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靖台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495
颗粒名称:
靖台文化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15
页码:
82-96
摘要:
本章靖台文化收录了闽台“保生大帝”崇拜,南靖敦本堂与台湾李氏宗和“都马调”与“歌仔戏”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南靖县
文史资料
靖台文化
内容
闽台“保生大帝”崇拜
方岩
在闽南和台湾,人们都信仰“保生大帝”,对他顶礼膜拜。
“保生大帝”也叫吴真人,俗称“大道公”。他是一名民间医生,姓吴名夲(音滔),宋代同安县青礁人,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87年)。吴夲“少聪颖,不妄言”,正值年少,父亲却患恶疾,因贫穷无力就医而逝世;不久,母亲也忧伤操劳过度而离开人间。从此,吴夲立志学医,出外拜师学道。由于四海云游,多方求学,又能博采民间验方,终于成为一名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医生,一位道行高深的道长。
吴真入一生以慈悲济世为怀,施医不问贫富贵贱,又不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常常奔走于崇山峻岭、乡野村落,因而深得人民的爱戴。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天圣九年(1031年),仁宗之母乳疾,太医百治无效,乃标榜天下良医。正在京华云游的吴夲应征脂阙,细察病情,谓可望治愈。帝准之,乃施针炙,处良方,敷草药,服丹丸,数日后果奏奇效。仁宗大喜,欲封他为御史太医,永留朝廷。吴夲却告辞云:“我志在修真,荣华富贵,非我所愿。”遂云游而去。
宋景佑三年(1036年),五月初二凌晨,吴真人应请出诊。在诊视完毕返回白礁途中,因想起炼丹药欠一味草药,便取道文圃山采药。但因过分疲劳,采药心切,在攀登悬崖时不慎跌落深渊而谢世,享年58岁。人们出于对他的崇敬和缅怀,便私自追谥他为“医圣真人”,并修起龙湫庵,塑像供奉,这是真人羽化后第一座神庙。翌年,又集资扩建为庙宇。乡里远近有病痛疾苦,甚至战乱天灾也都求真人保护,于是,真人便由医神成了地方保护神。
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宋高宗动用国库,谴使监工,把龙湫庵改建为一座宫殿式的庙宇。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赐庙号曰“慈济”。理宗淳佑元年(1241年),“诏改庙为宫”。以后又经过多次修葺。
南宋孝宗、宁宗、理宗、度宗、少帝,明朝太祖、成祖等历代皇帝对吴真人追封许多谥号:慈济真人、显佑真人、忠显侯、英惠侯、康佑侯、灵护侯、正佑公、冲应真人、守道真人、福善真人、孚惠真人、妙道真人、医灵真君、保生大帝。
龙海市角美镇白礁慈济祖宫,俗称慈济西宫,是一座三重宫殿式建筑。它地处白礁村内的小山麓,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整座建筑依山递高,层楼迭展,雄伟壮观。中轴线上自西南而东北依次为前殿、天井、月台(祭台)、正殿、后殿。天井两侧为双层钟、鼓楼。前殿为二层楼阁式,单檐歇山顶,上覆红色板瓦和琉璃瓦。五门式,一层面阔十一间,进深三间。二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左右各设朝房。在前殿正中大门前两边,有一对紫铜色大石狮。正中大门的两旁石门框上,刻着一幅对联:“玉案炉峰灵秀星罗福地,龙车凤辇旌旗云拥行宫。”
天井中有由上下双重须弥座构成的石砌月台,上刻“飞天乐伎”、“双龙戏珠”等浮雕纹饰。台上雕制着一只石狮,俗称“国母狮”,传为明永乐帝皇后所赐。国母狮前有一口龙泉水井,是保生大帝生前行医用的。
正殿台基高于前殿台基2米,单层宫殿式,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正殿正中供奉着精美的木雕神龛,奉祀保生大帝,神龛旁有一幅对联:“保生佑民封大帝,护国救世号真人”。内殿香案上的青铜炉是宋代保生大帝生前炼丹炉,极为珍贵。
后殿更高于正殿,结构较简单,单檐歇山式,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有长形天井。后殿正中上有横匾“圣德流芳”,中有红布匾“圣父圣母”,神龛内祀吴真人父母神像。旁边还有观世音、注生娘娘等神像。
在厦门市海沧青礁村,有一座青礁慈济宫,俗称慈济东宫,是南宋吏部尚书颜师鲁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奏请敕建的。该宫现存三进式建筑,建筑风格与白礁慈济宫基本相似。宫后山上保存着宋代保生大帝修行时所留之遗迹,如石造丹灶、丹井药泉、药臼,宋代初供奉保生大帝的龙湫庵旧址就在丹井药泉前。
宋末元初,元兵南下,闽南各地庙宇多数遭到破坏。宋丞相文天祥率领勤王义军由江西赣州移师福建漳州至龙岩湖村一带,部分闽南籍士兵在派驻南靖县和溪边界练兵时,将龙海白礁慈济祖宫保生大帝神像抬到和溪驻营地,兴建“慈济行宫”供奉,作为部队保护神。明代中叶,行宫屡遭水火之患,神像由林氏族人伺奉。正德年间,行官又被大水冲走。至嘉靖年间,保生大帝金身和铁香炉被林氏兄弟置于新建一殿一天井一拜亭的庙宇,改名“万灵宫”。
据传,明代初期,白礁慈济祖宫曾派人要回保生大帝金身,经过当地村民挽留,在神像前掷“圣杯”决定,保生大帝神像愿意继续留驻和溪,不回白礁祖宫。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和溪林氏先民先后有100余人迁徙台湾,分别定居于南投、嘉义、彰化、宜兰等地。他们各自携带祖地万灵宫保生大帝神像的香火,在台湾的居住地建庙供奉。
清代光绪年间(1903年)。移居台湾南投县草屯镇的林氏后裔汇款回乡,对万灵宫进行重修。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万灵宫被毁,保生大帝神像和铁香炉由林坂村村民事先藏匿家中得以保存。
台湾昔为瘴疠之地,医药不发达,移居台湾先民为了与大自然的各种疾病相抗衡而求生存,就奉祀医神保生大帝。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出兵收复台湾,福建沿海居民纷纷随军去台,白礁从军青年还恭请一尊保生大帝航海出征,首先在台南县学甲镇登陆,翌年在学甲修建慈济宫,供奉保生大帝神像。至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兴建砖庙,历经重修扩建,如今已成为台湾著名的宗教庙宇。
学甲慈济宫坐北向南,分有前殿、正殿、后殿三落。前殿为单檐硬山式造型,正殿前辟单墀,殿内前置仪仗,神龛主祀保生大帝神像。后殿为“慈福寺”,主祀观世音菩萨,为单檐硬山式建筑。学甲慈济宫雕工彩绘精美,剪粘瑰丽。宫内保存不少有价值的文物,如清代的“交趾烧”(即“彩陶”)、碑刻、匾额等。宫前建有慈济大楼、宾馆等。学甲慈济宫作为开基祖庙,目前已分灵金身,在台湾各地建保生大帝庙宇257座,虔诚信士无数,香火十分鼎盛。他们还成立了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与祖籍地供奉保生大帝的庙宇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台南学甲慈济宫的“上白礁谒祖祭典”活动最为著名。早在三百多年前,大陆移民在学甲定居开拓建庙后,为怀念故土,感念保生大帝的深恩,他们代代相传,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一日举行“上白礁谒祖祭典”,遥祭大陆白礁慈济祖宫,高颂“上白礁”祭文:“巍巍昆仑山,浩浩扬子江。伟哉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祖宗功德厚,子孩岂敢忘”。尤为可贵的是,即使在日据时期的所谓“皇民化运动”,这种祭拜也未曾中断。参加祭拜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多。如1960年农历三月初九至十一日,台湾各地进香团自动聚来126队的民间艺阵及66顶神舆参加进香行列,排成长队100多公里,绕境游行三天,共走完96公里;又如1982年4月4日,参加盛典的达十万之众。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参加祭拜的人数达到二十万人,祭典活动十分隆重,闻名全台,体现了台湾同胞饮水思源,不忘故土的精神。
白礁慈济宫自宋代以来多次重修,台胞和海外侨胞曾踊跃捐款捐物。清嘉庆丙子年重修,台湾学甲乡亲精雕十根蟠龙石柱,专程跨海运献祖宫。戊午年重修,历时五年,新加坡华侨筹集巨款给予大力支持。1990年,在漳州市吴真人研究会、漳州市历史学会倡议下,台湾保生大帝联谊会积极响应,会长周大围先生为祖宫修建事宜,还特地发起、组织了修建促进委员会,周先生被选为主任委员。周大围先生和诸位委员多次亲临祖宫检查工程质量。1991年5月,修建工程竣工,6月5日举行盛大的落成典礼,台湾保生大帝联谊会组团前来参加大典。作为郑成功义军保护神的二大帝,在离开祖宫330年后,由周大围先生等恭奉首次回宫会灵。台湾各路庙宇代表恭奉保生大帝神像前来会灵。庆典活动盛况空前,热闹非凡,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人民对吴真人的敬爱之情。
1992年,南靖县和溪镇群众倡议修复慈济行宫,因万灵宫旧址已改建民房,所以重新择地。当地政府拨给位于鲤鱼山的山坡地30亩,作为行宫使用基地。同年夏天,台湾保生大帝联谊会会长周大围先生多次前来实地勘察,对建宫地点表示满意,并亲自奠基。他募集资金人民币2万元,金箔12万张(折人民币12万元)助建。台湾宗教委员会李炳南教授认为,和溪慈济行宫供奉的保生大帝神像和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士兵带去的台湾学甲慈济宫的二大帝极其相似,是同一个艺人雕刻。
1993年10月,和溪慈济行宫竣工,它是仿龙海角美慈济祖宫正殿兴建的。坐东南向西北,左有大片狮山,右有白石狮山,俨然两狮镇守,后有7个山包环绕,称为“七星拱月”,前有碧云山峰,犹如笔架立于案前。宫的正中央悬挂着台湾省保生大帝联谊会会长周大围“惠溥群生”牌匾和台湾省宜兰县玉尊宫管委会主任李炳南主任“功高博施”牌匾;左边悬挂着海峡两岸文化资产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秘书长林黄河“东佑月眉”牌匾;右边悬挂着海峡两岸文化资产交流促进会发行人吴永成“保国生民”牌匾。堂柱镌有烫金对联“万姓同钦香火联两岸,灵光普照神恩造双天”;“大道至公博厚高明敷帝德,慈怀广济中西内外沐神恩”。宫内有192幅吴真人传奇故事壁画,吴真人处方230首,其中,大人内科122首,小儿科、眼科、外科各36首。殿内铁香炉镌有“慈济行宫”“元至正九年”(1349年)匠人许德兴等镂文。
1995年2月,台湾海峡两岸文化资产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林黄河先生首次同考察团一起回祖籍地考察聚斯堂、龙德楼、慈济行宫和民俗风情。回台湾后,他组织撰写了《海峡两岸古迹及其民俗文物调查计划(第一辑)报告》和《海峡两岸保生大帝民俗信仰及其祠庙文物调查研究计划报告》两本书,详细介绍福建和台湾的名胜古迹73处,以及福建省南靖县与台湾省南投县的民俗等内容。此后,他又多次回祖地考察,就如何加强海峡两岸保生大帝信仰文化交流等问题同当地有关部门领导和林氏宗亲进行探讨。
1998年夏天,时任台湾保生大帝联谊会会长的赖焕樟带领信徒30多人和元保宫神像前来和溪慈济行宫进香,并复印保生大帝230首处方回台湾。近几年来,每年有200多名台湾信众到慈济行宫进香,进行保生大帝信仰文化交流。
2000年,慈济行宫保生大帝金身和铁香炉经福建省文化厅鉴定为二级文物。
据有关人士分析,当年龙海白礁慈济祖宫在雕刻保生大帝金身时,用一棵原木雕刻了三尊金身,大帝留在祖宫,二大帝由郑成功部下带去台湾,供奉在台南学甲慈济宫;三大帝由文天祥的部下带到南靖和溪,供奉在慈济行宫。近几年来,台湾保生大帝联谊会会长和理事多次前往龙海白礁慈济祖宫和南靖和溪行宫开展联谊活动,增进了海峡两岸人民的情谊。
南靖敦本堂与台湾李氏宗祠
李崇富 李崇财
陇西敦本堂概貌
敦本堂李氏祖堂属闽西上杭县礼祀李火德公的李氏大宗祠开居闽南古迹客家分祖祠之一,座落在南靖县书洋镇下版寮村坑口李自然村。
敦本堂所供奉祭拜之祖先,除上祖李火德公派系祖系外,开基祖为李火德公派下第十代裔孙福山公(十四郎)、妣徐二娘,二世祖万五郎、妣陈三娘,三世祖小十郎、妣黄二娘等祖公妈神牌共列到十六世。
敦本堂建造于明朝嘉靖年间,即公元1523年,距今有479年的历史。1946年春,由本村宗亲捐资维修倒塌的露天假门平墙,到了1980年8、9月份,由台湾基隆市宗亲李金仓、李炳煌捐资,按古迹原形修葺焕新。
祖堂正厅座东朝西,后山绿树葱郁,古木参天。正殿前面有“官刀型”池塘。地理构造形象,宛如“观音座莲”。祖堂建筑面积约三亩地宽(1980平方米),土木结构祖堂,有上下厅、左右两边横手间,大小一共九间。正殿神龛安放历代祖公妈大神牌,神龛顶刻“陇西敦本堂”五个镏金大字。开侧门,面朝南,为祖堂大门,即大门外两边建造,特作葫芦型,顺弯弧砌高1.68米平墙,约8米长处再做一个露天假门。开始步进,直踏到祖堂大门的石坪,一共砌放七个方块石枋台阶。历代相传,凡属陇西敦本堂外迁移居宗亲,包括台湾宗亲回乡谒祖,应先答对本祖堂从进门数起石阶数目,依据与陇西敦本堂传派下裔孙。
陇西敦本堂裔孙迁台湾概况
福山公传下第九代儿子迁台湾开基祖为廷绅、廷绪、廷柱、廷标、润彩、润发、润俊、润廉、润达等。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第九代至第十三代,人丁兴旺,往外发展,陆续迁居台湾垦殖经营,繁衍至今为第25代。据清朝雍正年间编写的《南靖下版寮万五郎派李氏族谱》记载:清康熙前后,由陇西敦本堂移居台湾的李氏后裔有54人。直至乾隆、嘉庆、道光年间,迁台人数共有280人。在台湾定居地点为台北县淡水镇三芝乡北势村、台北市士林区、基隆市、桃园县观音乡、台中南屯区惠来庄、长山塘腹坑等地,繁衍至今约有数万人之多,仅基隆市有万余人,桃园县观音乡也有万余人。在台湾祀李氏宗的有基隆市祠堂、台北市祠堂、台北市士林区祠堂、桃园县祠堂。
台湾宗亲寻根谒祖
“千里寻根来,悠悠赤子心。”“同根同泊同血脉,隔山隔水难隔情。”
以往两地宗亲往来密切,由于历史原因,1949—1978年往来中断。1979年后,祖国开放,台湾宗亲组团寻根谒祖接踵而来。
1952年,旅居日本神户兵库县的李氏宗亲李金仓(曾任台湾基隆同乡会会长、台湾旅日同乡会副会长),于1979年10月回南靖寻根谒祖,在敦本堂先祖面前叩拜说:“这次回乡认对了祖先正是陇西本宗祠后裔第十代李成维公。我就是成维公迁台派下裔孙。他认祖回日本神户市后,立即与成维公派下李炳煌(任基隆财团商业负责人)两人共捐资日元104万元(其中李炳煌40万日元)用于1980年修葺陇西敦本堂专用资金。据他说:在基隆市,属成维公支派下还有两位知名人士:一为太平洋财团负责人李清水,一为台北市李氏宗祠负责人代董事长、财团法人李开忠。1989年9月7日,旅居台湾至今200年余的宗亲李哲新(住台湾桃园县观音乡大同村中山路2段796号,任李氏宗亲会长)、李耀勤(任台北市海南同乡会理事,此次观光探亲领队负责人)两人带领一行18人旅游团,回乡寻根谒祖,叩拜祖先,会晤宗亲,其中16人共捐资8000元台币,作为敦本堂管理委员会基金。李哲新宗亲告知:在台全村姓李人口2000余人,建有李氏宗祠,观音乡姓李人口1万余人。
1990年6月6日,敦本堂第十代李成维公支派下裔孙李农德(现住台北市士林区文林路292号二楼)及其侄李忠义(现经营英华建设有限公司、佳乐相机工业公司,住址与其叔李农德隔壁,即台北市士林区文林路291号二楼)首次回大陆探亲。
1994年1月19日,李农德、李文信叔侄俩再次专程回乡寻根谒祖,来到敦本堂再次核对陇西敦本堂始祖神牌及族谱,叩拜祖先,与宗亲会晤。旋即捐资台币3000元,作为陇西敦本堂管理委员会管理经费。李农德宗亲介绍:在台北市士林区李氏宗族400余人,并建造一座李氏宗祠。
树有根,水有源,敬宗重祖才能敦亲睦族,才能促进两岸宗亲情谊。爱祖、爱乡是我李氏宗亲之优良传统,祖地宗亲盼望与台湾同胞保持联系,为祖国统一多做贡献。
“都马调”与“歌仔戏”
1992年元旦前夕,阔别了四十四年好不容易聚首相会的闽台歌仔戏艺人在漳州大酒店举行激动人心的联欢。台湾“一心”歌仔戏剧团年近六旬的老生演员洪明雪动情地说:“我们台湾歌仔戏的主调唱腔‘都马调’是从大陆漳州南靖都马村传到台湾的,我今天就唱一曲‘都马调’《戏看生死关》里的一段唱……”
何为“都马调”?“都马调”是怎样成为了台湾歌仔戏的主调唱腔?这其中既体现了歌仔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向我们昭明了歌仔戏衍生发展的历史背景。
歌仔戏源本漳州的古老民间曲艺锦歌。锦歌是以四句七言或五言的联句,弹唱历史和传说故事。歌仔戏的主要唱腔“七字调”、“倍思调”、“杂念调”就是从锦歌的基本曲调“四腔仔”、“五腔仔”、“杂碎调”发展衍变过来的。明清时代,大批漳州人入台垦荒农耕,带去了家乡的锦歌,劳作之余,弹拉吟唱,以寄托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由此,锦歌在台湾十分流行,被人们称为“歌仔”。随后,台湾艺人吸收闽南南音和民谣小调,融入高甲、梨园的音乐和表演,把锦歌发展成为有剧情有动作的唱白和由数人扮演角色能演出整幕剧的比较完美的戏曲。从此,锦歌由在市井乡村走唱坐唱的形式转而登上城镇州府舞台的大雅之堂。演出的祖国传统剧目有《吕蒙正》、《陈三五娘娘》、《山伯英台》等群众熟悉的故事,受到当地人们的喜爱。而且,在台湾歌仔戏班来大陆厦门一带演出时,也因为以闽南乡音的唱白和锦歌底子的唱腔乐调广为观众熟悉而大受欢迎。以致漳码厦泉一带也纷纷开设歌仔戏馆。聘请台湾歌仔戏班艺人为师,改演歌仔戏。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在台湾推行“皇民化”政策。为扼杀台湾人民的民族意识,控制歌仔戏班演出,强令歌仔戏艺人穿和服演出。歌仔戏艺人出于民族义愤,纷纷转业改行,歌仔戏濒临绝境。在闽南,歌仔戏也被视为“亡国调”而遭到禁演。当时,漳州的邵江海、林文祥等艺人以锦歌杂碎调为基础,吸收了闽南山歌、潮剧、高甲戏、梨园戏的音乐唱腔,创作了“改良调”。用这种改良调演唱的歌仔戏,称“改良戏”。改良调使歌仔戏的音乐更加新颖优雅,委婉舒缓,富有浓厚的南国乡土气息,得以在漳州继续风行。日军侵占厦门时,厦门一批改良戏艺人不甘忍受暴行,来南靖金山都马乡,创办起“都马抗日建国剧团”。剧团以原厦门改良戏班新来春班为基础,从漳州、石码、厦门、漳浦招收一批较有名的改良戏艺人来组班。演员阵容强大,行当齐全,技艺出色,被人们尊称为“师傅班”。都马乡抗日建国剧团抗战时期在漳州、厦门、石码、海澄、漳浦、泉州等地频繁演出,很受好评。抗战胜利后,抗日建国剧团受聘于厦门金城戏院长年演出。1947年,经台湾“水客”介绍,剧团被邀请到台湾、金门演出,从此一去就没回大陆了。
都马抗建剧团在台湾对当地戏曲的音乐唱腔及表演都起了很大推进作用。抗建剧团的改良调为当地歌仔戏班争相仿效吸收,并立为歌仔戏的主要曲调。因为“改良调”是由都马抗建剧团首先从漳州传人台湾的。所以,台湾文艺界就将其称为“都马调”。由此可见,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完美,离不开融汇吸收它种艺术的丰富营养,同时,也要极尽适应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欣赏喜好。歌仔戏,在大陆称为芗剧,这株艺苑的并蒂莲花,能有今天这样娇艳美丽的姿彩,博得两岸人民青睐,当是两岸艺人共同心血浇灌的结果,也是两岸人民共同培育和爱护的结果。
由“都马调”和“都马抗建剧团”而闻名于闽台两岸的都马村,其实不是一个村,而是两个村,即都美村和马公村,解放前同属一个乡称都马乡。就象京剧艺术在北方有广大深厚的群众基础一样。芗剧艺术在这里可谓是“下里巴人”,和者极广。不但这两个村自解放初起就办有业余芗剧团,能有十多个传统剧目轮流演出,名声远播漳州、龙海、漳平,而且当地一般群众都会有板有眼正声正调地哼唱几段“七字调”、“杂碎调”和“卖药调”。这该是得益于当年创办于此的抗建剧团吧。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本书收录了名人与南靖,往事回眸,靖台文化,地方文化,古村落探秘,兰水名流,人物春秋,文物史话和政协纪事的相关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