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建后港大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081
颗粒名称: 兴建后港大桥
分类号: U448
页数: 2
页码: 1518-15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后港村是革命老基点村,位于鹿溪中游南岸,因鹿溪阻隔,交通不便。1986年之前,村民只能靠小渡船过河。后港与英山之间的河道宽仅160多米,但因水深而不能跋涉,制约了农业生产和商贸往来。省政府从技术、物资、资金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设计院技术干部杨海佛支持建桥,最终后港大桥于1986年建成,全长168.4米,净宽7.8米,跨径20米,过水7孔道。后港大桥便利了鹿溪南岸后港、梅竹、梅宅与英山之间的交通,促进了生产与商贸,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 漳浦县 大桥

内容

绥安镇后港村地处鹿溪中游南岸、梁山北麓丘陵地带,是革命老基点村,抗日战争时期为革命做出重大贡献和牺牲。现有3000多人口。虽距县城仅10公里,而因为鹿溪阻隔,直至1986年以前的长时间里,只靠一条小渡船过河。靠后港村附近水光岩下渡船过河来往县城的还有旧镇镇的梅竹村苦竹城、浯田、下宫、坑里、中社、轧仔等自然村和梅宅村的顶梅宅、下梅宅。鹿溪北岸,与后港村隔溪相对的旧镇镇英山村,部份耕地在鹿溪南岸,往返耕作,也靠三条小船过渡。
  后港与英山之间的河道宽仅160多米,却因为水深而不能跋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生产和商贸往来,群众是多么盼望有一条能通机动车的桥梁以改善交通条件。但这工程浩大,若不是省政府从技术、物资、资金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县一级的政府和群众难以办到。
  省交通厅设计院技术干部杨海佛是佛昙人,家属(一妻带二幼子)住在佛昙故乡,1969年下放到赤岭公社,落户山村,时值“文化大革命”,家庭生活和子女上学都很困难,安全也无保障。公社党委研究后,对这弱女幼子三人做出合理的照顾。海佛同志得知后,来信感谢党委对他家属的照顾,说他解除了后顾之忧,一定要更加努力工作,以报答党对他的关怀。是年春节他回乡探亲,再次向赤岭公社党委表达感激之意,并表示,故乡的事,只要他能办到一定要积极支持。我是后港人,当时任赤岭公社党委书记,深知在后港与英山之间建一座跨鹿溪大桥十分重要,望他向省建设厅建议这事,他亲自到后港、英山考察之后,认为建一条跨鹿溪的大桥十分必要,而又考虑到当时财政不宽裕,因此只设计一道漫水桥,上报省建设厅。批准下来,并拨15万元补助,时间已经是80年代初。漳州地区交通局赵局长接到文件后,亲自到漳浦县,与县交通局领导研究。他提出:鹿溪是漳浦县最大的河流,常发生洪水,建漫水桥是不能保证交通需要的,而且有碍水利,何况已是改革开放的年代,漫水桥已经过时,因此决定改设计石拱桥。单靠财政拨款补助和群众集资建一座跨鹿溪石拱桥确有困难,乃发动鹿溪糖厂出资。因为鹿溪糖厂在鹿溪北岸,而鹿溪南岸是一大片蔗区,这桥的建成大大便利于运蔗,鹿溪糖厂即答应出资10万元,并对围堰、抽水、照明等施工前所必需的先行的工作给予协助。
  1985年,陈启生、陈桂味二位县领导亲赴后港、英山召开建桥动员大会,群众受到极大鼓舞,一致拥护,表示积极投入劳力。
  经过一年努力,1986年,一座在后港、英山之间的跨鹿溪大桥落成,命名为后港大桥。全长168.4米,净宽7.8米,跨径20米,过水7孔道。从此,鹿溪南岸后港、梅竹、梅宅与英山之间可通机动车,便利了运输,促进生产与商贸。英山村的商店把生意做到鹿溪南岸的大南坂农场瓷窑村一带,送货上门。后井水库、鹿溪南岸的果场、林场的车辆也通过这条大桥往返县城一带,不必再绕经大南坂。后港大桥为沟通鹿溪南北两岸交往,开发南岸后港、后井等地的经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杨燕诗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