给皇上磕头。皇上笑了笑,摆了摆手就走了。这是玉兰第一次见到皇上。咸丰皇上当时才20岁,仅长玉兰4岁,是个英俊的小伙子。玉兰心想:“要是能嫁给皇上当老婆,哪不知有多好呢。”
  为了能顺利入选秀女,17岁的玉兰虚报了年龄,说自己才14岁,且把缠过又放开的小脚层层裹上棉布,穿上满族人常穿的大皮靴,以惠征的亲生女的身份参选。
  玉兰和其她59名满族世宦闺秀,由太监领着前往云和殿的镜洁堂,接受内廷孕娩司稳婆的验身。一听说要验身,玉兰顿时紧张起来,想起自己的汉人小脚和前几年在安徽时与情哥哥荣禄的炽热初恋……,但她很快就镇静下来。在验身过程中,她把手上的大翡翠戒指脱下来贿赂稳婆,从而顺利过关,被带到皇太后面前。皇太后阅览过玉兰的资料,见是满人贱姓叶赫那拉氏,把手一摆,将她编为宫女,安置在圆明园的“桐阴深处”。
  玉兰是个很有心计的女子。入宫后,她常在“桐阴深处”的院内弹琴、画画,把画挂在小院门。她还常把自己的份银送给太监,太监就时常引咸丰皇上从她的小院门前过。
  一天,皇上又从她门前路过,看见门口的画,听到院内的琴声,就问太监:“这是谁的院?”
  太监说:“皇上进去看一看就知道了。”
  皇上一进院,就发现一个大美女在弹琴,当晚就宠幸了她。宠幸时,咸丰皇帝发现了她的汉女小脚和两颗红色的脚心痣,这本是违背祖训“满汉不通婚”的欺君之罪,无奈咸丰皇帝不喜欢满族女子的天足,有酷爱汉族女子小脚的癖好,因此,不但不治罪,反而更加宠爱。
  玉兰很快就怀孕了,十月怀胎后生下一个女儿,但没过多久就夭折了。因慈安皇后和宫妃们都不会生养,皇上特别喜欢会生育的玉兰,便把她封为贵人,接着,又连续晋封她为懿嫔、懿妃,不久,玉兰又生下一个龙种(后来的同治皇帝),被晋封为懿贵妃,封名慈禧。
  慈禧爱吃长治食品,喜欢上党梆子,重用汉官,关照汉民,不懂满文,不会唱东北民歌的种种迹象,无不烙上她是汉人的印记。为了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她不择手段地排除异己,利用情人荣禄,在年仅30岁就因“马上风”而突然驾崩的咸丰皇帝从热河行宫(今承德市避暑山庄)归丧回京后,发动辛酉(1861年)政变,诛杀八大朝臣,把6岁的儿子载淳捧上同治帝的皇位,实行垂帘听政。同治皇帝在位仅13年,就因嫖娼染上梅毒而死。慈禧随即又把4岁的侄儿载湉立为光绪皇帝,继续她的“垂帘听政”。1908年,慈禧太后病逝于北京,临终前一天,她授意心腹太监李连英毒死了光绪皇帝。
  慈禧死后不满三年,大清帝国就灭亡了。王二先生的算命至此一一应验,此乃后话。
  (四)
  慈禧在咸丰皇帝专宠她后,念念不忘在南靖山城住过5个多月的落难历史,对阮氏一家感恩尤深,就奏请咸丰皇帝以皇戚相待,下诏令南靖知县给阮家修建府第,并赐库银500两,还召阮逢时赴京任职(五品顶带)。咸丰皇帝一一准奏。
  第二年,阮家大兴土木,拆掉原先的简陋矮房,建了一座皇宫式的府第,有前、中、后三进大厅,左厢房是家眷住房和书轩,书轩是慈禧曾经吟诗写字的地方,特意按慈禧的旨意而建,慈禧当年的住房,被重建为阁楼,称“小姐楼”;右侧建了一间学堂和一个府内花园,花园建有花台、鱼池和假山,假山依楼墙而建,上有咸丰皇帝题写的“壁立千仞”4个大字。
  阮氏府第(俗称阮厝底)位于山城镇民主路82-84-86号,笔者十年前曾两次去参观考古过,不过那时已破败不堪,没有住户,前几年旧城改造时,阮氏府第被彻底拆除。现在你若想去寻幽访古,也只能在当年阮府邻近的几间陋室和一小段陋巷徘徊了,那陋巷的门牌上还写着“工农巷××号”。不过,当地人还称它为“美人巷”。
  美人已逝,残巷还在。那挤巷争睹美女的场面,只在历史的长河中绽开几朵雪浪花,便匆匆流过了百余年沧桑。
  皇上邀请阮逢时晋京任职的消息,乐坏了阮家的亲朋好友,当时就有韩、冯、黄等姓氏的人,自动凑了千余两银子,要给阮逢时作为晋京的盘缠。可阮逢时思来想去,还是不敢晋京,据说就是因为他曾经对慈禧有过非礼之举,每当看到手背上那被“床上凤凰”啄伤的疤痕,他就胆战心惊,生怕当了京官后被慈禧灭口。权衡利弊之后,他就以老母亲在堂无人服侍为由,谢绝了皇上与慈禧的恩典,并说服众亲友,把大家所资助给他作路费的千余两银子和皇上所赐库银都献给县衙,在今山城镇水阁子建了一座育婴堂,购买了160余亩育婴田园,把每年160余担租谷,作为育婴基金,专门收养弃婴和残疾儿童,为社会办了一件大善事。
  阮逢时还做了不少诸如除恶安民、收埋无名尸骨、上告贪官知县、计讨绍兴酒等有口皆碑的好事,受到山城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慈禧见阮逢时迟迟不上京供职,心里也明白这位义兄的心思,心想,我给你阮家建了这么大的府第,也算报答你家5个多月来对我的照顾了。你不来京也好,免得今后尴尬。
  阮逢时自从那场艳遇后,对美人再也不敢存有非份之想。后经媒婆介绍,娶了一位贤惠的模样一般的女子林氏为妻,生有二男(长子阮同知、次子阮贞忠),婚后,他转教惠安县学。
  阮逢时1900年病逝,享年73岁,三年后,阮氏后人起“金斗”(装尸骨的陶罐),将之与早他一年去逝的林氏的“金斗”合葬。阮逢时死时,敬重他的男女老少排着长长的队伍为他送葬,那场面十分隆重,也十分感人。南靖知县奏准慈禧太后,追封他为“孝廉”,授以“孝廉方正”牌匾,挂在阮氏府第内,他的妻子林氏,被慈禧太后认作姐妹,与慈安一样同属“慈”字辈,赐名“慈惠”,被封为“太宜人”,后晋封为“太恭人”。
  阮逢时墓地现在南靖县山城镇三卞村北阙岭下。墓前两根小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三台落穴成象眼;五岳朝天结龙形”。
  本文参考书籍及文章:
  《南靖县志·民国版》(郑丰稔主编)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南靖县分卷》(黄劲松主编)
  《慈禧身世》(刘奇主编)
  《慈禧太后私生活实录》(裕德龄著)
  《老太监的回忆》(信修明著)
  《清宫琐记》(裕容龄著)
  《清代十三朝宫闱秘史》(燕北老人著)
  《慈禧外传》(苗培时著)
  《故宫掌故》(刘毅著)
  《瀛台落日》(高阳著)
  《圆明园秘闻》(檀林著)
  《宫女谈往录》(金易、沈义羚合著)
  《慈禧身世的故事》(石增泉、于淑月等文)
  《南靖文史资料》第19辑(王义纯主编)
  《清史演义》(蔡东藩著)
  口碑资料(黄妹,98岁,家住南靖山城工农巷26号)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本文设置名人与南靖、南靖先贤、地方文化、靖台情缘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战华
责任者
谢新鎏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