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441
颗粒名称: 重大工程
分类号: F407.9
页数: 20
页码: 1-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靖县位于闽南地区,拥有丰富的农特产品资源,但乡村公路路况落后成为经济发展制约因素。为改善交通状况,县委县政府决定提升乡村公路等级,改造等外公路和铺设柏油路面,共投资超过一亿零四百万元。1999年实施的“村村通油路”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促进农产品流通,农民受益。群众对公路改善工程表示欢迎,政府领导的决策备受赞扬,南靖县城面貌焕然一新。
关键词: 南靖县 乡村公路 农特产品

内容

南靖县油路工程建设巡礼
  温泉春
  南靖县是闽南的一个山区小县,共有土地面积1962平方公里,人口34万多人,行政村184个,现已100%通车,全县拥有公路178条,总长1220多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62.82公里的公路,人均3.59米,公里密度名列全国山区县的前列。但是,等外公路多,约70%的公路未达到四级公路标准,而且路面铺筑率只有30%。
  南靖县拥有“中国香蕉之乡”、“中国芦柑之乡”、“中国兰花之乡”、“中国麻竹之乡”、“中国白背毛木耳生产基地”等称号,但乡村公路路况落后的现状,却成为南靖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此,县委、县政府经研究,决定改变乡村公路落后状况,提高路面等级,完善交通网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全县实现“村村通油路”共需改造等外公路54条,长268公里;铺筑柏油路面83条,共485.3公里,其中省道14公里,公路局专养路75.5公里,县、乡、村公路395.7公里。预算总投资为一亿零四百多万元。
  1999年,全县实施“村村通油路”工程在省、市交通公路部门的重视支持下,经各有关部门和县、乡、村油路指挥部的紧密配合与通力协作,工程进展顺利,收效甚大,共完成66个行政村206.5公里的油路建设,耗资3816万元,促进了农副产品的流通,农民当年受益。据步初统计,油路竣工通车后,单就农产品价格的提高、运费的节省、运输工具油耗的节约,全县每年可提高经济效益近1760余万元。
  广大人民群众把“油路工程”视为最受欢迎的“民心工程”。梅林镇〓头村油路竣工通车剪彩时,全村村民主动放弃劳动,休息一天,家家户户购买鞭炮,在沿线公路主要路口燃放;小学学生排成长队,手拿彩旗,口喊口号;锣鼓队,舞狮队,乐队等共同庆祝这一难忘时刻。群众用最朴素的语言,自发用红纸写上“忆往昔,道路泥泞,事事难办;看今朝,政府办事,件件落实”大标语贴在墙上,道出了广大村民的心声。
  领导重视,决策英明
  为把实事办好办实,县政府将实施“村村通油路工程”的决策提请到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最后做出决议:“用三年(从1999年到2001年)时间实现全县村村贯通柏油路”,并将此项目列入为民办实事的一个大项目来抓。消息传开后,全县村民无不欢欣鼓舞,说县委、县政府的英明决策得人心,顺民意。
  与此同时,县委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曾黄河为总指挥、县人大副主任庄东木、副县长郭丽月为副总指挥的领导小组,并由县委组织部门出面,抽调一批得力的干部,成立县“村村通油路”工程建设指挥部,于1999年4月1日召开工作会议,颁布了《南靖县村村通油路工程的实施意见》,出台了优惠政策。一星期后,县指挥部又分别在金山镇、山城镇、书洋乡、靖城镇召开四个片区会议,明确了各乡镇场铺筑的路段和公里数,并就工程建设承建方式和工程招投标事项作出具体的规定。
  县指挥部内设办公室、油料调拨供应组和工程质量监理组(配备专车一部),负责工程总体组织、协调和监督。各乡镇党委、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并抽调一至二名乡镇领导专职负责,各相关村委会也抽调“两委”干部配合抓工程质量和路面材料保管。实践证明,这种各级领导层层抓落实的做法是抓好油路工程的根本保证。
  县委、县政府为确保油路工程的顺利开展,在县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毅然拨出启动资金500余万元,并出台了优惠政策,每公里油路由县财政补助8万元。
  在全县油路工程全面铺开的紧张施工阶段里,县委书记、县长经常率领县油路指挥部的同志深入工地现场办公,就地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工程的进度,保证了工程的质量。
  宣传发动,深得人心
  俗话说:“工程工程,舆论先行”。“村村通油路”工程建设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崭新工程,是一项牵动千家万户的大工程,如果没有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弄不好就会变成所谓“增加农民负担”而吃力不讨好,所以,县委、县政府于工程动工之前,就在各种大会上宣传油路的好处,并转发县油路指挥部制订的《南靖县村村通油路工程的实施意见》到全县每个行政村。《实施意见》分总则、组织领导、计划及实施、技术标准和质量管理、奖罚制度,其它事项等6部分36条具体措施,可操作性强。
  在油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全县各行政村共出动宣传车130辆次,利用圩日人多的有利时机,进行广播宜传,还在各醒目处张贴宣传标语3千余张,悬挂横幅大标59条,除此之外,县、乡两级还利用有线广播、电视台,经常播放油路工程进展的新闻报道;省、市广播、电视台也经常报道南靖县开展油路工程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县油路工程建设指挥部的同志更是牢牢抓住宣传这根“指挥棒”不放,每月编一期250份的《油路工程建设动态》及时发到各乡镇、行政村。这份简报分《领导动态》、《工程招标》、《工程拆迁》、《工程捐款》、《工程进度》、《工程供油》、《经验交流》和《工程一览表》等栏目,很受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由于宣传工作做得深入细致,农民们深知“村村通油路”自己直接受益,因此,形成共识,倾注满腔热情积极拥护,纷纷联名向县、乡镇油路指挥部提出书面申请,要求在他们村里铺筑柏油路。如书洋乡,经济基础较薄弱,当时县油路指挥部只将该乡书洋至下版寮村的县级旅游道路及储坑村至奎坑村的储奎线列入当年的油路工程,没想到广大村民修油路的积极性如此空前高涨,联名要求铺油路的行政村不断增多,总指挥、县委副书记曾黄河被村民们迫切要求铺油路的热情所感动,根据全县油路工程进展和各村资金到位情况,先后又将没列入计划的南欧村、塔下村、文峰村、曲江村、枫林村、高溪村、石桥村补上了计划,并科学地组织实施。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油路工程建设”,便像雨后春笋般地在书洋乡的穷山僻壤上“破土”了。
  像书洋乡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因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筹措资金,千方百计
  筹集资金工作是“村村通油路”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各乡镇均采取“四个带动”、“三个挂钩”的办法狠抓落实。
  “四个带动”:一是领导带动。书记、镇长、分管领导、挂钩村领导带头捐款,二是外出人员带动。各乡镇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能请回来的尽量请回来,在各自的家乡召开外出人员捐资动员大会,同时把动员大会的过程拍片录像,每天晚上在村闭路电视上播放。三是沿途企业带动。如和溪村新富林场除捐资5万元外,对在林场打工有困难的,由林场先垫资。四是优惠政策带动。首先印发了给村民的一封信,大力宣传县“村村通油路”工程的优惠政策,让村民懂得自己需出资多少,县委、县政府出资多少,使村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县委、县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决心。
  “三个挂钩”:一是任务挂钩。做到“三定三包”:定人、定任务、定进度,包村、包组、包户。各乡镇抽调干部分别包村,村“两委”包组,组长包户,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政绩挂钩,乡镇党委、政府将油路工程捐款的任务完成情况纳入乡镇干部、村“两委”和小组长的政绩进行考核。三是奖罚挂钩。乡镇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挤出一部分资金对捐资任务完成好的干部、村“两委”以及小组长进行奖励,反之,给予处罚,做到责任明确,奖罚分明。
  由于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油路工程的捐资工作,方法得当,措施有力,进一步调动了群众捐资修路的积极性,涌现出许多动人的捐资情景:
  泰国福建会馆理事长张建禄、副理事长张建勤、张和安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翰湍、澳门永靖同乡会名誉会长张满英、香港侨胞张月等闻悉家乡修油路,纷纷慷慨解囊,共捐人民币近50万元,修筑塔下、曲江、石桥三个村的柏油路,造福侨乡。
  龙山镇竹溪村丽山组有个在厦门打工的姑娘,名叫沈蔚芳,家里穷得连一部电视机也没有。去年国庆前夕,她就要离开生她养她的故乡,出嫁到厦门去,在这依依难舍时刻,她又想起了村里的油路工程建设资金还不够,尽管年初她已捐过一笔款,但此时她又毅然掏出打工的辛苦钱1200元,捐给村油路指挥部。
  书洋乡储坑村村民简焕章和李庆南分别捐款11200元、10000元给村油路指挥部。他们说:“这是我们买体育彩券中奖的款,意外之财理应用在铺桥造路的善举上。”
  龙山圩埔村外出干部、原南靖县人大主任俞俊才,得悉圩埔村正在发动群众捐资铺筑柏油路后,非常高兴,立即捐款1000元。老俞在县电力公司工作的第二个儿子俞新义捐了1500元;老俞的长子俞永年家贫,也挤出有限的资金,捐了300元。在祖辈父辈的影响下,老俞在县公路收费站工作的长孙俞立雄也捐了300元,他说:“修路是造福,捐款良机不可失,现在不捐,将来成家立业了,想为家乡捐款修路也没机会了。”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在1999年共收到华侨、干部、职工、村民的捐款1500多万元人民币。有这样的人民,何愁油路工程不成功?
  精心组织,周密部署
  “村村通油路”工程建设面广、线长,如果没有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不管哪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出乱子或延误工程,影响质量。因此,县油路指挥部经过反复的讨论研究,首先制定出油路建设的操作流程:“村民代表联名要求→群众捐资→报县指挥部审查→列入建设计划→组织招标工作→工程队铺设片石基层,备足各种规格碎石→报县派现场质量监理人员验收合格并签证→报县油料调拨小组安排喷油时间→通知乡镇指挥部喷油时间→通知工程队、村和县派现场质量监理员喷油时间→工程队、县派现场质量监理员核实油量后签证→工程队面层施工、县派现场质理监理员监督→全面验收合格。”
  其次是将全县分为4个沥青路面施工片区,由4个专业施工队伍为主承建。
  第三是每个经县油路指挥部资格审查合格的专业施工队均按《公路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参加公平竞标,并将“优胜劣汰”的原则贯穿工程始终。有一支施工队就在承建奎洋路段时偷工减料,不听指挥而被油路指挥部和村民们赶跑的。
  第四是由县油路指挥部统一供油。统一供油给县油路指挥部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但这样做可以节约资金,避免浪费,防止偷油减料,有利于把好质量关,便于有计划地组织实施,防止一哄而上。
  第五是县制定检查评比方案,总分为200分,平时检查100分,每公里至少检查一次;竣工验收100分,受检面积为施工工程量的三分之一,并实施奖罚办法。
  奖励范围为当年油路工程建设长度不少于4公里的工程队,凡根据评分标准得总分获得前5名的施工队伍,县油路指挥部给予如下奖励:
  第一名,授锦旗一面,并在2000年奖励一个工程项目,工程队可按工程所在地1999年招标单价任挑选一个工程项目。
  第二名、第三名,各授锦旗一面,并在2000年分别奖励一个工程项目,由县油路指挥部按1999年工程所在地招标单价推荐一个工程项目。
  第四名、第五名,在参与2000年工程投标中,条件相当时优先考虑。
  处罚范围为参加当年油路工程建设的所有工程队。凡根据评分标准得总分列最后三名的工程队,县油路指挥部将给予如下处罚:
  倒数第一名:扣其工程款3000元(不含竣工验收扣款,并从此不得参与南靖县油路工程建设。
  倒数第二名:扣其工程款2000元(不含竣工验收扣款)。
  倒数第三名:扣其工程款1000元(不含竣工验收扣款)。
  以上所扣工程款6000元将用于油路工程建设总结表彰大会。
  第六是工程队在施工过程碰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县油路指挥部同志就及时赶到施工现场,帮助解决。如有一次,县油路工程指挥部的领导发现龙南线工程进度慢的情况后,便及时与龙山镇党委、政府领导一起深入沿线各地施工队,了解进度慢的主要原因是油路面层碎石原料供不应求。于是,县油路指挥部到龙山召开现场办公会,提出明确要求,并落实有关补救的具体措施:一、镇政府在有限的镇财政中拨出专项资金,到龙海调购面层碎料。二、每个施工队在原有破碎机只有一台的基础上再增加安装一台,有效地解决了油路面层碎石供应。三、从平和、龙海购进大量的“1—2”厘米的优质碎石。四、每个施工队均增加工人30余人,轮流作业,争分夺秒,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日夜苦干。
  工程质监,毫不放松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油路工程既然是大好事大实事就要办好办实,要留遗产不留遗憾。因此,县油路指挥部狠抓工程质量监理不放松。县体做法:一是先后举办4期“油路工程建设质量监理和现场监理”培训班,成员来自各乡镇、村。二是把好石质源头关,石质强度不够的不准上路;碎石规格不符合标准的不准上路;碎石中含杂质超达5%的不准上路。三是建立“四级工程质量监理”网络,即县、乡镇、村、组均有质量监理人员在施工现场检查督促。县油路指挥部质监组的全体同志自工程动工以来,在各乡镇、村、组质监人员的配合下,不管是炎热天还是阴雨天,天天坚持在工地上进行质量监理,天天记录质监日记,发现质量有问题,就毫不留情地通知施工队该返工的返工,该补救的补救,否则,不予安排喷油,从而保证了油路工程的质量达标。
  南靖县“村村通油路”工程历时两年多,截至2001年4月,全县共有138个行政村通了柏油路,占全县182个行政村的75.82%,总长度324.14公里。但由于后来县财政陷入困境,加上县领导的人事变动,本来打算在三年时间使全县各行政村都通柏油路的计划搁浅了。如今,全县还有24.81%行政村没通柏油路。
  二〇〇二年八月忆写于南靖
  三年矗新城
  珍夫
  “得暇登上紫荆山,层峦叠翠心欢畅;临风俯看新县城,今非昔比尽颂扬。”这是一位长期在南靖县城工作和生活的老人发自内心的慨叹!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紫荆山位于南靖县城西南面,自古就以“五峰耸翠”而列为山城八景之一。明朝陈湛曾写《五峰出云》赞美紫荆山的风光:“岚光翠霭入眸清,浑似王维笔底生。地以径剞呒客到,山缘倦立倩云撑。桧凄草莽参差肖,错列芙蓉掩映明。指顾为霖天下去,依然江上五峰晴。”南靖县城座落在紫荆山下,从东、南、北边眺望,旖旎的紫荆山与美丽的县城交相辉映。而站在紫荆山上俯瞰,南靖县城尽收眼底:呈“S”形的荆江将饼状的县城一分为二,潺潺而流;荆江以西,新旧楼房交错,充满生机;荆江以东,新区规划井然有序,幢幢高楼鳞次栉比,水泥道路四通八达;南靖大桥把县城新、旧区首尾相连,中山桥贯穿新区、旧城;牛崎头一山城、山城一平和、山城一长塔、山城一马山公路似4条彩带逶迤向外延伸……
  “一条街,一条道,城头城尾一泡尿。”透过十多年前人们对南靖县城主要只有中山街、人民路、安美路、解放路,而且街道曲折狭小,一泡尿就可以从城头撒至城尾的描述,大略能够知道从前南靖县城的面貌。对比新旧县城,可谓旧貌换新颜,不要说久居外地的南靖人认不出来,就算长期身在县城的人也会感到日新月异!
  南靖县城的变化,荆东新区的建设功不可没!
  (一)
  南靖县是一个山区小县,由于受地理和历史条件限制,县城沿荆江一侧成条状建设,又有高如城墙的防洪堤挡住人们的视线,道路、排水及其它市政公共设施功能不全,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与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县城极不相称。南靖县委、县政府历任领导都曾酝酿过建设三卞新城,而从金山搬迁至县城不久、位于县城西北端的万利达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经营一片红火,但通往漳州、厦门、广东等地却必须经过人口较为集中、道路狭窄的人民路,为此,万利达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惠天以一个经济行家的目光更加感觉到,荆江西岸的南靖县城应该跨江东扩,以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转移。于是,吴惠天1994年以县政协副主席的身份向县委书记谭培根提出建议:扩大县城,建设三卞规划区。经过咨询研究、征求意见,县委采纳了吴惠天的建议。
  1994年底,南靖县委、县政府描绘了“一点两线三区”、“小县大城关”的宏伟发展战略。1995年初,县委、县政府把县城向东发展,建设县城三卞新区(后定名为荆江新区)作为为民办实事之一,并提出“三年初具规模,五年初具繁荣”的目标,同时于1995年2月成立“南靖县三卞经济规划区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立四个工作小组:一是规划设计和道路施工监督组,二是大桥设计施工监督组,三是征地拆迁组,四是预决算财务组,并具体制定了有关优惠政策和实施办法。1995年7月,县委、县政府成立“三卞规划区建设工程指挥部”,由县政府副县长吴番根任指挥,县政协副主席吴惠天任副指挥,山城镇、三卞村及县直有关部门人员作为指挥部成员,下设办公室,抽调县建委、土地局、县政府办、交通局、财政局、山城镇人员到办公室。办公室人员与原单位暂时脱钩,专职为新区建设服务。
  (二)
  南靖县城总体规划1984年编制完成,1986年经漳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至1995年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南靖县委、县政府着眼于2010年县城的发展目标,委托北京市全国市长培训中心对县城规划进行修编,广泛听取专家和学者的意见,取得上级规划、土地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于1995年6月编制了《南靖县山城镇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总体规划修编方案经审定评估,县政府正式提交县人大审议通过并上报漳州市政府审批。根据总体规划修编方案,县建委在漳州市建委直接指导下,遵遁建设布局合理化,建设超前化,设施配套化,管理科学化的原则,编制了《三卞规划区建设方案》,经县政府审议后报人大常委会,并于1995年7月19日审批通过,为新区依法建设创造条件。
  建设新城区,首先遇到的是土地和资金问题。三卞规划建设工程指挥部按照上级政府对土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出让,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要求,把规划的建设用地由县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实行分区定价挂牌,统一向单位和个人出让。出让土地收入除用于征地外,主要用于新区配套工程建设,通过加快配套建设,促进土地出让,形成良性循环。
  实行土地“五统一”来建新城区,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因此宣传教育工作极其重要。指挥部从正面入手,把政策交给群众,将目的意义讲清楚,争取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他们与县广播电视局密切配合,安排电视系列采访规划区指挥部正、副指挥;建委、土地局大张旗鼓宣传开发新区的意义、规划前景、土地政策;山城镇三卞村干部深入各家各户分发宣传材料1000多份;一些干部群众为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所鼓舞,也纷纷当起新区开发的宣传员。
  尽管荆东(三卞)规划区建设是实施县委、县政府“打开大门、重心东移”和实现小县城大城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人民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和造福子孙后代的宏伟大业,但实施初期,因社会各阶层人员看法不同及各种舆论较多,尤其是涉及到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矛盾时,被动用土地的一小部分群众思想不通,个别别有用心者又从中挑动,征地、赔青工作一度遇到困难。在这关键时刻,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主持1995年县政府第6次常务会,研究解决荆东新区建设问题,还亲自多次召开三卞村各层次人员座谈会,取得干部群众的充分理解和支持。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采取果断措施,从公安、检察院、法院、山城镇等单位分别抽调人员组成工作队,由一名县委常委带队,于1995年7月11日进驻三卞村,开展宣传和整治,一方面大力宣传荆东规划区建设的重大意义,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理解和支持新区建设;另一方面解决了三卞村及群众提出的一些合理意见,稳定了社会治安,维护了建设秩序,保证新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县人大常委会也先后两次组织人大代表视察荆东新区建设,与群众建立紧密联系。
  建设荆东新区,一系列优惠政策做保障至关重要。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开拓创新,首先是让出按国家规定属县级的税金费和土地增值的部分,全部用于新区配套建设。另外,制定了鼓励新区建设的相关规定:如只要符合规划,不分县内县外、也不论机关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均可享受规划区建设用地同期同等待遇;简化办理有关手续,从快从优,一手交钱即能一手办证等等。
  规划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部门齐心协力服务新区建设尤为重要。县建委、土地局在建设初期,集中力量搞好规划方案和土地丈量划界,然后抽调专人专职详细规划、土地出让及拆迁工作,实现联合办公的高效率。山城镇和三卞村领导成员服从大局,全力支持新区建设,积极配合指挥部及时处理土地和青苗赔偿,任劳任怨地做通群众思想工作,协调解决群众难题,为稳定民心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县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电信、广播电视等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按指挥部的要求,使新区建设得到保证。各支施工队伍听从指挥,抢时间,抓进度,同心协力,团结奋斗,为规划区建设立下功劳。
  (三)
  由于领导高度重视、宣传教育深入扎实、政策措施到位、各部门密切配合,加上科学规划,依法建设,指挥部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精心组织桥、路、电、水等配套工程施工,新区建设取得很大进展。截止1996年底,已征用地804亩,出让土地近200亩,收取土地出让金等2400万元,基本保证“两桥六路”等主要配套工程建设及征地资金的需要。
  1、荆西桥(后定名为建设大桥)。1995年3月27日动工兴建,同年11月30日竣工,工期仅8个月,比合同期提前20天完成。该桥长204米,主车道宽13.78米,两侧人行道各1.2米,桥面高程28.44米,投资470万元
  2、中山桥。1995年9月6日动工兴建,同年12月15日竣工,工期约3个月,比合同期提前70天完成。该桥长120米,路堤80米,宽12米,投资210万元(包括阐门30万元)。
  3、主干道。建设中路(后定名为建设路)、中山北路、山田路、(后定名为嘉兴路)、建新路(后定名为嘉盛路)、富康路、江滨路6条道路路基填方25万立方米,投资230万元。其中建设中路长1197米,主车道宽12米,中山北路长372米,两路主车道水泥路面铺筑1995年完成,投资150万元。江滨路、富康路、建新路、山田路4条道路主车道水泥路面铺筑于1996年底完工,总投资220万元。
  4、供电和供水、排水。主供电、主供水、主排水埋设等全面铺开,其中建设中路1万伏主供电线路长1390米,1995年架设完成,投资120万元;富康路1万伏主供电线路长1060米,于1996年8月架设完成,投资62.6万元。1996年底完工的主供水、排水项目有:建设中路Φ400主供水管道1560米,投资100万元;次供水管道Φ200和Φ100长1730米,投资114.7万元;主排水管道4200米,投资87万元。
  5、电信、有线电视由邮电局、广播电视局筹资,同时开通。
  6、用户房屋建设。随着新区配套建设的完成,极大地激发了用户建房的热情,共有90多幢约10.2万平方米的房屋投入建设,投资3000多万元。
  在近2年的工程建设中,指挥部全体成员群策群力,勤奋工作:一是工作细致深入,狠抓落实;二是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检查;三是发挥集体智慧,增强服务观念;四是认真考核施工队伍,重质量降造价。如荆西桥、中山桥是荆东新区配套工程的重中之重,施工时间紧,任务重。为保证雨季到来之前完成水下工程,指挥部与施工队合理组织,科学施工,克服种种困难,施工期间都没出现安全、技术事故,既降低造价,又保证质量,而且缩短了工期。
  担任正、副指挥的吴番根、吴惠天并没有因为各自事务繁忙而只挂名当“甩手掌柜”。他们同工程勘探、设计、施工的技术人员一道,参与测量、论证、检查、指挥、验收。有一次连夜暴雨,排水管道被香蕉杆堵住,建设工地一片汪洋,雨水很快漫延到三卞村的个别农家。指挥部二位领导拿着手电筒检查到此,心急如焚,冒着没膝深的雨水移开香蕉杆,避免了一场灾害。值得一提的是,万利达电子有限公司为荆东规划区的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经济后盾。按照吴惠天的话说:亏了,万利达有限公司挑着,赚钱了归政府。他为让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以地生财,依靠自己的经济实力和资信,勇担风险,给荆东开发所需周转资金提供支持,使县里在不花一分钱的情况下实现东扩战略,将城东城西连为一体。
  南靖县城东扩的经验成为漳州市实行土地“五统一”的先进典型,受到市委领导的表彰,并在全市推广。漳州市人民政府以后专门颁发《漳州市区土地实行“五统一”管理的暂行规定》,便是在总结南靖县荆东规划区建设的经验基础上制定的,这充分说明南靖县委、县政府及荆东规划区工程建设指挥部的远见!
  (四)
  1997年后,由于多种原因,荆东开发区土地出让和配套建设受到影响。县委、县政府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继续实施优惠政策、处理预留用地、城市经营投资受益等措施,并强调“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并重”,使荆东新区建设得到一定发展。至2003年底,单位、个体共完成40万平方米房屋建设,投资2亿多元;成立江滨居委会,共迁入人口7500多人,初步建成南靖“(上海)浦东新区”雏型。
  根据水文资料和三卞村原有高程平均23米的情况,荆东新区在江滨路东段沿河一侧设立1米高的防洪堤,堤顶标高为25.5米,达到旧城防洪堤面的高度,并清除江中的沙滩,提高荆江泄水能力。
  江滨路绿化采取楔型与点线面结合的方法,在防洪堤外的河滩建成占地130亩的江滨公园,与对岸的月眉公园相互映衬,还沿道路两侧人行道种植乔木。绿化带采用假槟榔和灌木交错种植的办法,加强公共场所绿化,并搞好庭院绿化。为调节居住区的绿化环境,在中心区分别设一至二处的居住区小游园,每处占地1亩左右,使新区的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
  如今,人们漫步荆东新区,只见高楼林立,县公安局、检察局、法院、县广播电视中心、公路稽征所、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人才交流中心、财政、国土、工商、公路收费站、邮政、电信、八达电子等办公大楼沿江滨一字矗立,结构各异,精致纷陈;县地税局、农村信用联社、第一幼儿园、卫生防疫站、闽星公司、第二实验小学、城关中学、党校等单位、学校分列其中;各商住楼整齐规整,错落有致;江滨公园绿树婆娑,青草匝地,红花紫荆、芒果树、龙眼树次第相间,小瓷砖铺就的人行道蜿蜒曲折,幽静雅致。而且,随着南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江滨公园至月眉公园的步行桥已进入施工阶段,江滨公园的配套完善、江滨路西段沿河一侧的防洪堤也正在投入建设。
  清晨,江滨公园随处可见打太极拳、做体操、散步的人们;人夜时分,荆江两岸灯火辉煌,人影攒动,如江中撤满星星,高楼大厦倒映水中。每逢双休日,绿荫下,草地上,处处是休憩的老人和青年,小孩子则快乐地放着风筝,呈现出繁荣、祥和的景象,让人不由从内心发出感叹:南靖县城已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美……这不由让人想起清朝乾隆年间,南靖县知县姚循义在《万峰拱秀,为一邑之巨观》所作的憧憬:“百尺高楼迅速成,千秋事业在经营;山城未是旧风景,台阁欣瞻新栋楹。”
  美哉,南靖县城!伟哉,三卞新城!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南靖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出版者:福建省南靖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本书介绍了福建省南靖县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了重大工程、烽火岁月、史海钩沉、旅游天地、古村落探秘、人物春秋、名优特产、政协纪事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