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山城“梨仔园”的由来及棕包梨的开发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資料第十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167
颗粒名称:
山城“梨仔园”的由来及棕包梨的开发史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6
页码:
119-124
摘要:
本文讲述了“山城梨仔园”和“车田坂梨仔园”的历史背景和创办过程。两个梨园在解放前并驾齐驱,但由于同名和同人管理,常被混为一谈。同时介绍了梨园的种植、管理、销售情况以及梨的品种和药用价值。
关键词:
南靖县
棕包梨
梨仔园
内容
一提到“梨仔园”,庵尾(现称“安美”)一带和山城市内的群众,自然会认为是山城市内现今仍沿称“梨仔园”的某些街巷,而另外还有一些山城邻近村落的人们,则会认为是过去溪边村车田坂公路顶的“梨仔园”。这两处梨园常混为一谈,加上两园又是同一个人所开发和经营,况且过去又都具有同等知名度,如今又都是没有梨子的“梨仔园”——名不符其实,确有令人质疑之处。鉴此,笔者愿就自己所知和采访所得,记述于下,以明史实,以正视听。
所谓“山城梨仔园”,其实应指庵尾附近一带,即现在大众影院旁边、县外贸公司办公楼和山城旧农贸市场等地方:至于位于山城镇溪边村车田坂,现在县供销社罐头厂及其右边(至大深沟)的梨仔园,一般人则称为“车田坂梨仔园”。但是这两个梨仔园,在解放前却是并驾齐驱的。由于同期创办、同人管理(指前期),往往被笼统地称为“梨仔园”。
早在一九三六年,原籍永定县奥杳村,旅居缅甸经商,后回到厦门与友人合伙先后开办“东亚旅社”、“亚洲旅社”和“泰兴五金漆行”的归侨黄碧轩(又名黄德顺),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响应政府关于“鼓励华侨投资实业”的号召,经朋友介绍,携带妻子儿女,到山城与中山路赖延春医师合办“鹭荆果园”(即“山城梨仔园”)。该园土地是向庵尾林平购买的,其中除原来一部份是半种半荒、残梨无几的果地外,其余是准备扩种的空白地。其时,黄从广东等地引进良种赤皮梨、青皮梨及小数棕包梨,补种在这片土地上,新旧梨树达三百株左右。梨树若管理讲究科学方法(技术),寿命可达120年,种后,30年前属高产期,30年至70年是减产期,70年后为退产期。百年大计,怎敢等闲视之?因而为防盗贼和破坏,就树牌公布禁约,并给梨园建了土围墙,上盖红瓦;同时在园内建了七间房子(包括肥料间、农具间和厕所各一间),挖了一口井。全家人住在梨园里,干在果林中。由于精心管理,梨树长势良好,几年间就成为一片郁郁苍苍的、象样的梨子园。因此,“梨仔园”的名字就开始在庵尾群众中首先叫开了。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发展果肉质量较佳的棕包梨,黄又与归侨族亲黄世荣联合发起募股(初办有十来个股份),向墨场戴送租得溪边村车田坂公路顶土地百余亩,年租光洋180元,种上棕包梨300株和赤皮梨、青皮梨、山东梨200株,以及桃、李200多株,四周打桩牵上铁丝网,以防牲畜破坏。该园命名为“民植果园”,碧轩为经理,独抓经营管理,按年结账,给股东分红。
黄热心果业,经常自置自学果树专业书籍,做到适时剪枝,按时开穴施用人畜粪,巧施骨粉、米糠、豆饼等肥料,及时抓虫或用药喷杀害虫。梨树结果时,进行间果,留优去劣,优果还用棕丝片包裹,防防鸟啄蜂咬,使果实硕大、肉质嫩脆、形色美观。六、七、八、九月间分别是各种梨子收成的季节,是时,除黄的爱人林亚鸾负责在山城圩、车田坂路站零售外,主要的是木船运到漳州新桥头卖给水果行。有时还转销厦门、香港,甚至远销东南亚一些国家。虽然棕包梨果皮上印有用橡胶刻制的“民植果园”印记,但是没有具体地名,远地的顾主为了下次再买到同样质地的棕包梨,总是刨根问底:“你的梨子是哪里来的?“是山城来的。”果行老板以大家较熟悉的地名回答,这样,“民植果园”(群众称为“车田坂梨仔园”)的梨子也就成为“鹭荆果园”(群众称为“山城梨仔园”)的梨子,两园混作一园,在本县和天宝、漳州一带扬名了。
车田坂棕包梨,不仅肉质清甜凉爽,而且具有药用价值。发高烧的患者,吃了能退烧,又能解淤通便利尿。为了四季作药用,黄还制作了“棕包梨条丝干”,即把梨果抽丝晒干,形似地瓜丝,色如红糖,便于贮藏。要用时,象茶叶一样反复用开水冲饮,直至无色缺味为止,亦可干吃。此种梨子干,能治热咳;混和麦芽糖炖食,能润肺缓解痨病;平时饮服,能解渴消署助消化。其味道别具一格:甜中略酸,酸中带香。所以,深受男女老幼欢迎。
为使春节期间,也能吃到棕包梨。民植果园采用人工保鲜,就是在室内搭架(跟现在分层的蘑菇植架相似),把八、九月间采摘的棕包梨,逐颗间隔地排列在架子上,亮窗通风,力使降温降湿,以防腐烂,以达保鲜。数日巡查一次,发现有烂斑者,立即取出,以防感染。至冬春出售时,虽保存下来的数量不多,但已是绝无仅有的可口珍果,退烧良药,十分畅销。由于棕包梨颇受青睐,加上孤行独市,有利可图。试种的人逐渐增多。对此,该园尽力推广,运用“过枝”办法(嫁接),培植棕包梨种苗,供应果农选购试种,还不厌其烦地为之介绍裁培方法和剪枝技术等等。于是,梨子园的名气又大了一些,尤其是临近解放之际,连年丰收,更加名声大震。
以上两园,虽然耗去巨大投资(前属侨资,后属自费),但毕竟已迎来梨树黄金年轮的高产期。只要开花时不遇长期雨或狂风大雨,结果后不遭台风袭击,当年必定是令人心醉的丰收。
梨子园十多年的艰难奋斗;终于为南靖留下了十年市面上有自产的棕包梨的一段堪歌的果史。
黄碧轩是南靖发展果业规模最大最早的归侨。为什么黄能开创南靖自产棕包梨局面?不妨追述一下他的一二往事,以明其志。
黄之父年迈,为了从缅甸回故乡永定颐养天年,遂强制黄赴缅掌管遗业——七间店铺,以防被蚕食。数年后,由于黄留恋祖国,在其父去世,毅然携带资金回厦门经商,把在缅甸的全部商店托给亲友代管,贵成其定期把商业利润寄回履门投资。黄一家定居于鼓浪屿,并在厦门先后〓股创办“东业旅社”、“亚洲旅社”(兼办菜馆)和“泰兴五金漆行”。后经友人介绍,于是又迁到南靖山城开拓果园。
黄个性古怪,明知棕包梨的栽培技术要求较高,却偏偏不惜成本,大胆投资,大面积实验,也不知吃了多少的苦头。尤其是外资已绝(在缅商店均已被吞食掉),梨果歉收(风灾摧残)的严重情况下,负债累累,告贷无门,一家人只好吃猪食:向当时因中日战事而迁到山城的龙溪师范学校的炊事员朱亚细买米泔水,取其桶底碎米、余渣煮开,作稀粥喝,有时向山城乞丐寮购买便宜的米粿充饥。有好几次黄向友人求援时,友人劝他改行,并要推荐他到当时政府部门供职,他却人穷志不穷地一一谢绝,并说:“我一不参加任何党派,二不问政治不为官,为的是要专心致志于果业”。友人对此,唯叹其主观、固执。他却不以为然。
黄默默无闻地实践于梨果丛中,十几年如一日,终于走出一条“开拓、艰难、坚持、见效”的道路,用侨资、用汗水和心血,攻坚地谱写了一段南靖棕包梨开发史。今黄已作古,墓前花圈已朽,而他那种爱国的精神、专业的思想、坚韧的秉性,却是永不消逝的。
人去精神在,这,不也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吗?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資料第十四辑》
本书收录了南靖县经济建设、港台讯息、史海勾沉的内容,包含了一条地下交通线、南靖县土地改革运动纪实、为黄碧轩落实华侨政策、张振礼同志传略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沈辉煌
责任者
黄汉辉
责任者
魏新荣
责任者
黄世荣
相关人物
林亚鸾
相关人物
黄碧轩
相关人物
朱亚细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南靖县供销社
相关机构
龙溪师范学校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