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五、人物春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 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237
颗粒名称:
五、人物春秋
分类号:
K820.857
页数:
16
页码:
165-180
摘要:
这些段落介绍了三位杰出人物的成就和事迹,分别是张庆重、陈祯禄和王长水。他们在教育、业务、政治和医疗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关键词:张庆重、陈祯禄、王长水、教育、政治、商业、
关键词:
医疗
革命烈士
人物
内容
爱国爱乡侨胞张庆重
张尧耕 张维盼
张庆重(1910—1992),字希川,出生于福建南靖县书洋乡塔下村的一个富裕华侨家庭。
一
张庆重九岁失怙,同年,进入大坝培英高小国民学校读书。因天资聪颖,读完一年级后,被破格跳班到三年级就读。在学校里,他不仅学好规定文化课,还通读《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以及鲁迅的现代名著等,广收并蓄,努力接受新思想,教师对他甚为器重,把自己订阅的《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和学校出版的季报、月刊介绍给他看。因此,他年少的心田里就播下了“新的种子”。
二十年代,庆重负笈省立漳州第三高中,各科学习成绩优异。有一次,全校举行六百多名学生参加的国文观摩会(即作文比赛),庆重摘取了第一名桂冠,全校师生愈加敬重。
新文化运动在漳州的兴起,使庆重有机会进一步接触进步人士,阅读进步书刊,眼界大开、思想日新,并参加学校的进步组织,任共产主义青年团南靖县委委员、校学生会主席、龙溪县学联会主席等职。主编《龙溪县学联会月刊》。他为揭露时弊,唤醒民众而编写的《恶社会的片面》话剧本在漳州上演,社会影响很大,加上他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刺痛了当局。一九二七年六月廿三日,年仅十八的张庆重被驻漳张贞部逮捕入狱。张贞问庆重:“把你送去福建省函政养息所,将来为县效力,你有什么意见?”庆重当面拒绝。
庆重的入狱,引起华侨社会的关注,泗水中华总商会、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协同陈嘉庚先生致电漳州军政界,敦促释放张希川(参加进步组织用名)。由于南洋各地侨团侨领及时营救,当局被迫释放了他。
二
一九二九年五月十日,庆重告别了家乡出国谋生,决心在异国他邦努力奋斗,另图报效祖国。到达荷属印尼定居后,他意识到,在国外唯有从商才有发展机会。他怀着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历尽艰辛。十余年后,他将原有的“新锦兴”商店,扩大为“福利公司”,内设有出口公司和较大规模的饼干厂、糖果厂、玻璃厂、咖啡粉厂、制罐厂,并代理轮船航务等九个工商机构,职工一千四百余人,为当时印尼泗水这个第二大城市中首屈一指的工商企业。
一九四二年二月,日本侵占印尼后,庆重的工厂被占,公司货仓存货被洗劫一空,配出货物非在码头烧毁,即在轮船中被炸沉没,银行存款被冻结。接着张庆重遭日军逮捕,被关押在集中营里。他,经历着人生旅途中第二次最大的波折。
一九四五年八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印尼独立,百废待兴。此时正是工商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张庆重把握这一契机,费尽心机重振收回的公司和工厂。数年后,“福利公司”的经营、工厂的生产迅速发展,蒸蒸日上,较战前更为发达。这为印尼战后的建设与经济的复苏作出积极贡献。
五十年代后期,印尼各地工厂工人罢工、排华事件亦时有发生,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张庆重审时度势,于1960年移居香港,在那里集股开设“中华国货公司”,自任总经理,推销中国大陆的轻工业产品。他另一意图是让国货逐步走俏香港这个国际市场。
为了事业的发展,张庆重于一九六七年又由香港迁居新加坡、昆仲合营“源源船务有限公司”。该公司鼎盛时拥有包括万吨级位货、客轮三十四艘,为当年新加坡数一数二的航运业。七十年代,庆重又独资在新如坡开办“新侨船务有限公司”、并兼营“中国租船公司”、“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代理业务。最盛时期除代理国轮业务外,又自置万吨级位货、客轮船十七艘,航行世界各地,业务兴隆。
张庆重到哪里,那里就有他的事业、信誉和声望。对此,新加坡总理曾接见他,并合影留念。七八十年代中国与新加坡尚未建交,庆重为启开两国贸易大门,在两国民间及半官方来往穿梭。他三十余次赴北京洽谈、办理技术业务。一九七一年他成功地开辟了新加坡至厦门的海运航线。十九年来张庆重不懈努力,为一九九〇年两国邦交的正常化搭桥牵线,作出鲜为人知的奉献,受到中国租船公司等有关单位的赞扬。
三
抗日战争前期,庆重团结侨胞,积极投入民族救亡运动,并通过香港廖承志关系,多次捐资赞助延安军民,支持抗日。一九三八年十月“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成立前后,庆重担任“泗水海产公会”主席,他以公会名义,积极发动献金救国运动,自己带头捐献,并征得会员同意,将水产公会积金存款献出救国。规定新加坡、“万和源”轮船载运泗水鱼干,每担加收一元作为救国金。所筹款项及金鸡纳霜等药物,源源运回祖国,援助军民抗日赈灾。
日本侵略者占领印尼,大肆搜捕侨领,庆重积极配合侨胞,通过另一渠道保护从新加坡逃到印尼避难的爱国著名侨领陈嘉庚。庆重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前途,惦念着民族的兴衰。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热爱新中国。五十年代,他经营的远洋万吨货轮,冲破重重阻力,首航祖国大陆,为沟通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航运事业开创先例。随后,他在福建、广东“华侨投资公司”投资支援祖国建设。又以数十万元存入广州中国银行,准备为家乡举办公益福利事业用款。之后,曾多次应邀回国,参观访问,考察商务。一九六四年九月,应国务院中侨委邀请,同夫人蔡翠英女士公费回北京参加十五周年国庆大典,受到中央领导的热情接待。何香凝老一辈革命家特地为他挥毫作画留念。
张庆重不但热爱祖国,而且十分热心家乡公益事业。
一九六一年,他捐资创办曲江医院,改变了山区缺医少药的状况。医院刚建成开业,即遇上三年自然灾害,庆重想尽办法会同张荣汀于一九六一年六月十七日,购回食物和药品约值坡币万余元,赈济受灾群众。此外,还积极联络侨胞投资进口化肥千余吨,帮助南靖灾后恢复农业生产。
继创办曲江医院之后,庆重得悉南靖县城亟待建一座戏院,他即投资十一万元,兴建一座建筑面积为一千七百平方米的钢筋水泥结构的“南侨戏院”,内有1373座位。一九八五年,庆重再次捐资十五余万元人民币,在南靖华侨大厦内兴建一座建筑面积为737平方米的配套建筑“百岁楼”。
一九八七年八月间,庆重又慷解义囊,赞助港币三十四万元、人民币五万元,作为建筑“南靖县图书馆”的首批建筑费。
一九九〇年十月,张庆重携眷回乡探亲,看到家乡的巨变,感慨万千。他倡议设置“南靖县华侨社会福利事业基金会”,带头捐献一百万港元作为该会基础基金。此外,庆重还为曲江华侨中学赠送一部电影放映机、送给曲江华侨医院一辆救护车、捐建塔下村水泥公路一座石拱桥,另钢筋水泥桥二座、出资架设村内水电高压线路、建凉亭一座。为家乡古稀以上老人设“度岁金”等等。他拳拳心意造福桑梓,赢得社会好评和政府赞扬。一九八四年,龙溪地区行政公署为张庆重颁发“热心家乡公益事业一等奖”,表彰这位爱国爱乡华侨老人的功德。
张庆重好善乐施。当谈及人生的价值时,他说:“人生不过数十春秋,在有生之年应做些公益事业为后人纪念,否则是与草木同休。”他数十载身居繁华大都市,面对灯红酒绿的挑衅,毫不动情。他廿六岁和蔡翠英女士结婚,恩爱永恒,白头偕老。终生与嫖、赌、饮三害绝了缘,情操十分高洁。张老与爱妻传下三男四女,均受高等教育,老大承强留学德国,取得化学博士学位,庆重在华侨社会中威望甚高。历任泗水海产公会主席、泗水漳州同乡会主席;香港福建同乡会副理事长,香港中华总商会名誉会长;新加坡张氏总会名誉主席等。在一九六七年荣任新加坡漳属总会第廿五届主席期间他建树颇多,捐献巨款创办老人度岁金以及奖助学金。又为新加坡中华医院捐赠巨额慈善金等华侨福利事业。对维护华侨权益诸方面工作,庆重更是不遗余力。
四
一九九二年二月四日(农历正月初一),张庆重因患肺癌治疗无效在新加坡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三岁。噩耗传开,国内外有关单位和个人,纷纷送传真、发唁电、寄信函致其家属,深表哀悼。新加坡各界人士纷至沓来前往敬哀,死备哀荣。其家属按照张庆重遗愿,遗体火化后将骨灰择吉奉归故里安葬,叶落归根。
本文系根据专访张庆重以及其本人所提供文字资料组写。
马来亚华人领袖陈祯禄传略
张维盼
陈祯禄祖籍福建省南靖县靖城镇草坂村人。是一位深孚众望的华侨实业家、政治家。他在马来西亚经营的实业和企业,促进了该国经济的繁荣,他倡导组织并首任主席的“马华公会”是马来亚的一大政党,这一政党为马来亚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立下汗马功劳。独立后的马来亚政府,鉴于陈祯禄对这个国家的特殊贡献,授予该国家最高勋爵“敦”的封号。
陈祯禄的高祖陈海(译音),约于清乾隆五十年间出洋,到达马六甲从事垦植业。父亲陈春木(译音)在十九世纪末创办达真轮船公司,首辟马六甲至新加坡、槟城之间的航线。陈春木又是马来亚种植西谷米和木薯的先驱,对该地区经济发展有一定贡献。
陈祯禄于1883年在马来亚的马六甲出生,为第五代华裔。毕业于新加坡著名学府——莱佛士学院,留学英国牛津大学,获博士学位。青年时代,继承祖遗二万英亩橡胶园,创办亚逸其力和槟达橡胶有限公司;从事工商企业活动,任森那美有限公司和由他积极投资的华侨银行、华侨保险有限公司等单位的经理。此外,还兼任马六甲报道有限公司、马来亚论坛报社有限公司的董事。
企业经营活动带动了社交活动,为涉足政坛创造了条件。1912年陈祯禄担任马六甲市议会议员;1922年担任海峡殖民地立法议员;1932年任行政议员。曾被马来亚政府授封为“C·B·E”。
1942年日本南侵,马来亚沦陷,他遁避印度,并在那里组建“新、马、缅、印(尼)华侨协会”,探讨战后新、马政治经济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陈祯禄回到马来亚,曾一度与“马共”合作提出“新政制”,并发起组织“泛马政治行动联合委员会”,被公举为主席,领导全马总罢业,以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要求马来亚自治。
陈祯禄身居异邦,不忘祖籍,一向保持中国的生活习惯,他曾说“我出生马六甲,乃一英籍民,但我仍是黄帝子孙,华人血统”。1948年任“民族联合委员会”委员。在他的努力下,该委员会同意稍作修改的《出生地法》,使华侨在较宽的条件下成为马来亚公民,进一步改善了华人的境遇。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马来西亚政局动荡,占马来亚总人口三分之一的五十万华人,也处在傍徨和观望的路口。陈祯禄意识到,华人是一支强大的社会力量,把他们组织起来,参与马来亚的政治和经济建设活动,将有助于马来亚的安定与繁荣。因此,他提出组建马华公会的建议,得到“联邦议会”的十六位英籍华人议员的赞同和支持。1949年2月27日,马来亚历史上第一个华人政治团体“马华公会”正式成立,选举陈祯禄为首任会长。“马华公会”的宗旨主要是:保护华人在马来亚华人社会应当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福利等的一切权利,促进各民族亲善。它的具体任务是①劝导华人效忠政府;②协助华人重建家园;③主张凡在本地出生并愿意效忠政府的各民族人民,都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
1951年8月,马来亚民族统一机构——巫统①的领袖东姑·拉德曼提出“巫统”与“马华公会”、“印度人大会党”联合的建议,在取得一致意见的基础上,成立了为争取马来亚独立的强大的“巫华印联盟”政党。1952年马来亚举行大选,全马五十二个选区有五十一个选区支持“巫华印联盟”政党,于是该党遂即成为马来亚的执政党。
1957年,马来亚独立,“巫华印联盟”政党完成历史使命后解散。“马华公会”作为一大政党仍然是马来亚联合邦的执政党之一,至今在马来亚的政治舞台上仍保持一定的席位。
1960年,陈祯禄病故,享年77岁,安葬在马六甲陈氏家族祖坟旁。祯禄病故后,“马华公会”主席职位由其子陈修信(原副主席)继任十三年,承先启后,建树殊多,很受马来亚华人的称赞。
王长水同志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楚楠·伯濂·河水
王长水又名张长水,化名王有原(1913——1947),南靖县丰田华侨农场州仔头村人,幼入私塾,读“四书”兼学医理。长大,当过中药铺药剂员、医生。1932年4月,红军克漳时参加赤卫队,以后被闽南地下党组织委派为交通员、武工队副队长。1947年9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在敌人刺刀面前,宁死不屈,受尽酷刑,壮烈殉难。
王长水祖父,原籍山城镇下碑村,家贫无法娶妻,到宝林(今丰田华侨农场)坑底村给张姓入赘为婿,生一子取名张九担。祖父早丧,祖母携子张九担改嫁州仔头村王家,王家把张九担抚养成人,又给娶妻,生子取名长水,因王、张两家兼亲,故长水王张两姓兼用。张九担痛感三代贫困,目不识丁之苦,遂含辛茹苦送长水进州仔头私塾读书。在校,王长水与吴开进是同窗共读的好友;互勉互励,共立大志,以后都成为我党组织的武装游击干部、革命烈士。
王长水在私塾读完“四书”后,终因家贫而辍学。为了谋生,他先后在靖城镇的金长春、雁塔的徐水炭、保林的六和居等中药铺当学徒,由于勤奋自学,不久即学会了检药配方和诊脉开处方的业务。他很同情病患者的痛苦,诊脉断症认真、开方配药审慎,药到病除,医术高明。他在六和居当药剂员时,经常免费资助有病无钱医治的穷苦人。凤安村有位寡妇的孤儿陈炳,患病无钱请医生,王长水主动给其诊脉配药,免费送给服用,将其病医好。他的医德深受穷苦人的称赞,但却受到当地医生(富豪)陈汇川、陈彬的嫉恨。这两医生开的处方,都不准许到六和居抓药,企图以此挑拨六和居老板黄永茂与王长水的关系。岂料,六和居老板颇俱正义感,敢冒药铺营业收入减少的风险,全力支持王长水继续为穷苦人治病。
王长水不仅行医,为民排除病痛疾苦,深孚众望,而且思想活跃,善于联系同辈青年。他与同学吴开进创办了一支锦歌队,集合了阁老楼、寮下、顶楼、丰田等自然村的一批青年,在丰田办一“锦歌馆”,经常在那里练唱和表演,团结了不少思想纯洁无邪的穷青年。1932年4月16日,毛泽东带领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抵达宝林,筹划攻打十字岭和榕仔岭的国民党49师的一四五、一四六旅,在宝林一带,发动群众参加支前。吴开进、王长水即带领“锦歌馆”那批穷青年林茂盛、林水帽、黄石狮等参加支前工作,他们分别为红军联系群众,帮红军书写墙标。现存在坑底村五房祖厝后墙的“欢迎白军士兵来当红军”和溪口楼仔的“消灭张贞,打倒军阀”等墙标,都是王长水的笔迹。
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从宝林桥西岸的九房公强渡洪水汹涌的永丰溪,去攻风霜岭、十字岭。王长水、吴开进等青年为红军当向导。红军攻克漳州后,回师保林组织赤卫队,王长水、吴开进等都参加了赤卫队。丰田赤卫队的队部设在阁老楼,队长胡不用是大坑人(今龙山镇蓬莱村),王长水任文书、李惠明会讲普通话,当联络员。他们听红军驻军首长的指示,开展打土豪、筹粮、筹款活动,直至红军在漳州一带完成东征任务返回江西苏区时,这支赤卫队的成员,有的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团(下称“红三团”),有的回家务农,王长水仍回六和居当药剂员兼行医,在保林一带进行秘密活动。他与参加“红三团”的吴开进保持经常的联系(时吴开进任红三团四连指导员)。1936年王长水在保林与罗明接触,在党的指引下,他也参加了闽南地下党。1940年春参加闽南游击队,陈天才、卢炎等同志在龙山双明港仔口村成立武工队时,任命黄大红为队长、王长水为副队长。从此,他日夜为革命奔波。他以行医为公开身份,走村窜户,深入敌人内部,摸清情报。组织上要控制龙山大富豪吴温涂父子的活动动向,曾令王长水在龙山开中药铺,作为地下联络站,这段期间他在龙山、金山、竹圆、永丰等地活动。
1947年9月港仔口事件发生之前,他按照党的指示,带领部份人到宝林的小洋底,另建游击基地。9月23日凌晨,黄汉龙叛变,带领陈式辉的省、县保安兵千余人,悄悄对港仔口基地进行围剿,武工队长黄大红等三人,当场牺牲,罗林等三人被捕,时王长水在小洋底故未遭敌手。事隔两天(9月25日),黄汉龙又带保安兵围剿州仔头村王长水家,王长水被捕。
就在该村的楼仔埕门口,敌人对王长水实行严刑迫供。长水忍受皮鞭、枪托重打的剧痛,宁死不屈,拒不招供。敌人惨无人道,狠下毒手,竟用枪托连续毒打,直打至口吐鲜血,当场壮烈牺牲,时年35岁。
1992年元月,丰田华侨农场党委根据王长水儿子王岐山,申述其父亲生前的革命经历,经过深入调查,得到原龙溪地委副书记、离休干部陈天才、龙山镇太保村闽南地下党接头户陈水来和丰田华侨农场坑底村老职工张水墙(原游击队员)等同志的证实,并根据王长水生前留下的红军刺刀等革命文物,确认王长水的革命历史事实。1992年元月18日,由丰田华侨农场党委报省人民政府,经省人民政府闽政烈〔1992〕08号文件批复,同意追认王长水为革命烈士,发给《革命烈士证明书》,其妻及其子王岐山享受烈士家属待遇。
王长水同志牺牲,已时逾45个春秋,党和人民政府并没有忘记他。他的革命事迹将永存史册。他被叛徒出卖,在敌人屠刀下宁死不屈的光辉形像,将永远为后人所敬仰。王长水烈士永垂不朽!
附注
注:①统是1946年5月11日,由41个马来亚人民团体合并组成的民族统一机构。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 第十六辑》
本书介绍了福建省南靖县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红军进漳60周年纪念、山地开发、工商经济、史料汇集、人物春秋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