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搬泰山 老区换新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091
颗粒名称: 蚂蚁搬泰山 老区换新颜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3
页码: 1548-15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坑村是老区贫困村,近年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和公推直选班子等措施,经济发展得到较快发展。通过种植杨梅、枇杷等高优品种、引进企业规模生产等措施,果蔬业得到发展;通过修建道路、完善通讯设施等措施,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通过公推直选班子等措施,凝聚力得到增强。未来将继续努力,为改变石坑面貌、建设小康新村而不断奋斗。
关键词: 漳浦县 经济发展

内容

石坑是赤岭畲族乡西北部边境的一个老区贫困村。全村138户,591人,分布为5个自然村(过溪、楼仔、新美、澎林、竹树),有水田560亩,坡地4000多亩,山地15000多亩,由县石坑林场管理。由于地理条件、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文化落后等因素制约,经济发展较慢。近几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石坑老区人民发扬革命精神,奋发图强,拼搏进取,艰苦奋斗,石坑村的面貌发生了较大改观。
  调整产业结构 优化果蔬产品
  农业是基础,增收是关键。在发展石坑经济中,我们紧紧抓住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科学管理,促进果蔬业“短、平、快、稳”的高优品种发展:一是对坡地果园通过总结经验教训,选择“东魁”杨梅、无籽柿、枇杷、桃李等,具有较强的抗台风能力和耐霜耐冻的优良品种,发展4000亩;二是对水田耕地,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村两委干部于2001年带头试种台湾“圣运牌”的珍珠西红柿和日本香瓜及反季节西瓜、蔬菜等市场适应性强的高优品种。成功之后,以典型引路,发动组织村民播种一百多亩,户均种植一亩以上,户均增收3000多元;三是适度土地转让承包,引进企业规模生产。凭借东南花都(马口)的辐射,村两委于2002年8月引进“万兴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落户我村,建立“石坑九坵绿化苗培育场”,经营绿化苗地160亩。不仅带动村民个人培育绿化苗100亩,还解决了全村30多个富余劳力的出路(年可增加20多万元的劳动工资);四是村委会组织联系用工单位,和村民“帮、带”相结合形式,帮助富余劳力外出打工。至去年底,全村外出打工人数达102人。仅此一项收入,全村达30多万元。三年来,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300元,提高到2200元,预计今年可达2700元。
  完善基础设施 促进经济发展
  俗话说“想致富,先修路,耳目明,大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在“五通”(即:电力、电讯、电视、道路、自来水)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大力气,用真工夫:首先把重点放在道路建设上。石坑村距漳浦县城50多公里,通往长(长桥)佛(佛县)线和外界有三条道路。三年来,在两委的认真组织和带头行动,对三条通道进行维修,又新造机耕路5条,长16公里,村民义务投工投劳累计1200多个工日,投入机械台班费近3万元。但仍是晴天通,雨天不通。为了彻底改变这一面貌,我们根据省政府实施“年万里农村公路网”决定,省、市、县、乡出台农村道路补贴标准,抢抓机遇,再次动员全村干部群众和外出务工人员筹集资金18万元,在市、县的交通、民政、老区、民委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蚂蚁搬泰山的精神,于2003年7月动工兴建6公里水泥路面,总投资200万元,已完成工程80%。将于日前全部竣工;其次是认真解决通讯问题。动员群众积极入户,争取有关部门支持,于2001年5月份开通全村的程控电话,入户率达95%以上;第三是在县电力部门的支持下,于2002年8月完成全村的农网改造,完善电力配套,大大改善了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用电问题;第四是开通了最边远三个自然村的有线电视。经广电部门的大力支持,于2003年4月份开通楼仔、过溪、新美等三个自然村的有线电视,丰富了老区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食粮;第五是打算于今年完成水泥道路建设之后,建设自来水厂,为建设小康新村打下良好的基础。
  公推直选班子 干部有为有位
  1999年的两大自然灾害(强台风、强霜冻)给石坑人民带来严重打击,果树死亡率达98%,损失十分惨重。村民灾后自救的信心不足,再发展非常茫然。那年人均纯收入1000元左右,千元以下的户占40%。摆在石坑面前的是如何灾后自救、如何发展和发展什么等等,老区人民坚定地说:“不能靠天,只能靠自己”。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首先着手对村新一届两委的班子成员进行精心组织,“公推直选,重新组阁”,建立一支具有凝聚力战斗力的班子,把我推上支部书记的位子。我是1995年入党,1996年奔赴上海打工创业,赚了一些钱。2000年当乡亲推荐,组织动员,我毅然放弃自已的事业,回乡勇挑重担。我对班子同志说:在大灾困难面前,我们不能计较个人得失,只有奉献才能当好干部。吃不上亏,不敢吃苦,怎能为群众服务,有为才有位。二是我们村两委干部、老党员和村民代表对石坑如何“求发展、排困难、早脱贫”进行全面“会诊”,认真探讨,理清思路,制定计划,确立奋斗目标,不断加快实施步伐。今后,我们下定更大决心为改变石坑面貌、建设小康新村而不断努力地艰苦奋斗。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蓝利发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