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天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455
颗粒名称: 旅游天地
分类号: F592.757
页数: 17
页码: 98-114
摘要: 这段文本详细介绍了福建省南靖县的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描述了该保护区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植物和动物资源以及景点特色。文章还提到了南靖县的其他风景名胜,如南华岩、鹅仙洞、五云岩和紫云山等。整体来说,文本充分展示了南靖县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生态资源。
关键词: 南靖县 旅游 风景名胜

内容

福建南亚热带雨林
  王少卿
  中国东南沿海现存唯一的原始森林——福建省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年来一直受到各级政府和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在这具有热带、亚热带雨林显著特征的原始森林中,展示了大自然丰富多彩的原始生态面貌及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科研、教学及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价值。
  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漳州市西部的南靖县境内,距漳州28公里。南靖县地处博平岭山脉的东南面,九龙江西溪贯穿全境。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2′42″—117°22′45″,北纬24°30′05″—24°56′20″,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依次可划分为中低山、丘陵、台地、河谷等四个类型。自然保护区所处海拔最高874.5米,最低为137米。由于县西北面有高大山脉为屏障阻挡西北方南侵的寒流,而东南面开阔,地势低,得以接受暖温的海洋气流。年均温度20℃,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相对湿度80%,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各种生物繁衍的理想场所。虽然在“大跃进”和“文革”时期各地大部份森林遭到乱砍滥伐,破坏严重,但这一方南亚热带的原始森林还是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保护下幸存下来。2001年6月16日,国务院批准福建省南靖县虎伯寮南亚热带雨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总面积3001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410.6公顷。保护区包括虎伯寮、乐土、鹅仙洞、紫荆山等四个南亚热带雨林群落。区内林冠浓密凹凸,植物种类垂直层次多,林相常绿。据调查统计,保护区内有维管束植物达1759种,其中蕨类植物170种,裸子植物12种,被子植物1577种。双子叶植物1261种,单子叶植物316种。大型真菌类达3纲16目43科187种。野生兰花资源有墨兰、春兰、寒兰、建兰等47种(兰科植物被确定为我国今后十年重点实施的15大珍贵、濒危物种的拯救和繁育的物种之一)。昆虫资源有15目70科362种。土壤微生物有9目15科28属54种。有珍稀植物13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银杏树3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福建柏、穗花杉、刺桫椤、粗齿桫椤,福建桫椤、针毛桫椤、黑桫椤、金毛狗、鹅掌秋、凹叶厚朴、香樟、天竺桂(葵)、闽楠、格木、野大豆、花榈木、红豆树、半枫荷、香果树等19种;省级保护植物有华南桂、黄樟、沉水樟、厚壳桂、密花豆藤等33种;地方保护植物75种。有珍稀动物26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华南虎、云豹、黑麂、黄腹角雉、鼋、蟒等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黑熊、大灵猫、小灵猫、穿山甲、水獭、苏门羚、斑羚、黄嘴白鹭、鸳鸯、雀鹰、赤腹鹰、松雀鹰,林雕、鸢、蛇雕、游隼、小隼、白鹇、花田鸡、褐翅鸦鹃、小鸦鹃、草鸮、领鸺留、斑头鸺留、褐林鸮、三线闭壳龟、大鲵、虎纹蛙等31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青麂、黄麂、红头咬鹃等31种;省级一般保护动物有196种。虎伯寮南亚热带雨林是我国保护动物的栖息地和重点保护植物的原生地。除此之外,雨林中还有680多种药用植物,是我国东南诸省难得的一座天然药库。
  虎伯寮自然保护区还是自然景观奇特的旅游胜地。
  乐土雨林位于南靖县西北部的和溪镇乐土村六斗山,海拔394米,面积76公顷,与漳平县交界,其西北面距龙岩市境仅5公里。这是闽南博平岭东南湿热带雨林小区中分布最北的一块,也是目前保护最完整的原始植被,是一种由热带雨林、季雨林向润叶林过渡的典型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这块南亚热带雨林是1954年8月由厦门大学生物系教授何景带领学生到和溪乡乐土村野外实习调查时发现的。1955年何景教授在厦门大学学报上发表了题为《从福建省南靖县和溪乡“雨林”的发现谈到我国东南亚热带雨林区》,由此引起了国内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重视。1957年,福建省农业厅拨款给南靖县在乐土雨林区建立南靖亚热带作物试种站。1958年,建立乐土亚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1962年福建省科委拨款买下了这片雨林,委托华东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管理。196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又颁发布告,把乐土雨林划为永久性封禁保护区,供国家机关管理使用,并将布告内容在雨林四周刻石立碑。1980年5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福建省南靖县南亚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管理站。这是福建省首批建立的四个自然保护区之一。
  据厦门大学师生1954—1959年的调查报告,乐土雨林植物种类有一千多种,植物群落垂直有六、七层之多,且以热带、亚热带性科属的植物为主要的森林分子。在500平方米的面积范围内,有乔木58种,4038株,灌木5704株,草本植物10155株,已接近热带雨林。森林分子由桃金娘科、番荔枝科、野牡丹科、豆科、芸香科、无黑子科、紫金牛科、夹竹桃科、桑科、壳斗科、樟科、木兰科等热带、亚热带植物组成。在林分上层优势植物主要有:红鳞浦桃、厚壳桂、观光木、红栲、小红栲、南岭栲、鸟茶科、山杜英、阿丁枫、软荚红豆、橄榄、黄杞等和热带性的山枇杷、翅仔树、黄桐、红桂木、白桂木、山龙眼、梭罗树等。在林下灌木层,可分为大灌木层和小灌木层,在600平方米的面积范围内有灌木48种5704棵,主要树种有柏拉木、罗伞树、大叶紫金牛、狗骨子、九节木、鸡矢树、绿果榕树、三桠苦、五月茶等。在潮温的坑涧边,生长着多种大型草本植物,如海芋、芭蕉、观音座莲、金毛狗等。林下还散生有珍贵的植物活化石刺桫椤和福建莲座蕨、单叶新月蕨以及柏拉木、秋海棠等类滴水叶尖植物、藤本植物(如密花豆藤、酸叶胶藤、扁担藤、藤黄檀、黄藤、油藤、花皮胶藤、槛藤等184种)和寄生在树干上的附生植物(如山荷、葡萄九节子、络石、斑兰、鹌柘顶兰、豆兰、石仙桃、天南星等)。如此繁多的植物种类各有其生存空间和地盘,在植物王国里呈现出多种多姿妙趣横生的景象,在乐土雨林,树木皆高大参天,高达25米以上,树冠浓密苍郁,遮天蔽日。许多乔木(如红栲)巨大板状根突出地面一米余,扁扁平平,既可当坐骑,也可用来避风。林中有一棵大树高达30米以上,树身需要10来个人手拉手才能合抱它。另有一棵空心大树,树洞里可以摆上一只桌子和椅子,让孩子看书写字。更为有趣的是一棵叫做“百子千孙”的大树,树身也要六、七个人手拉手才能合围它,树头周围,密密匝匝长着拇指大小、高二、三米来许的小树,这些小树围拢在母树身边,真像是儿孙绕膝,又象是慈母在护卫着自己幼小的孩子。巨大的板藤,最大直径52厘米,长达2000米以上,在林中弯弯绕绕、曲曲折折、扭拧攀援垂挂在大树干上,或横空远远搭撂在树权间,以它的柔韧多姿与大树的伟刚直相媲美。置身雨林中,呼吸着清新芬芳的空气,听闻着鸟语花香,满目生机盎然,令人神清气爽,留连忘返。
  虎伯寮(保护小区)南亚热带雨林位于县境南部,海拔高度290米至714米,地形貌似向南开口的马蹄形,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小环境气候湿然,林地植被丰富,植物种类与林分结构基本上与乐土雨林相同。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这一带林区曾是闽南游击队和中共南靖特委机关开展革命活动的区域,因林木繁密浩瀚如海,被称为“树海”。
  1997年12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博士雷光春受欧盟组织委托,亲临虎伯寮原始森林进行实地科学考察后指出,保护这片难得的南亚热带雨林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森林旅游开发价值。1999年2月9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虎伯寮南亚热带雨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9年5月,厦门大学生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林鹏组织26位专家到虎伯寮原始森林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植物资源全面调查,发现这里动、植物种类繁多,植物种类一千多种,动物种类六百多种。其中,有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植物三十多种,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动物三十多种,不少动物、植物还是珍贵稀有或是濒临灭绝的物种。专家指出,虎伯寮原始森林是历经几千年才形成的,是具有典型特征的南亚热带雨林。近二、三年来,林区群众多次在雨林中发现老虎的足迹,经鉴定,是华南虎的脚印(华南虎是世界十大濒危动物之一),大面积的雨林为珍稀和濒危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居环境。在虎伯寮雨林区,还有被誉为“华东黄果树瀑布”的远近闻名的树海朦雾〓瀑布。密林深处,一溪清彻透底的山泉千回百转,一路奔突,来到这里,山谷豁然开阔,谷底却断岩千仞。丰盈的溪水便流泻而下,如数条白练垂挂悬崖,在崖壁上溅起一簇簇雪白的浪花和弥漫山间的朦朦水雾。断崖下潭水碧绿,瀑声如鼓如雷,气势磅礴,景象壮观,真是游玩休息的好去处。
  鹅仙洞雨林(保护小区)是因为峰顶上两块巨石(系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岗岩巨石,海拔左峰874.5米,右峰865米)状如鹅髻,所以又称髻山,又因传说宋代仙游县九鲤湖九位仙人化身为九只仙鹤游此灵山,里人在山腰处建一“九鲤飞真寺”供奉仙祖而取名鹅髻仙踪、“仙亭”。鹅仙洞雨林位于县境内金山镇东建村,国道319线126公里处。自古即为南靖八景之一。鹅仙洞雨林是福建省面积最大的(288.2公顷),原生性最强的南亚热带雨林。这里古树参天,浓荫蔽日,植被极为丰富。目光所及,多奇树异木、奇花异草;巨藤如蟒,巨石嶙峋;林深涧深,水汽迷茫;石阶蜿蜒,飞瀑如练,泉流石上,鸟啾林间。有“灵龟神游”、“飞来石”、“鹅峰揽胜”、“大石佛”、“树上兰花”等自然景点,雨林中多处巨石上留有历代名人墨客的题刻。登鹅髻巅峰,石峰傲兀陡峭,脚下百丈深壑,四下松涛呼呼,浮云如流;极目远眺,百里风光尽收眼底,是闽南一大胜景,历来游客如云。1989年正式列为漳州市游览区。
  紫荆山,又名水尖山,位于县城所在地山城镇南部,海拔635米,也是保护小区之一,与虎伯寮雨林小区相邻。紫荆山五座山峰紧紧相连,且诸峰挺秀,林木葱笼,植被繁密,原始生态的南亚热带雨林特征显著。有“天门”、“仙台”、“一线天”、“龙井”、“玄武听禅”、兵防古寨和紫云寺,山腰处有明代万历年间知县陈宗愈祈雨的“遇雨亭”,山脚下有“登云寺”。紫荆山也是南靖古八景之一。
  南华岩揽胜
  方岩
  5月份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与友人一起前往慕名已久的南靖县文物保护单位梅林南华岩风景区游览。
  从南靖县城出发,汽车沿着山长线行驶53公里,往左行约600多米,就到达南华岩山下。站在停车场往前看,只见半腰上石壁陡立,犹如两支利刃插在剑口把关,此景叫“真武插剑”。石壁边长满盛开的杜鹃花,就象剑把上裹着绫罗绸缎,取名为“锦上添花”。
  据景区管理人员介绍,南华岩有八景:真武插剑、月峡寒泉、一龟掌水、万笏朝天、圆潭瀑布、丽泽怀珠、仙人寄踪、童入拜佛。古代翰林巫文达曾赋诗一首赞道:“真武威留插剑边,问谁月峡听寒泉?乘有一龟能掌水,今朝万笏尽朝天。圆潭瀑布千古在,丽泽怀珠滚滚涟。仙人寄踪今何处,对面童子拜佛前”。
  进入南华岩风景区,走过一座小桥,我们看见小河里有一块巨石,状如一只昂首的雄龟,把守着水口的要道,它叫“一龟掌水”。龟头有一小洞,称“龟口”,又名“出米石”。相传很久以前“出米石”每天都会吐米,主要是供养山上寺庙的僧众,僧多米出多,僧少米出少。后来有一老僧将洞口凿大,企望能多出米。不料,事与愿违,洞口却因此而停止吐米,寺庙住持叹道:“天高不为高,人心还更高,吃饱嫌不够,还想把米剩”。此后,山上寺庙的人粮食就由自己耕种和善男信女供奉。
  游览完“一龟掌水”,往前走不多远,耳边传来了哗哗的流水声,那是南华岩的又一景观“圆潭瀑布”。但见瀑水从上飞流而下,直泻圆潭,轰鸣的水声,响彻山谷。圆潭边有一块大石头,传说仙人经常站在上面仰望欣赏美丽壮观的瀑布,所以在它上面留下了几个清晰的脚印,人们称它是“仙人寄踪”。
  我们沿着林间石阶往上攀登,来到下岩观音庙。庙宇虽不大,年代却久远,它始建于明代,后又修建。庙内正中供奉观音菩萨,两边是胁侍善才童子和龙女,旁边是地藏王菩萨。殿中香烟缭绕,有几个信士正在朝拜,甚为虔诚。
  庙前有一棵国家保护植物银杏树,它高大挺拔,郁郁葱葱,有数百年树龄。银杏树叶很象蝴蝶,阵风吹来,就象群蝶飞舞,所以,当地孩童称它为“蝴蝶树”。
  离观音庙不远的上岩有一孔子庙,供奉万代宗师孔子圣像和魁星神像。据了解,这是目前南靖县独一无二祭拜孔子的庙宇。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当地群众都要来这里,奉上红柿子、糕点等供品,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
  明代在观音庙下曾设立社学,古校址至今尚存。历史上曾出过巫文达、巫余系、巫余福“父子三翰林”。清朝名臣唐朝彝和闽南书法名家简逢泰都是在此读书考中上朝的。据梅林长教《简氏族谱》记载,简逢泰(1815—1864),清道光18年(1838年)考中第七十三名,殿试为二甲二十名进士,朝考一等,钦点户部主事。
  站在下岩远望,对面有一座小山,形如童子,山的两旁,酷似两手作拱状,向岩前跪拜佛像,故曰“童子拜佛”。古时,在“童子拜佛”的上方,长着一棵棵参天大树,就象五更早期,文武百官捧笏参见皇帝,古人把它叫做“万笏朝天”。可惜的是这些古树已不存在,我们只能在头脑中想象这一景观了。
  离开观音庙,我们沿着左边小道往前走,过了一会儿,见到一股清泉从山涧流下,汇集成池。抬头往上看,两边是绿树成荫,中间一缝隙,阳光从这里射下,照在水池中,水清如镜。同行的小黄告诉我,每逢农历十五日晚上,明月高悬,月亮倒影在池水中,形成一个独特的景观,此景叫“月峡寒泉”。
  听说一公里外还有一个著名景点“丽泽怀珠”,我们不禁加快了步伐。沿途小道蜿蜒,苍松屹立,梧桐翠绿,流水潺潺,鸟语花香。习习凉风吹来,使人忘却疲劳,精神倍加。走过一坡又一坡,终于来到“丽泽怀珠”前。哇,好壮观的瀑布,在20余米高的天然石壁上,瀑水如素练悬空,绰约飘逸。此时,我不由想起诗仙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咏瀑佳句。
  在瀑布左边,有一个天然石洞,状如虎口,深数米,洞内泉水叮咚,冷气逼人。
  南华岩山高林密,野生动物甚多,有穿山甲、山獐、鹧鸪、画眉、五彩山鸡等。
  长期以来,由于上山的路没有开通,行走不方便,致使南华岩这一古老的自然风景区还是“久藏深闺人未识”。2002年,梅林镇构筑旅游经济新格局,开发了南华岩风景区柏油路前期工程,使游人能够驱车直达山下。从此,南华岩撩开了她美丽的面纱,笑迎四面八方的游客。
  南华岩所在地的梅林镇长教社,是台湾20余万名简氏宗亲的祖籍地。据长教简氏族谱记载,明末清初年间,长教简氏家族中,曾经有大批子孙迁往台湾开基。他们中有的是随郑成功的部将东征驱荷而定居在那里,有的则是逃荒避乱去的,还有的是去台湾教书谋生的。据统计,各个时期迁往台湾的共的400多人。其中全家迁台的有47户,夫妻双双迁台的有25户,父子、母子相随迁台的有29户,还有单身渡台的110人。他们到台湾后,分别在台北、基隆、宜兰、新竹、台中、草屯、南投、嘉义、凤山、屏东等地开基立业。现在整个大家族有17万多人。有的还是成百上千户宗族聚集在一乡一村的。如草屯有1300多户,南投有1000户,桃园大溪有6000多户。
  从南靖迁去台湾的简氏后裔,有十分强烈的宗亲观念,他们在居住地普遍仿照祖籍地长教各房亲的宗祠形式和名称而建筑台湾简氏的宗祠。在台中南屯区丰乐里,有个规模很大的“溯源堂”大宗祠,以及这个大宗祠所属的“简会益祭祀公业”。另外,还有南投的惠宗祠、大林的追来堂、草屯的思孝堂和教山祠、板桥的谦让堂、宜兰五结乡的赞绪堂、双溪的追远堂等等。这些宗祠,都是奉祀简德润及其派下列祖列宗的,每年春秋两次祭祀,香火绵绵不绝。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台湾简氏后裔纷纷组团回祖籍地寻根谒祖。历次祭祖团回乡,都捐资兴办公益事业,作为修建学校、祖祠、修桥筑路、敬老和慰问乡亲等费用。1992年,台湾简氏宗亲捐资人民币127万元,在祖地兴建一座四层的教学楼和一座师生宿舍楼以及操场、厕所等配套设施,并把教学大楼命名为“德润大楼”。据统计,到2004年9月为止,台湾简氏宗亲回祖籍地寻根谒祖已达2000多人次,捐资人民币260多万元,支持祖地兴办公益事业,他们的义举,受到当地人民的赞扬。
  五云岩搅胜
  黄冈
  在南靖县鹅仙洞风景区附近,有一处闻名遐迩的景点,它就是五云岩风景区。
  汽车沿着319国道漳龙线龙岩方向行走,在131.7公里右边,有一座书写着“五云岩”三个大字的大牌坊,从这里沿着柏油路往山上行走三公里,就到达五云寺前的停车场。
  五云岩历史悠久,据《南靖县志》记载,五云山在水潮,距县北八十里,数峰联编,开展列峙,万石嶙峋,有岩三座,上曰紫摩,中曰松树,下曰五云,树林葱郁,洞壑深邃,飞泉瀑布数十丈,远望如银练。古寺周围岩石错落,岩洞别致,因此称“五云寺”,亦称“五云岩寺”。
  “五云寺”隐现在亚热带雨林中间,是闽南地区有名的佛教寺院之一。古时楼阁、庙宇层叠参差,隐现林中,花香鸟语,香烟云蔼,时有白云飞挂其间。夜静闻钟鼓、焚音读书声,尤为清绝。登五云山峰,极目远眺,九龙江水如玉带,金山平畴绿野,村落棋布,道路横穿山村,一派山光水色、田园风光景色。
  相传明代洪武年问,漳州南山寺净土禅师云游各地,传播佛学经典,路过金山,夜宿水潮,清晨眺望五云山,但见彩云飞挂,紫气漫山。他喜出望外,前往实地观察,选择风光秀丽之处,修身养性,讲经论道,普济众生,于明代洪武二十七年创建五云寺。
  净土禅师佛学渊博,武艺超群,医术高明,能为地方百姓除害、治病,排优解难,从而名扬四方。在兴建五云寺期间,他被朝廷选派进京为皇太子治病,因治病有功,皇帝欲留他在京城太医院为官。净土禅师奏辞说:“贫僧既已出家,四大皆空,不以富贵为念,请求皇上让我回福建南靖金山募化兴建五云寺,则功德无量。”皇帝知他佛心归向,难于挽留,特赐五云岩寺为官方规制建造,赐三宝玉印一枚,素珠三串,并指派名师用青冈大理石精雕细刻一套高七尺的石雕佛像五尊(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药师佛、弥勒佛),供寺庙供奉。当时,五云寺住僧有三十多人,缘田三十多亩,还建有讲经堂、畲野精舍书室,供学子读书,培养众多名人学士,明代万历年间龙岩进士、刑部侍郎王命睿曾就读于此。清汀漳龙道观察使单德谟出巡南靖,在五云岩游览时特为此题词作诗,赞叹不己。
  五云岩有九洞十八景,九洞是紫云洞、慈云洞、梯云洞、嵌云洞、彩云洞、雨伞洞、神鹿洞、别有洞天;十八景是迎宾彩门,慈云亭、禅师塔墓、嵌云、长寿石、福地、半月泉、木鱼池、仙人桥、五云岩等。
  在五云山高峰,太阳一照会生五色彩云。这五云就是紫、慈、梯、嵌、彩,故叫五云山。五云山是南靖古八景之一。明朝吴继昌以景名题诗曰:“五峰凌汉表,吐纳自成云。化蜃空楼市,从容靓圣文”。
  从五云寺出发,大约走2公里的路程,就到达白水漈瀑布,瀑水从200多米高的山上飞流直泻,像一条白练将整座山一分为二。走近一看,只听见瀑声轰鸣,水珠四溅,甚为壮观。
  在曲径通幽景点上面,两块大石中间有一片板桥,人们称它是“仙人桥”。传说仙人吕洞宾骑着神龟到鹅仙洞游玩,与九鲤仙祖下棋,连输三盘,一气之下跳到五云寺来,在仙人桥遇到一位姓吴老先生,一问,他已108岁了。
  在停车场附近,有明代净土禅师、了凡禅师、清代道影和尚、瑞应禅师等四座塔墓。还有“寿”、“嵌云”、“福”等摩崖石刻。
  五云岩风景区与鹅仙洞风景区相连,距漳州60多公里、厦门130多公里,交通方便。近几年来,前往旅游观光的游客绎绎不绝,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走进紫云山
  肖宗源
  在闻名遐迩的福建省南靖县田螺坑土楼群附近,有一个风景优美的旅游区——紫云山风景区。
  汽车从南靖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行走一个多小时,经过田螺坑土楼群,不久,就到达紫云山下。
  沿着石阶古道往山上攀登,大约十几分钟,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刹——紫云山寺。寺院的大门两旁有两副对联:“千载威名崇礼典,万年宗社属神灵”。“紫竹熏风开觉路,云山甘露渡迷津”。进入大殿,只见雕梁画栋,古香古色,金碧辉煌。正殿供奉佛祖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还有关圣帝君、吕洞宾等神像。大殿上下厅各有一副对联,上厅:“甘露流思四维上下虚空总入一乘净戒,化诚拥法无妨百千万弘三教宗风”。下厅:“紫竹林中观自在广度众生随善,云山寺里现如来点破凡民众和”。在宫殿左右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还有许多仿照各地名胜的龙狮鱼犬等石雕木刻,形态各异,巧夺天工,栩栩如生。
  紫云山寺又名石壁庵,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当地刘、李、黄、陈、张、赖六姓群众捐资兴建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旅居泰国华侨捐资维修。1993年6月,紫云山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4月,经南靖县人民政府批准,依法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
  出紫云山寺,往左走约10米,只见一棵皂角树和红豆杉合抱互生,树高约10余米,主干要两人才能合抱过来。一树两身枝繁叶茂相互交错,此乃紫云山之奇特景观。
  往后山小道前行,半小时后,就到达海拔1392米的跑马坪。跑马坪南端有一风动石,面宽10多米,能容纳二、三十人。人爬上去轻轻摇晃,便会发出咯咯的响声。
  在跑马坪附近,有20多个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石洞群。最大的石洞入口处宽约一米,洞高3米,洞内能容纳20余人,洞顶上长着一棵5米多高的红豆杉。
  此外,紫云山周围还有仙棋盘、鲤鱼上滩等10个自然景观,美不胜收,令人留连忘返。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南靖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出版者:福建省南靖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本书介绍了福建省南靖县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了重大工程、烽火岁月、史海钩沉、旅游天地、古村落探秘、人物春秋、名优特产、政协纪事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