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桑梓话化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203
颗粒名称: 造福桑梓话化肥
其他题名: 记县合成氨厂发展史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13
页码: 168-1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靖合成氨厂是一座位于中国福建省南靖县的合成氨生产厂家,于1971年3月建成投产。在长达21年的历史中,该厂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依靠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南靖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该厂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由初建时的年产3000吨合成氨发展到年产一万吨合成氨,并年产副产品200万块煤渣砖和20吨硫磺。该厂曾获得多项荣誉称号,包括“大庆式企业”、“全国小氮肥战线红旗单位”和“企业管理优秀单位”。该厂还通过技术改造和原料革命,解决了合成氨生产中的一系列技术问题,并研制成功了石灰窑气碳化煤球新工艺,取得了生产主动权。该工艺具有流程简单、投资少、钢材省、建成投产快、生产自成一个独立系统、常温常压、安全等特点,并被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靖合成氨厂 农业发展 南靖县

内容

南靖合成氨厂于1971年3月建成投产,经历了不平凡的廿一个春秋,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439位干部职工,在东西两山平均距离70米,南北贯穿一条小溪的“夹皮沟”里,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南靖农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生产合成氨96868吨,农用碳铵387472吨,建材煤渣砖2023万块,工业硫磺近百吨,上缴入库税利500多万元。曾获中共福建省委、省革命委员会授予的“大庆式企业”,化学工业部授予的“全国小氮肥战线红旗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的“企业管理优秀单位”等称号。
  厂经过历次技术改造,已由初建年产3000吨合成氨发展成年产一万吨合成氨的生产规模,还年产副产品200万块煤渣砖,20吨硫磺,年工业总产值1215万元,拥有固定资产1000多万元,成为市.县级重点化工企业。
  投产初期,由于设备简陋和技术落后,单拾拣块煤,炒干被雨水淋湿的燃料煤等工序,就动用几十名干部、职工,日夜操作,有时还应付不过来。而且还经常出现“两氨”不平衡而被迫停产等情景。
  诸多困扰合成氨生产,急需解决的一系列技术问题,正期待着人们去寻求对策。在“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口号指引下,党支部、革委会带领全厂干部职工立足本地资源,大搞原料革命,生产组长欧进刚、技术员王义纯、金华民等同志研制首创“石灰窑气碳化煤球新工艺”成功,并于1971年9月建成日产碳化煤球30吨的煤球车间,解决了造气原料煤问题,实现了全烧煤球制气,摆脱了依赖块煤制气的沉重包袱,取得了生产主动权。
  该项碳化煤球生产工艺,具有流程简单,投资少,所需钢材省,建成投产快,生产自成一个独立系统,常温常压,安全等生产特点。先后有20多个省、市120多个厂家到厂参观学习。以金华民、陈文钊等四位同志组成的化工部碳化煤球协作组赴黑龙江省传经送宝,在全国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1988年5月3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王义纯、欧进刚、金华民、周义正、陈文钊“小合成氨厂石灰窑气碳化煤球新工艺”科技进步三等奖。
  为了解决困扰合成氨生产的两氨不平衡问题。技术人员经认真论证,找出其症结所在是生产中二氧化碳过剩。李广刚、王义纯等同志自行设计,制造了一台二氧化碳的低压水洗塔,安装在变换工段出口与碳化工段进口之间,用水洗涤吸收了变换气中的部份二氧化碳,此设备的投入运行,基本解决由此引起的两氨不平衡问题,对合成氨生产保持长周期、稳定性起到巨大作用。1972年的合成氨产量比投产的1971年,增长92.2%。1973年合成氨产量达2746吨,三年基本达到设计能力,这在当时的小氮肥战线是不多见的。
  但是,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化肥生产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农业用肥需要。用肥季节每天有近百辆拖拉机、汽车用胶囊袋或氨水罐,灌装含氨量仅2%左右的回收稀氨水,源源不断地运往农村,以填补化肥的不足。
  农业的发展,对化肥的需求,面临着合成氨厂扩大生产能力的问题,它向企业提出了新的课题。是走挖潜、改造的技改道路,还是外延扩大生产能力?这已经摆上企业领导的议事日程。粉碎“四人帮”之后,合成氨厂呈现勃勃生机,干部职工、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得到发挥。通过全厂广大工程人员、职工的充分讨论,认为选择走挖潜改造路子,投资省,见效快,于是首次在三千吨型的设备基础上,推行以“五能五不”为原则的挖潜技改方案。即能改工艺的不改设备;能改设备的不增加设备;能自己制造设备的不轻易外购;能改作主用的设备,不轻易淘汰;能维修再用的设备,不轻易报废。当年合成氨,化肥产量分别达3447吨和13786吨,超过设计能力14.9%。这种投资少、见效快的小改小革,得到化工部广西北流全国小氮肥会议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和赞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春风,给企业腾飞插上了坚硬的翘膀,萌发了“三改六”的技改方案。利用自筹资金,扩改四台造气炉,扩建脱硫工段,更新二台碳化塔,增加二台2D型压缩机和更新一台15万大卡冰机等主要设备,仅投资100多万元就完成需投资300—400万元方能完成的扩建任务。1981年生产合成氨6515吨,实现利润45万元,产值产量均比1976年将近翻一番,实现了“一厂变两厂”。
  在实施“三改六”的扩改的同时,面对生产能力不断扩大,在狭小的厂区内,煤渣成了堵塞河道,污染环境的一大公害。于是,为了解决年烧二万吨左右煤炭的煤渣出路,自行设计,自己制造年产200万块煤渣砖车间,于1979年12月建成投产。含有大量有效
  硅、钙的煤渣,经充分发酵、研磨,机械制砖和40天的养水保质(不需煅烧),即可产出成型美观、质地坚硬(相当于300#普通硅酸盐水泥)的建筑材料,经省环保防疫中心检测,放射性比黄土机砖还低,符合放射性工业卫生标准,并取得福建省环保防疫中心“放射性工业卫生”生产许可证。
  1983年8月,化学工业部化肥司小氮肥处苏玉芳副处长莅临检查工作,根据全国的化肥形势和企业所处的不利环境,提出了重大技改建议,企业立即成立以副厂长、工程师王义纯同志为组长的年产一万吨合成氨迁厂技改筹建领导小组,并于1984年元月拟就总投资796万元,年产万吨合成氨节能技改工程可行性设计初步方案,因小氮肥发展形势的变化,此重大技改项目无法实现,后经反复研究,审时度势,立足本厂实际,又推出了实施“六改八”技改方案,投建六吨沸腾炉一台,扩改造气工段为五台φ1450m/m造气炉,再增加二台2D型压缩机,更新φ2200m/m变换炉和两台φ500m/m合成塔(广东翁源和佛尚两个倒闭化肥厂让售),改革碳化气动薄膜阀自动调节双塔并联生产工艺。
  同时对脱硫工段的生产工艺进行较大的技术改造,用活性炭双床并联脱硫工艺代替原稀氨水脱硫工艺。一是年可回收硫磺20多吨,变废为宝,二是改善排放水质,进一步减少河水中的硫化物,三是年可减纳污水排放费10多万元,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目荣获漳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福建省环境保护委员会授予“环境保护先进单位”。
  1985年生产合成氨7275吨,化肥29100吨。1986年11月12日莅临厂检查指导工作的省石化厅厅长施性谋给予“设备很差,水平很高”的赞誉。
  但是,由于企业屡次利用自有资金搞企业挖潜改造,多年来的技改,部份设备不配套,高能耗设备多,加上企业管理跟不上,一度使企业陷入困窘。因此,1988年度银行贷款和企业自筹相结合,实施福建省经委〔87〕590#文批准“气柜和造气厂房”节能技改和漳州市经委〔88〕38#文批准“年产八千吨合成氨填平补齐的技改”,这两个项目的实施,实质上是“六改八”的延续。同时实施的还有福建省经委〔86〕238#批准“一氧化碳偶联常压合成草酸二甲酯——年制200吨草酸”工业化中试试验,成立了年产2.5万吨合成氨,4万吨尿素厂筹建处,因摊子铺得太开,领导力量分得过散,加上“九·二四”特大山洪暴发,冲淹了干煤棚、造气、脱硫、水泵房等车间和配电室,车间瞬间平均进水深1.5米,冲垮护坡12处,直接经济损失29万元,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每况愈下,并亏损27.6万元。
  1989年调整后的企业新领导班子,一手狠抓企业的扭亏增盈工作,一手狠抓设备的整治和“填平补齐”技改项目竣工验收工作,当年获得省石化厅委托市工业局组织的“无泄漏工厂”验收合格认证和市工业局“扭亏增盈先进单位”称号。同时组织年产万吨合成氨设备更新技改的可行性研究,论证立项具体实施方案的前期准备工作,十二月福建省委〔89〕581#文批准了万吨技改开工报告。
  1990年的边生产、边技改,克服了施工场地小,技改项目多、任务重、时间紧等重重困难,完成碳化工段φ2000m/m二台碳化塔及厂房,四台L3.3—17/320型压缩机及厂房,35KV直变400V供电系统设备及厂房;φ500m/mH16000mm钢洗塔及再生系统设备更新,φ2600mm变换炉和扩建四个碳化煤球罐等十四台套设备更新,建筑面积1100多平方米,495万元投资,年产万吨合成氨设备更新技改工作,经过对变换炉不合理的设计制造结构和变换工段不合理的工艺设计的改造,1991年5月迅速达产,平均日产130吨化肥,最高日产达150吨化肥。收到吨肥成本由256元降至220元的显著效益。至此,全厂除合成系统外,主要设备均得到一次更新。企业初步摆脱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生产多年徘徊不前的困境,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发展时期,荣获漳州市1990年度“技术进步先进单位”奖旗。
  “十年浩劫”中,企业管理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突出政治”,政治好一切都好的形而上学的管理方法,处处注重政治的“效益”,少讲或不讲投入产出。1971至1977年,该厂累计亏损了261万元,等于再建一个厂的投资总额。
  粉碎“四人帮”后,企业在政治上、思想上进行比较彻底的拨乱反正,管理上积极推行料场、设备、工艺、质量、安全等五项管理和经济核算。以料场管理为例,先后建成可容纳4千多吨煤库,料场全部打上水泥地板,所有冒烟的烟囱增置湿式除尘室和冲击式除尘器,采用“抓、扫、捞”措施,即空中飞的抓下来,地上跑的扫起来,水中流的捞起来,并形成制度等基础管理工作。1978年吨氨:耗煤比前七年平均下降27公斤,电耗比77年下降130度,摔掉依赖国家补贴的拐杖,首次扭亏增盈11.6万元。
  1981年9月22日召开了合成氨厂首届职工代表大会,经过与会70多位职工代表三天的热烈讨论,通过并推行了合成氨厂“岗位工作标准”、“干部职工岗位经济责任制”,制定并通过了《厂规厂纪》、《劳工管理》和《奖金分配》等厂的法规,民主管理工作得到一次比较大的飞跃和升华,管理工作开始步入由“人治”向“法治”转移的轨道,初步做到人人有专职,事事有标准,项项有考核,件件有着落,同时建立相应的工艺、设备、质量、安全、原材料、经济核算信息,各种会议及思想政治工作等七条反馈线的现代化管理方法。1982年6月福建省化肥农药工业公司刘毅经理莅临检查指导工作时,对企业管理给予充分的肯定。1982年9月龙溪地区行署副专员樊生林同志在我厂再次召开(第一次是1977年7月全区工交系统“工业学大庆”典型现场会)全区工交系统“推行工作标准”“岗位经济责任制”等现代化管理典型现场会,并打印成南靖合成氨厂《工作标准》,形成厂长、书记至车间班组岗位工作标准,十四大部份的基础管理工作,以书记为例,思想政治工作把“虚”的部份用五大方面,廿一条具体条文形成制度,量化为三大部份,十九条标准奖惩考核一览表,出现了制度严、管理细、产量稳、消耗低、经济效益佳。1981年产量、利润分别比1980年增35.7%,63.6%,吨氨二煤一电消耗也分别下降6%、1%。1982年产量、利润又比1981年增2.5%、0.2%,吨氨二煤一电消耗也分别下降6.6%、1.9%。连续两年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奖励。
  1985年职工工资调整以后,部份奖励资金进入职工工资结构部份,有限的奖励基金满足不了生产和职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因此,为了调动各级管理人员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1986年7月试行内部银行和推行“利润包干,留成计奖”的经济承包责任制,使企业由内部技改挖潜要效益转向内部管理要效益,并把岗位经济责任制考核归纳为“包保指标、基本职责、领导交办、协作关系”等易于操作的四大考核内容,使内部单位的生产活动,均以经济往来的形式出现,有效地提高各级生产经营管理者生产观念、成本观念和效益观念,增强职工双增双节的自觉性。当年利润比1985年增长61.7%。
  1987至1990年在国家推行第一轮承包经营中,我们选择了“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包全留,欠收自补”的承包机制。1987年12月召开第三届第二次职工代表大会,决定把第一轮四年(1987—1990年)的产量11.5万吨,产值1720万元(80年不变价),利润220万元的承包经营目标和承包经营机制引入工业内部,推行吨肥工资含量承包等一系列现代化管理方法。后因企业领导和职能部门放松企业管理,承包单位分配不公和内部承包机制运行不畅,使企业陷入亏损。1989年调整后的企业领导班子,在认真整顿恢复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岗位经济责任制的同时,加强企业民主管理,推行“七公开”(项目承包、住房分配、拍卖废旧设备、财产、奖金分配、职务补贴和设备订货等七公开),“五不准”(不准滥用职权、不准接受贿赂、不准乱收乱支、不准乱发钱物、不准弄虚做假)的办事制度,并结合企业民主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的展开,使企业三年来工作迈了三大步,即89年扭亏增盈,稳定人心;90年万吨技改,增强了企业后劲;91年抓管理,发挥技改效益。民主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和坚持“七公开”“五不准”的办事制度,成了全厂干部职工努力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动力源和润滑剂。
  “合成氨,合成氨,深居两面山,早不安,晚不安,吃不安,睡不安,昼夜连轴转,休息逛大山。”
  上面顺口溜,形象地概括了厂所处的艰苦的地理位置和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生产特点。艰苦的生活磨炼了氨厂工人吃苦耐劳的意志,细密的科学的生产工序造就了氨厂]人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有序的现代管理培育了氨厂工人严守纪律、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可贵性格。其代表人物有:
  吴火珠同志,共产党员,锅炉班长,为多产化肥,支援农业,多次冒着炉膛内的高温酷热,抢修损坏炉排,保证了正常生产。为表彰他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1979年5月福建省革命委员会授予省“工业劳动模范”称号。
  欧进刚同志,共产党员,首位合成氨厂厂长,工程师。建厂以来,不要国家一分钱投资,利用自筹资金100多万元办成国家需300—400万元投资方能办成的事,实现了“一厂变两厂”。在企业管理上,解放思想,推行现代化管理,为该厂的振兴和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1982年8月荣获福建省“工业劳动模范”称号。
  王义纯同志,共产党员,党总支副书记兼副厂长、工程师,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完成首创石灰窑气碳化煤球新工艺,负责实施投资省、见效快的“三改六”和“六改八”等重大技改技术问题。1984年5月荣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
  厂工会委员会在企业行政、党总支的领导支持下,努力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替职工说话办事,在为职工排优解难的同时,团结带领全厂职工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深入开展双增双节活动,促进企业生产不断发展,相继建成和不断完善工农小学、幼儿园、托儿所、职工浴室、理发室、医疗室、阅览室、灯光球场、地面卫星接收站、职工活动中心、城关福利区等福利设施2万多平方米。1985年4月得到“职工之家”的合格认证;同年五月和1990年5月两次荣获福建省总工会授予的“先进基层工会”称号,以及中共漳州市委、市府授予的1990年度“文明单位”等称号。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本文介绍了南靖县推行速成识字法、南靖二中发展史、南靖四中完善管理机制、古湖中学前进、竹园中学创办与发展、龙山中心小学发展史、竹员中心小学创办与发展、航民小学办学经过、南靖电影放映事业梗概、南靖的图书馆、山城的民间社火、龙山涌口崇本堂彩楼盛会、永远结束“戴大笠披棕蓑”看戏的历史、南靖县有线广播发展概况、南靖县医院发展史、南靖县卫生防疫事业概略、南靖山长公路的兴建、般场交通运输话今昔、徐鹏县长统一南靖的度量衡制度、忆教育界老前辈——郑鹏程老师二三事、名中医谢持的事迹、关于庄达衡和庄西言、南靖华侨概况、印尼侨胞张定传建设家乡的事迹、旅台同胞回乡谒祖探亲、不忘故土的台胞张郭田先生、台湾丰原魏氏“光裕堂”宗亲回乡探亲谒祖、台湾桃园吕氏祖籍地龙潭楼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詹茂才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